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版冀教冀人版四年級上冊科學2.8 聲音的高低強弱 教案(2課時).doc
第八課 聲音的高低強弱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能舉例說明聲音有高低和強弱之分。2.能說出聲音的高低、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科學探究1.能從對聲音的觀察中提出可探究的問題,并作出假設。2.能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選擇合適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實驗。3.能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分析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4.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科學態度1.能對探究聲音的高低和強弱產生興趣。2.能認真觀察,實事求是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3.愿意與同學分工合作進行探究學習。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能體會聲音的高低、強弱給人們帶來的豐富感受,以及科學技術對聲音研究的影響教學準備教師準備音叉、橡皮錘、鋁板琴、小鼓、鋼板尺、系有泡沫小球的細繩、紙屑少,許、長方形硬紙片、齒輪組、粗細相同的皮筋 6 根、長尾夾6個、相同的玻璃杯,7 個、水槽、膠帶、抹布等。學生準備硬板紙小紙盒、剪刀、筆 2 根、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等。教學建議課時安排:建議本課安排 2 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活動 1。第二課時完成活動,2、活動 3 和“應用與拓展”。第一課時(一)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引導: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不同的,物體產生的聲音是不同的,但即使同一個物體,也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播放,高低、強弱不同聲音的音頻。)剛才聽到的聲音有什么不同?2.提問:聲音的強弱、高低與什么有關呢?(二) 感知聲音,作出假設1.演示:先輕輕敲擊音叉,再用力敲擊音叉,反復 3次,傾聽音叉發出的聲音。2.講解: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音量大表示聲音強,音量小表示聲音弱。3.假設:你認為聲音的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聲音的強弱可能與物體振動幅度的大小有關。物體振動幅度大,發出的聲音就強;物體振動幅度小,發出的聲音就弱。)(三) 實驗觀察,獲取事實1、掌握方法。出示:實驗方法的幻燈片,要求學生理解、記憶。(1) 音叉發聲強弱的實驗方法。把系有泡沫小球的細繩用膠帶固定在音叉叉股頂端。用橡皮錘輕輕敲擊另一個叉股,觀察泡沫小球振動的幅度及音叉發聲的大小。用橡皮錘使勁敲擊叉股,觀察泡沫小球振動的幅度及音叉發聲的大小。實驗反復進行 3 次,觀察記錄實驗現象。(2) 小鼓發聲強弱的實驗方法。在小鼓鼓面上放一些紙屑。輕輕敲擊鼓面,觀察紙屑跳動的高度及鼓聲的大小。用力敲擊鼓面,觀察紙屑跳動的高度及鼓聲的大小。反復實驗 3 次,觀察記錄實驗現象(3) 鋼板尺發聲強弱的實驗方法。用手將鋼板尺按在桌邊,讓尺子伸出桌外 15 厘米。用手指輕輕向下撥動鋼板尺,觀察尺子振動的幅,度及發出聲音的大小。用手指用力向下撥動鋼板尺,觀察尺子振動的幅度及鋼板尺發聲的大小。實驗反復進行 3 次,觀察記錄實驗現象。2.實驗觀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觀察,并把觀察的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 9 頁中。(四) 分析事實,得出結論1.匯報:你是怎樣實驗的?觀察到什么現象?2.討論:音叉、小鼓和鋼板尺發出較強或較弱的聲音時,它們振動的幅度,有什么相同點?3.結論:聲音的強弱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聲音越強;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小,聲音越弱。(五) 活動總結,拓展延伸總結:通過這節課的探究我們知道了物體振動的幅度大小決定聲音的強弱。高低不同的聲音又是怎樣產生的?我們下節課繼續研究。第二課時(一)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演示:敲擊鋁板琴上不同的琴板,讓學生觀察它們發出的聲音有什么不同2.講解:當敲擊不同的琴板時,發出聲音的高低不同。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調來表示,有的音調高,聲音比較尖銳,叫做高音;有的音調低,聽上去,比較低沉,叫做低音。3.提問:聲音的高低與哪些因素有關呢?(二) 實驗觀察,記錄現象,掌握方法。,出示:實驗方法的幻燈片,指導學生理解、記憶。(1)鋼板尺發聲高低的實驗方法。將鋼板尺按在桌邊,讓尺子伸出桌外 15 厘米。用手指向下撥動鋼板尺,辨別音調高低,觀察尺子的振動調整鋼板尺的位置,使其伸出桌外的長度縮短為 5 厘米。用相同的力撥動鋼板尺,辨別音調高低,觀察尺子的振動。實驗反復進行 3 次,觀察記錄實驗現象。(2) 橡皮筋發聲高低的實驗方法。把長度相同、粗細不同的兩根橡皮筋分別套在長度相同的塑料尺上用,鉛筆把橡皮筋支起來。用手指輕輕撥動細橡皮筋,辨別音調高低,觀察橡皮筋的振動。用相同的力撥動粗橡皮筋,辨別音調高低,觀察橡皮筋的振動。實驗反復進行 3 次,觀察記錄實驗現象。(3) 紙片發聲高低的實驗方法。用手拿住紙片的一端,把另一端搭在齒輪組的大齒輪上。轉動手柄,使大齒輪轉動并撥動紙片,辨別音調高低,觀察紙片的振動用相同的速度轉動手柄,使小齒輪轉動并撥動紙片,辨別音調高低,觀察紙片的振動實驗反復進行 3 次,,觀察記錄實驗現象。3.實驗觀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觀察,并把實驗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 9 頁中。(三) 分析現象,得出結論1.交流:你是怎樣進行實驗的?觀察到什么現象?2.討論: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由此得出什么結論?3.結論:聲音的高低是由物體振動的快慢決定的:物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髙;物體振動越慢,音調越低。(四) 設計制作,鞏固運用1.明確任務。引導:(播放音樂會視頻)人們彈奏各種樂器就是利用聲音高低強弱的變,化來演奏出動聽的音樂。我們也做一個“六弦琴”或其他小樂器,來體會其中的奧秘吧!2.設計方案。(1) 出示:六弦琴、吉他、排簫等樂器實物或圖片。(2) 討論:這些樂器由幾部分組成?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3) 要求:可以設計一種或幾種小樂器,把設計的方案用圖和文字呈現出來。(4) 設計:學生分組設計。(5) 匯報:引導學生按種類分別展示小樂器方案,并相互補充與評價,形成幾種統一的制作方案。3.制作樂器。出示“六弦琴”等小樂器的制作方法。學生根據制,作方法選擇合適的材料制作弦琴或其他小樂,并將制作好的樂器的照片貼,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9 頁中。4.展示評價。組織學生展示各自的作品,并從結構合理、造型美觀、音調高低區別明顯幾個方面進行評價。(五) 拓展延伸,深化認識1.引導:我們剛才在實驗中觀察到了物體振動的幅度和快慢會影響聲音的,強弱和高低。計算機音頻軟件在播放聲音時,則可以把聲音轉換成波形圖來直觀表現。2.播放:計算機音頻軟件播放聲音時呈現的波形圖。3.講解:波形圖縱向的高度代表振動的幅度,振動的幅度越大,聲音越強;振動的幅度越小,聲音越弱。波形圖橫向的疏密代表振動的快慢,聲波越密說明振動得越快,音調越髙;聲波越稀疏說明振動得越慢,音調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