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版冀教冀人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Word全冊共65頁).doc
冀人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全冊)第1課 位 置 和 運 動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能舉例說明物體的運動和靜止需要依靠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是否變化來確定。2能說出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的位置需要參照物、相對于參照物的方向和距離。科學探究1能從生活中各種運動與靜止的現象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2能通過觀察、比較等方式獲取有關物體位置與運動狀態的科學事實。3能運用科學語言、記錄表等記錄整理信息。4能用分析、比較等方法得出活動結論。5能對探究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做出評價。科學態度1能對判斷物體的運動與靜止表現出探究的興趣。2能與他人合作完成探究任務。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能說出確定運動物體的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孩子蕩秋千、人們乘坐熱氣球觀光的圖片或視頻,公共汽車行駛、飛機在空中加油、地球同步衛星、航天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等視頻。學生準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課時安排:建議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活動1。第二課時完成活動2及 “應用與拓展”。第一課時(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出示:孩子蕩秋千、人們乘坐熱氣球觀光的圖片或視頻。2引導:蕩秋千和乘坐熱氣球的情景大家可能都體驗或見到過,你能判斷坐在秋千或熱氣球上的人是靜止還是運動的嗎?3提問:怎樣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二)觀察比較,獲取事實1出示:操場上學生們踢足球的兩幅圖片。2引導:觀察圖片,判斷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說一說判斷的理由。3講解:判斷一個物體運動或靜止時,總要選取另一個物體作為參照物。如果該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發生了改變,那么它就是運動的,否則就是靜止的。比如,我們以球門作為參照物,房屋和樹木的位置沒有發生改變,我們說它們是靜止的;同學們和足球的位置發生了改變,我們說這些物體是運動的。4判斷:學生觀察判斷圖中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并將判斷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1頁中。(三)匯報交流,形成知識1匯報:指定小組代表匯報判斷結果,并說明判斷的理由。2小結:以球門為參照物,學生、足球與球門的位置發生了改變,我們說這些物體是運動的。房屋、樹木與球門的位置沒有發生改變,我們說它們是靜止的。3引導:剛才我們是以球門為參照物來判斷學生、足球、房屋和樹木的運動狀態,如果我們換一個參照物,它們的運動狀態還一樣嗎?學生分組交流。4總結:判斷一個物體運動或靜止時,總要選取另一個物體作為參照物;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隨時間發生改變時,物體是運動的;位置隨時間沒有發生改變時,物體是靜止的;物體的運動狀態是相對的。(四)運用知識,拓展延伸1引導:教室內有很多物體,吊扇、黑板、桌椅等,判斷它們中哪些是運動的,哪些是靜止的,說說判斷的理由。學生分組討論。2播放:電視劇西游記中孫悟空騰云駕霧的視頻。3討論:孫悟空騰云駕霧的視頻是如何拍攝出來的?4小結:物體的運動狀態具有相對性。我們坐在教室里,由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我們也是在運動的。世界是運動的,靜止是相對的。第二課時(一)提出問題1引導:我們在二年級的學習中,知道了描述靜止物體的位置需要參照物、方向和距離三要素。如果我們要描述運動物體的位置也需要這三要素嗎?2提問:如何描述運動物體的位置?(二)描述位置1引導:(出示小明發課本的圖片)小明在發課本的時候,他是運動的。我們該如何描述他在某一時刻的位置呢?描述他的位置需要哪些條件呢?如果小明從講臺出發給同學們發課本,講臺距離第1排課桌約3米,每排課桌之間的距離約2米,選取講臺或課桌等物體做參照物,請你用參照物、方向和距離描述小明在不同時刻的位置。2判斷:以小組的形式,模擬發作業本的活動。判斷不同時刻發作業本同學的位置,并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1頁中。3匯報:指定學生匯報活動結果。(可以用文字描述、數據描述、繪圖描述等方法。)4小結:描述運動物體的位置,需要用參照物、方向和距離來確定。