2020新版冀教冀人版四年級上冊科學5.20 地球的形狀 教案.doc
第二十課地球的形狀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 能說出地球是一個球體,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2. 能說出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過程。3. 能說出地球儀的結構。4. 能說出在地球儀上找到某個國家的方法。科學探究1. 能通過閱讀、觀察等方式獲取有關地球形狀的科學事實。2. 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記錄表等方式記錄和整理信息,表述結果。3. 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作出反思與評價。科學態度1. 能對地球的形狀表現出探究興趣。2. 能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EST)能說出科技進步對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影響。教學準備教師準備關于地球形狀的閱讀資料、地球儀、課件等。學生準備搜集有關地球形狀的資料、自制模型、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教學建議課時安排:建議安排 1 課時。(一)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 引導: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母親”,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可以看到蔚藍的天空和一望無際的大海,還可以領略山川廣布的丘陵和平原(課件出示圖片)。那同學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2. 提問: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哪些階段?有哪些假說?(二) 探究發現,形成新知1. 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過程。(1) 講述:關于地球的形狀,古人提出了“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等宇宙思想,但這些都僅僅停留在直覺或猜想的層面。除了以上假說,人們自古以來為探索地球的形狀做出了很多努力。閱讀你手中的資料,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2) 出示閱讀方法:先根據閱讀目的來選擇有用的資料;再快速閱讀找到關鍵詞句后用筆勾畫出來,做上標記。(3) 閱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閱讀、整理資料。(4) 匯報:指定學生代表匯報閱讀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5) 總結: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可以總結為:從直覺(“蓋天,說”、天圓地方)到猜想(“渾天說”“宣夜說”),從猜想到驗證(麥哲倫,環球航行)再到確認(地球衛星照片),最終得出結論:地球是一個球體。(6) 思考:生活中有沒有證明地球形狀的事例?(在海邊看離岸的船只,先是船身隱沒,然后才是桅桿,說明海平面并不是真正的平面;遠觀高塔時,看不到塔身的全部等。)2. 觀察地球儀。(1) 講述:我們生活的地球實在是太大了,盡管我們的腦海里有地球的模樣,但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是很難輕易看到它的全貌的,為了認識和研究地球,人們根據地球的形狀,按照比例縮小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讓我們一起來觀察和認識地球儀吧!(2) 出示觀察方法:觀察地球儀的外形由哪幾部分組成。觀察球體表面的顏色及線條。(3) 觀察:學生分組觀察地球儀。(4) 匯報:指定學生匯報觀察到的內容。(5) 講解地球儀繞“地軸”運動。地軸是一根假想的軸,“地軸”與地球儀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地軸”和球體通過固定架固定在底座上。在地球儀上,有一條將“地球”平均分成南北兩個半球的圓周線,即赤道。與赤道平行的圓周線叫緯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在地球儀上 ,還有許多連接南北兩極并垂直于緯線的半圓弧線 ,叫經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經線和緯線構成了經緯網,利用經緯網能夠確定,地球上任何地點的位置。地球儀上還有圖例,表示陸地、海洋、國家位置、洲界等。(6) 運用:請同學們在地球儀上,找一下我們祖國的位置。在地球儀上找到麥哲倫環球探險航行的航線,畫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24 頁中。在地球儀上找到并標,出麥哲倫的出發點與經過的主要地點的位置。設計一條你自己喜歡的環球旅行航線,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24 頁中。(三) 應用知識,拓展延伸1. 講述: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測量和描繪越來越準確。閱讀相關資料,小組內互相說一說你所了解到的有關地球真實形狀的知識。2.總結:由于地球表面有高山、盆地、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因此地球表面是一個極不規則的曲面,但相對于整個地球而言,這些高低起伏的變化是微小的。在現代測量技術的幫助下,科學家們發現,地球是一個接近正圓的,表面凹凸不平的橢球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