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版冀教冀人版四年級上冊科學5.21 海陸分布 教案(2課時).doc
第二十一課海陸分布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 能說出七個大洲、四個大洋的名稱。2. 能說出七個大洲、四個大洋的形狀及大小。科學探究1. 能根據地球表面的顏色提出要探究的問題2. 能基于所學知識,制訂簡單的探究海陸分布情況的計劃。3 能通過觀察、描摹等方法搜集關于七大洲、四大洋的外部形態特征的信息。3. 能運用分析、比較等方法,得出海陸分布的特點。科學態度1. 能對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表現出探究興趣。2. 能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種方法完成地球模型的制作,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EST),能說出科技發展促進了人類對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認識。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地球儀、透明薄紙、課件等。學生準備舊報紙、膠水、黏土、顏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教學建議課時安排:建議安排 2 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活動1、活動 2。第二課時完成“應用與拓展”。第一課時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出示:從太空中看到的地球表面圖片。3. 引導:地球表面的不同區域顏色是不同的,藍色的是海洋,綠色和淺黃色的是陸地。關于地球表面你還想知道什么?4. 提問:地球上海陸是怎樣分布的?(二) 觀察臨摹,形成事實1. 認識地球的海陸組成。(1) 引導:請在地球儀上找出陸地及海洋,觀察后說明它們是什么樣的,各自的名稱是什么。(2) 觀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在地球儀上找出各個陸地及海洋的名稱。(3) 小結:地球上的陸地主要分為七部分,也稱作七大洲、分別是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海洋主要分為四部分,也就是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2. 認識四大洋的大小和形狀。(1) 提問:四大洋各是什么形狀的?(2) 觀察:學生觀察地球儀上各大洋的形狀,分析各大洋的大小,并按大小給各大洋排序(3) 匯報:指定學生用語言形象地描述各大洋的形狀及大小,并排序。(4) 結論:各大洋從大到小依次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3. 描摹地球儀上的大陸形狀。(1) 引導:剛才我們觀察、比較了四大洋的形狀和大小,現在我們通過描摹來認識各大洲的形狀與大小(2) 出示:活動注意事項。小組同學要分工合作。兩個同學用手扶住地球儀及透明薄紙,第三個學生進行描摹,第四個學生檢查描摹的輪廓與地球儀上大洲的形狀大小是否吻合。按照一定順序依次描摹出所有的大塊陸地。(3) 臨摹:學生分組臨摹地球儀上的陸地形狀。教師巡回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并提醒學生將描摹的圖紙貼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25 頁中。(三) 分析現象,得出結論(四) 1.匯報:指定小組代表匯報描摹各大洲輪廓的過程,展示描摹各大洲形狀的圖紙,描述各大洲的形狀,其他學生進行補充與評價。3. 小結:本節課我們認識了大洲和大洋的形狀及大小,其中陸地面積約占 29%,海洋面積約占71%。課后將再次描摹好的各大洲沿輪廓剪下來,觀察后看看你有什么發現第二課時(一)提出問題,明確任務引導:我們已經認識了地球的形狀,了解了地球上的海陸分布情況,這節課我們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制作地球模型。(二) 作品引領,掌握方法1. 出示:課前制作的地球模型或地球模型圖片。2. 思考:制作地球模型需要什么材料?主要的制作方法是什么3. 播放:制作地球模型方法的視頻,提示學生理解并記憶。4. 提示:(1)海陸分布位置要準確;(2)造型要美觀;(3)使用剪刀時要注意安全;(4)保持室內環境衛生(三) 小組合作,制作模型,學生分組制作地球模型。教師巡回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四) 展示評價,改進模型1. 展示:將作品以小組為單位放在展示臺上進行展示。各組選擇一名講解員,按照一定的順序介紹本組的地球模型。2. 評價:組織學生對各組作品進行評比(評價標準:科學、美觀、新穎。“科學”是指模型中地球表面各部分的,比例、形狀、大小等比較合理;“美觀”是指結構合理,造型逼真,繪圖精美;“新穎”是指制作的模型有自己的獨創之處。)3,改進;將制作的地球模型與地球儀進行對比,結合同學們提出的建議,制定改進計劃并進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