(三)運用知識1引導:在公共汽車行駛的過程中,對于站臺上的人來說,汽車里乘客的位置是否發生了改變?乘客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對于汽車司機來說,乘客的位置是否發生了改變?乘客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2判斷: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判斷,將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1頁中。3講述:一切物體都在運動,絕對不動的物體是沒有的,運動是絕對的。我們平常說的物體的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于另一個物體(參照物)而言的,所以,對運動的描述是相對的。請你根據本課所學的知識,課下通過查閱資料或詢問家長和老師等方式,解釋電視劇西游記中孫悟空騰云駕霧的視頻是如何拍攝出來的。2 運動的方式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能舉例說明生活中物體的直線運動、曲線運動等。2能舉例說明常見的運動方式及其特征。3能舉例說出某種物體的運動包含幾種運動方式。科學探究1能從觀察到的運動現象中提出探究性問題。2能觀察各種物體的運動形式及其特征。3能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4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科學態度1能對物體運動的方式和特征表現出探究興趣。2能與同學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務。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能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運動現象。教學準備教師準備物體運動方式的視頻、小車、蘋果、紙風車、秋千模型、彈簧玩具、皮球、乒乓球、竹蜻蜓、輪胎等。學生準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教學建議課時安排:建議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活動1。第二課時完成活動2及“應用與拓展”。第一課時(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引導:人在跳,車在行,鳥在飛我們生活在運動的世界中。(出示人、動物、各種物體運動的圖片或視頻。)觀察一下有哪些物體在運動。2提問:常見的運動有什么特點?它們有哪些運動方式?(二)探究發現,形成知識1觀察物體的直線運動。(1)引導:(出示平直軌道上行駛的火車、百米運動員比賽、蘋果自由落體的視頻)火車、運動員、蘋果的運動有什么特點呢?讓我們通過活動來探究吧!(2)觀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仔細觀察他(它)們的運動路線,畫出物體運動的軌跡。(建議用小車模擬火車沿平直軌道行駛;學生沿過道行走模擬百米運動員比賽;讓蘋果從手中自由落地,觀察蘋果的運動軌跡。)(3)討論:比較三種物體的運動有什么相同點。(4)小結:通過大家的畫圖和描述,我們發現平直軌道上行駛的火車、百米賽跑的運動員、從樹上落下的蘋果都在做直線運動。2觀察物體的曲線運動。(1)引導:除了直線運動,物體還有哪些運動方式?(出示轉彎的火車、轉動的風車、蕩秋千的小孩、投出的鉛球、顛簸的木馬等圖片。)這些物體是怎樣運動的?有什么特點?讓我們通過活動進一步探究和發現吧!(2)觀察:觀察方法。A讓軌道上的小火車(玩具車)、風車、秋千模型、彈簧玩具運動起來,觀察它們的運動有什么特點,畫出它們運動的路線。B用手向外拋小球,觀察它是怎樣運動的,畫出它的運動路線。溫馨提示。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活動中注意安全、安靜。學生觀察,畫出各種物體的運動路線,并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2頁中。(3)交流:指定小組代表展示物體運動的路線圖,說說各種物體是怎樣運動的。(4)討論:比較幾種物體的運動有什么相同點。(曲線運動)(5)總結:物體的運動方式多種多樣,根據運動路線的不同,物體的運動可以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三)實踐運用,拓展延伸1討論:請你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2匯報:指定學生代表匯報討論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3評價:對本課學生的活動情況進行評價。第二課時(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引導: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物體的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認識了轉動、擺動、振動等主要的運動方式。其實很多物體的運動不單單是一種運動方式,往往包含著幾種不同的運動方式。2提問:推輪胎的比賽中,沿跑道前進的輪胎有幾種運動方式?(二)獲取事實,形成知識1觀察輪胎的運動。(1)引導:推輪胎比賽是一項非常有趣的競賽活動,你知道前進的輪胎有幾種運動方式嗎?(2)觀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推輪胎比賽,觀察輪胎是怎樣運動的。(3)討論:輪胎在運動過程中有幾種運動方式。(4)小結:輪胎的運動包含轉動和直線運動等運動方式。2判斷其他物體的運動方式。(1)引導:(出示圖片)運動員的腳、比賽中的乒乓球、直升飛機的螺旋槳,這些物體的運動又包含幾種運動方式呢?(2)觀察:播放物體運動的視頻。讓學生觀察運動員的腳、直升飛機的螺旋槳、比賽中的乒乓球是怎樣運動的。(3)討論:分析腳的運動、乒乓球的運動、螺旋槳的運動包含幾種運動方式。學生討論,將討論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2頁中。(4)小結:運動員的腳的運動方式包含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等;直升飛機的螺旋槳既有轉動又有隨飛行路線進行的直線運動或曲線運動等;乒乓球的運動方式有轉動、向前的曲線運動等。(三)實踐運用,拓展延伸1引導:我們在操場上進行的跑步、跳遠、踢毽子等體育運動,它們各包含著幾種運動方式呢?2觀察:(播放操場上學生運動的視頻)學生觀察運動現象,判斷各種體育活動包含的運動方式。3匯報:指定小組代表匯報自己的判斷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評價。4總結:各種體育活動中分別包含著一種或幾種不同的運動方式。第3課 運 動 的 快 慢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能用速度的大小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2能說出自行車、火車、飛機等常見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圍。科學探究1能從具體的運動現象中提出探究性問題。2能通過計算等方法獲取列車運動快慢的科學事實。3能用圖表等方式記錄物體運動經過的路程和時間的數據。4能運用分析、比較、判斷等方法分析活動結果,得出活動結論。5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科學態度1能如實記錄測量所獲得的相關數據。2能與他人分工合作,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樂意與同學分享彼此的想法。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能體會到交通工具運行速度的提高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教學準備教師準備雨燕、獵豹、人運動的圖片或視頻、秒表、顯示交通工具速度數據的圖片或課件等。學生準備有關交通工具速度的資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教學建議課時安排:建議安排1課時。(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出示:雨燕、獵豹、人運動的圖片或視頻。2引導:如果要進行一場200米的比賽,雨燕用4秒鐘可以到達終點,獵豹需要8秒鐘,短跑運動員需要20秒左右,而一只蝸牛最少要用20個小時。你知道誰跑得快嗎?3提問:怎樣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二)探究發現,形成知識1比較運動的快慢。(1)引導:我們班要選拔短跑運動員,誰跑得最快?用什么方法比較呢?(2)討論:有幾種方法可以比較兩個同學跑步的快慢?(3)講解:判斷學生跑得快慢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大家都跑10秒鐘,看誰跑得遠。第二種方法是大家都跑100米,看誰用的時間短。(4)比賽:布置學生課前進行,學生分組測量、記錄。教師要強調觀察記錄的客觀性和準確性,要求各小組把測量的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3頁中。(5)講解:我們通過各組的數據可以看出來,跑完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時間越短,跑得越快;在相同時間內,跑過的路程越長,跑得越快。如果兩位同學跑的路程和所用的時間都不同時,怎樣比較誰快誰慢?我們可以用物體的運動速度進行比較,速度是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數據越大,說明單位時間內經過的路程越長,速度就越快。計算公式是“速度=路程時間”。請計算小組內各位同學跑步的速度,比一比誰最快。(6)計算:根據記錄表計算各位同學的跑步速度,并把計算的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3頁中。(7)小結:物體運動的快慢可以通過速度來表示。單位時間內經過的路程越長,速度越快,物體運動得也就越快。2了解交通工具的速度。(1)引導:我們出行時,會根據需求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你都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和它們的行駛速度呢?下面我們通過調查來獲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駛速度。(2)要求:調查時,可以了解同一時間內不同交通工具行駛的路程;也可以調查不同交通工具行駛完成同一路程時所用的時間。根據調查結果,計算出各種交通工具的速度。繪制出不同交通工具的運行速度條形圖。(3)學生調查、記錄數據。(4)計算:根據速度的計算公式,計算自行車、汽車、高鐵等行駛的速度,并將數據繪制成條形圖,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3頁中。(5)匯報:指定學生匯報計算的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和評價。(6)小結:交通工具為我們的出行帶來很大的方便,通常情況下,我們根據路程的遠近、速度的快慢等因素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隨著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們可選擇的交通工具也越來越多。(三)實踐運用,拓展延伸1引導:根據列車時刻表,如果選擇7點左右從北京西站出發到達石家莊站的列車,你覺得選擇哪趟列車比較合適呢?你能計算出每趟列車的平均速度嗎?2計算:出示列車時刻表以及北京到石家莊的列車行駛路程共281千米,讓學生進行計算。3討論:哪個車次的列車行駛速度最快?高鐵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4小結:火車是我們出行時比較便捷的交通工具之一,我國的高鐵是國家名片,高鐵運行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安全、快速、舒適的出行體驗,更帶動了周邊的經濟發展。第4課 運 動 和 力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能說出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2能歸納出力可以使靜止的物體啟動,可以使運動的物體停止。科學探究1能設計出多種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方案。2能根據方案進行實驗,觀察記錄實驗現象。3能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整理結果,得出活動結論。4能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果。科學態度1能對探究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產生興趣。2能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種方法設計多種讓靜止的物體動起來的方案。3能與同學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務。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能意識到利用力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小車、磁鐵、塑料尺、繩子、毛巾、棉布、木板等。學生準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教學建議課時安排:建議安排1課時。(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引導:(播放賽車比賽視頻)汽車在行進中時常需要停止、啟動、加速、減速這些都是汽車不同的運動狀態。2提問:物體的運動狀態經常變化,怎樣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呢?(二)探究發現,形成知識1讓靜止的小車動起來。(1)引導:你有幾種方法能讓靜止的小車動起來呢?讓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吧!(2)設計:根據生活經驗,設計一些方法可以讓小車動起來,并將設計的方法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4頁中。(3)實驗:學生分組進行四個實驗:使用繩子向前拉小車,讓小車動起來;把塑料尺掰彎,緊挨小車,松手后靠尺子的彈力讓小車動起來;在小車上綁一塊磁鐵,用另一塊磁鐵吸引,讓小車運動起來;用手向前推小車,讓小車動起來。觀察記錄實驗現象。(4)匯報:指定小組代表匯報實驗現象,其他學生進行補充。(5)小結:我們可以使用拉力、彈力、磁力、推力等讓靜止的小車動起來。2讓運動小車的狀態發生改變。(1)引導:我們通過實驗知道了讓小車由靜止到運動需要施加外力。如何讓運動小車加速、轉彎和停止運動呢?下面我們比一比,看誰想出的方法多。(2)設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改變小車運動狀態的方法,并將設計的方案記錄下來。(3)匯報:指定學生代表匯報小組設計的實驗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與補充,形成統一的實驗方法。(4)實驗:學生分組實驗進行觀察,教師巡回指導。(5)討論:在改變運動小車的狀態時,用到了哪些方法?它們有什么共同點?(6)小結:在小車的行進中,我們給它施加外力,可以改變小車運動的速度、方向,也可以使小車停止運動。3研究摩擦力如何改變小車的運動狀態。(1)提出問題。引導: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之后在毛巾、棉布、木板上水平滑動,小車在哪種材質水平面上滑過的距離會更長一些?為什么?(2)實驗觀察。掌握方法。A將一條毛巾放在桌面上,在毛巾上放一斜面,使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用刻度尺測量小車在毛巾上的滑動距離。B將毛巾換成棉布,重復以上步驟。C將棉布換成木板,重復以上步驟。學生實驗。學生實驗,并將實驗現象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4頁中。教師巡回指導。(3)得出結論。匯報:請小組代表說一說實驗是怎樣做的,觀測到什么數據,說明了什推測:想一想,如果水平面沒有摩擦力,小車將會怎樣運動?它的運動狀態還會改變嗎?(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請將推測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4頁中。總結:給物體施加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也可以使物體啟動或停止。(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1提出問題:自行車是我們常用的出行工具,自行車的設計包含了哪些科學技術和原理?在力的作用下,它是如何啟動、改變速度或停止的呢?2掌握方法:用手慢慢轉動車蹬,觀察后輪如何由靜止變為運動。再改變車蹬轉動的快慢,觀察后輪轉動有什么變化。然后捏緊車閘,觀察剎車系統是怎樣讓后輪停下來的。最后推動自行車,并捏緊車閘,觀察剎車系統對前輪的制動。3觀察現象: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并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4頁中。4得出結論:給腳蹬施加力,腳蹬的轉動帶動大輪盤轉動,通過鏈條帶動后輪轉動;自行車剎車系統能夠增大摩擦力,能夠使自行車快速停下來,其科學原理是物體間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第5課 運 動 物 體 的 能 量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能識別日常生活中的能量。2能說出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3能歸納出運動物體的能量跟質量和速度有關。科學探究1能通過觀察生活現象提出探究性問題。2能對運動物體能量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的問題進行假設。3能通過實驗等方式獲取證據。4能用圖表的形式記錄和整理實驗數據。5能運用分析、比較、推理的方法得出實驗結論。科學態度1能對運動物體的能量產生探究興趣。2能用多種方法、多種材料設計探究運動物體能量大小與什么有關的實驗。3能與同學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務。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能說出快速運動的物體具有很大的能量,沒有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教學準備教師準備保齡球運動視頻、小車、積木、薄紙、氣球、木板、木塊、砝碼等。學生準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教學建議課時安排:建議安排1課時。(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引導:(播放保齡球運動視頻)保齡球是大家喜歡的一種室內運動,說一說你從視頻中觀察到了什么現象。(運動的保齡球可以擊倒前方的球瓶。)2提問:保齡球為什么能擊倒球瓶呢?(二)探究發現,形成知識1碰撞實驗。(1)提出問題。提問:運動的小車撞到不同的物體時會發生哪些現象呢?(2)掌握方法。出示圖片或視頻,講解實驗方法:在小車前面分別放上積木、薄紙、氣球。推動小車快速運動起來,分別撞擊積木、薄紙、氣球。實驗各做3次,觀察有什么現象。(3)實驗觀察。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將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5頁中。教師巡回指導。(4)匯報交流。匯報:實驗中,小車撞到物體時出現了哪些現象?討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靜止的小車接觸這些物體時會有這些現象嗎?(5)得出結論。小結: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能夠對其他物體產生影響。運動的保齡球能擊倒球瓶,說明它具有能量。2運動小車能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1)提出問題。提問:運動小車能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呢?(2)作出假設。假設:猜一猜運動物體能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運動小車的能量可能和小車質量有關,質量越大,可能能量越大;運動小車的能量可能和小車速度有關,速度越大,可能能量越大。)(3)實驗設計。講解:這是兩組對比實驗,如果要研究小車質量對能量大小的影響,可變的條件是小車的質量,不變的條件是小車的運動速度。如果要研究小車運動速度對能量大小的影響,可變的條件是小車的運動速度,不變的條件是小車的質量。思考:A怎樣讓兩個小車保持同樣的速度運動?怎樣讓小車運動的速度變快或變慢?B用什么方法能夠觀察到運動小車具有的能量的大小呢?(可以參考活動1的方法)設計:學生分組設計實驗。匯報:指定小組代表匯報設計結果,提示其他學生進行補充與評價。總結:歸納出科學且可行的幾種實驗方法。實驗(一):讓小車從斜坡滑下撞擊木塊,記錄木塊移動的距離。保持小車的起始高度和木塊擺放的位置不變,每次在小車上增加一個砝碼來改變小車的質量,記錄木塊被撞擊后移動的距離有什么變化。實驗(二):讓小車從較低的斜坡滑下撞擊木塊,記錄木塊移動的距離。保持小車質量不變、木塊擺放的位置不變,每次讓斜坡的高度增加2厘米(斜面長度不變),讓小車從斜坡上滑下,記錄木塊被撞擊后移動的距離有什么變化。(4)實驗觀察。學生實驗,將觀測到的實驗數據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5頁中。教師巡回指導。(5)得出結論。匯報:請小組代表說一說實驗是怎樣做的,觀測到什么數據,說明了什么。討論:A速度一定時,運動小車的能量與小車的質量有什么關系?B質量一定時,運動小車的能量與小車的運動速度有什么關系?小結:運動物體的能量跟質量和速度有關,速度一定,質量越大,能量就越大;質量相同,速度越大,能量越大。(6)知識拓展。講述:行駛中的汽車、疾速下落的物體,它們具有很大的能量,沒有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可能會對人造成傷害。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運動物體帶來的傷害呢?交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教師出示正確做法,提示學生要遵守交通規則,注意安全。(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1引導:運動的物體具有的能量,我們稱它為動能。除了動能之外,生活中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能量。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些能量呢?2出示:航行的帆船、太陽能熱水器、用爐火做飯、給汽車加油等圖片或視頻。3交流:小組交流,列舉生活中的各種能量形式的實例。4匯報:指定學生匯報交流結果,其他學生相互補充與評價。5小結:在生活中,存在著聲能、光能、熱能、電能、磁能、化學能等各種能量形式,能量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第七課 聲音的傳播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 能說出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和空氣中向各個方向傳播。2. 能舉例說明不同材質的物體傳播聲音的能力不同。科學探究1. 能從傳聲現象中提出探究性問題,并對問題作出假設。2.能根據實驗方法進行實驗,能將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記錄下來。3.能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分析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4.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科學態度1. 能對聲音的傳播產生探究興趣。2.能嘗試利用多種材料、多種方法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3.能與同學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學習,樂于分享彼此的想法。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能舉例說明人類的需求促進了人工傳聲物品的發展。教學準備教師準備玻璃鐘罩、抽氣筒、鬧鐘(或空氣傳聲實驗視頻)、音叉、橡皮錘、水,槽、石塊、鐵棍、細繩、氣球、尼龍線、棉線、軟管、牙簽等。學生準備紙杯、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教學建議課時安排:建議安排 1 課時。(一)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 引導:(播放兩個人分別在山上和山下對唱山歌的視頻或課件)同學們,為什么人在山上唱歌,山下的人能聽到呢2. 提問: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二) 探究發現,形成知識1. 探究空氣能否傳聲。(1) 掌握方法。把小鬧鐘放在玻璃罩內,聽一聽鬧鐘的聲音用抽氣筒慢慢抽岀玻璃罩內的空氣,聽一聽鬧鐘聲音有什么變化;取下抽氣筒,讓空氣重新進入玻璃罩,觀察鬧鐘聲音有什么變化。(2) 實驗觀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然后把實驗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 8 頁中。(3) 分析現象,得出結論。匯報:指定學生匯報實驗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引導:實驗中,隨著玻璃罩內空氣越來越少,鬧鐘的聲音也越來越小,最后就幾乎聽不到了;當空氣重新進入玻璃罩時,聲音又逐漸變大。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小結:聲音可以依靠空氣向各個方向傳播。2. 探究固體、液體能否傳聲。(1) 提出問題。引導:聲音能夠通過空氣傳播,那聲音能不能通過固體或液體傳播呢?(2) 掌握方法。講解:固體、液體傳聲的實驗方法及注意事項。固體傳聲的實驗。A. 把音叉立在桌子中央,用橡皮錘敲擊音叉使其發出聲音,把耳朵貼在,桌面邊緣,聽一聽是否能聽到音叉的聲音。B. 在音叉的叉股上系上一根細繩,另一端系在鐵棍的一端,把細繩拉直,把耳朵貼在鐵棍另外一端。輕輕敲擊音叉,聽一聽,看看是否能聽到音叉的聲音。注意事項:輕輕敲擊音叉,使音叉發出的聲音小一些,盡量使旁邊的人聽不到聲音。液體傳聲的實驗。,A.把兩個石塊放在水中,互相輕輕敲擊。聽一聽,看看是否能聽到聲音。C. 把長氣球裝滿水放在桌面上,把連接音叉的細繩系在氣球一端,把細繩拉直,把耳朵貼在氣球另外一端。輕輕敲擊音叉,聽一聽,看看是否能聽到音叉的聲音注意事項:輕輕敲擊石塊,盡量不濺出水花,保持實驗環境整潔。(3) 實驗觀察。學生分組實驗,并把實,驗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 8 頁中。(4) 得出結論。匯報:指定學生匯報實驗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討論:以上四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小結: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中向不同方向傳播。3. 綜合概括,形成結論。引導:通過活動 1 和活動 2 的探究,我們能夠得出什么結論呢?總結:聲音可以在空氣、固體和液體中向不同的方向傳播。(三) 實踐運用,拓展延伸1. 制作土電話。引導:我們利用聲音傳播的知識可以設計制作一些傳聲小裝置,比如土電話。(1) 掌握制作方法。講解:準備兩個紙杯,將紙杯底各打一個小孔,分別將棉線兩端塞入杯中,在棉線兩端綁上牙簽,用來固定。試著用這個土電話和其他同學通話。注意事項:棉線要拉直,要與杯底垂直;說話的學生聲音要小,避免其他學生通過外界直接聽到聲音。(2) 制作土電話。學生分組制作土電話,并嘗試進行通話。(3) 探究土電話。引導:如果我們把棉線換成其他的材料,比如尼龍線、塑料軟管等等,聽一聽,通話效果是否有變化?實驗:學生分組實驗進行探究。(4) 得出結論。小結:聲音可以通過棉線、尼龍線、軟管里的空氣傳播,不同物體傳播聲音的能力不同。2. 月球上的交流方式。(1) 引導:月球表面沒有空氣,航天員怎樣互相傳遞信息呢?(2) 播放:航天員在月球表面利用無線電裝置交流的視頻或圖片。(3)小結:月球表面沒有空氣,聲音無法傳播。航天員要借助于電子通信設備,將聲音轉換成無線電波進行通話。第八課 聲音的高低強弱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能舉例說明聲音有高低和強弱之分。2.能說出聲音的高低、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科學探究1.能從對聲音的觀察中提出可探究的問題,并作出假設。2.能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選擇合適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實驗。3.能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分析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4.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科學態度1.能對探究聲音的高低和強弱產生興趣。2.能認真觀察,實事求是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3.愿意與同學分工合作進行探究學習。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能體會聲音的高低、強弱給人們帶來的豐富感受,以及科學技術對聲音研究的影響教學準備教師準備音叉、橡皮錘、鋁板琴、小鼓、鋼板尺、系有泡沫小球的細繩、紙屑少,許、長方形硬紙片、齒輪組、粗細相同的皮筋 6 根、長尾夾6個、相同的玻璃杯,7 個、水槽、膠帶、抹布等。學生準備硬板紙小紙盒、剪刀、筆 2 根、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等。教學建議課時安排:建議本課安排 2 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活動 1。第二課時完成活動,2、活動 3 和“應用與拓展”。第一課時(一)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引導: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不同的,物體產生的聲音是不同的,但即使同一個物體,也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播放,高低、強弱不同聲音的音頻。)剛才聽到的聲音有什么不同?2.提問:聲音的強弱、高低與什么有關呢?(二) 感知聲音,作出假設1.演示:先輕輕敲擊音叉,再用力敲擊音叉,反復 3次,傾聽音叉發出的聲音。2.講解: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音量大表示聲音強,音量小表示聲音弱。3.假設:你認為聲音的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聲音的強弱可能與物體振動幅度的大小有關。物體振動幅度大,發出的聲音就強;物體振動幅度小,發出的聲音就弱。)(三) 實驗觀察,獲取事實1、掌握方法。出示:實驗方法的幻燈片,要求學生理解、記憶。(1) 音叉發聲強弱的實驗方法。把系有泡沫小球的細繩用膠帶固定在音叉叉股頂端。用橡皮錘輕輕敲擊另一個叉股,觀察泡沫小球振動的幅度及音叉發聲的大小。用橡皮錘使勁敲擊叉股,觀察泡沫小球振動的幅度及音叉發聲的大小。實驗反復進行 3 次,觀察記錄實驗現象。(2) 小鼓發聲強弱的實驗方法。在小鼓鼓面上放一些紙屑。輕輕敲擊鼓面,觀察紙屑跳動的高度及鼓聲的大小。用力敲擊鼓面,觀察紙屑跳動的高度及鼓聲的大小。反復實驗 3 次,觀察記錄實驗現象(3) 鋼板尺發聲強弱的實驗方法。用手將鋼板尺按在桌邊,讓尺子伸出桌外 15 厘米。用手指輕輕向下撥動鋼板尺,觀察尺子振動的幅,度及發出聲音的大小。用手指用力向下撥動鋼板尺,觀察尺子振動的幅度及鋼板尺發聲的大小。實驗反復進行 3 次,觀察記錄實驗現象。2.實驗觀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觀察,并把觀察的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 9 頁中。(四) 分析事實,得出結論1.匯報:你是怎樣實驗的?觀察到什么現象?2.討論:音叉、小鼓和鋼板尺發出較強或較弱的聲音時,它們振動的幅度,有什么相同點?3.結論:聲音的強弱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聲音越強;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小,聲音越弱。(五) 活動總結,拓展延伸總結:通過這節課的探究我們知道了物體振動的幅度大小決定聲音的強弱。高低不同的聲音又是怎樣產生的?我們下節課繼續研究。第二課時(一)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演示:敲擊鋁板琴上不同的琴板,讓學生觀察它們發出的聲音有什么不同2.講解:當敲擊不同的琴板時,發出聲音的高低不同。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調來表示,有的音調高,聲音比較尖銳,叫做高音;有的音調低,聽上去,比較低沉,叫做低音。3.提問:聲音的高低與哪些因素有關呢?(二) 實驗觀察,記錄現象,掌握方法。,出示:實驗方法的幻燈片,指導學生理解、記憶。(1)鋼板尺發聲高低的實驗方法。將鋼板尺按在桌邊,讓尺子伸出桌外 15 厘米。用手指向下撥動鋼板尺,辨別音調高低,觀察尺子的振動調整鋼板尺的位置,使其伸出桌外的長度縮短為 5 厘米。用相同的力撥動鋼板尺,辨別音調高低,觀察尺子的振動。實驗反復進行 3 次,觀察記錄實驗現象。(2) 橡皮筋發聲高低的實驗方法。把長度相同、粗細不同的兩根橡皮筋分別套在長度相同的塑料尺上用,鉛筆把橡皮筋支起來。用手指輕輕撥動細橡皮筋,辨別音調高低,觀察橡皮筋的振動。用相同的力撥動粗橡皮筋,辨別音調高低,觀察橡皮筋的振動。實驗反復進行 3 次,觀察記錄實驗現象。(3) 紙片發聲高低的實驗方法。用手拿住紙片的一端,把另一端搭在齒輪組的大齒輪上。轉動手柄,使大齒輪轉動并撥動紙片,辨別音調高低,觀察紙片的振動用相同的速度轉動手柄,使小齒輪轉動并撥動紙片,辨別音調高低,觀察紙片的振動實驗反復進行 3 次,,觀察記錄實驗現象。3.實驗觀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觀察,并把實驗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 9 頁中。(三) 分析現象,得出結論1.交流:你是怎樣進行實驗的?觀察到什么現象?2.討論: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由此得出什么結論?3.結論:聲音的高低是由物體振動的快慢決定的:物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髙;物體振動越慢,音調越低。(四) 設計制作,鞏固運用1.明確任務。引導:(播放音樂會視頻)人們彈奏各種樂器就是利用聲音高低強弱的變,化來演奏出動聽的音樂。我們也做一個“六弦琴”或其他小樂器,來體會其中的奧秘吧!2.設計方案。(1) 出示:六弦琴、吉他、排簫等樂器實物或圖片。(2) 討論:這些樂器由幾部分組成?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3) 要求:可以設計一種或幾種小樂器,把設計的方案用圖和文字呈現出來。(4) 設計:學生分組設計。(5) 匯報:引導學生按種類分別展示小樂器方案,并相互補充與評價,形成幾種統一的制作方案。3.制作樂器。出示“六弦琴”等小樂器的制作方法。學生根據制,作方法選擇合適的材料制作弦琴或其他小樂,并將制作好的樂器的照片貼,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9 頁中。4.展示評價。組織學生展示各自的作品,并從結構合理、造型美觀、音調高低區別明顯幾個方面進行評價。(五) 拓展延伸,深化認識1.引導:我們剛才在實驗中觀察到了物體振動的幅度和快慢會影響聲音的,強弱和高低。計算機音頻軟件在播放聲音時,則可以把聲音轉換成波形圖來直觀表現。2.播放:計算機音頻軟件播放聲音時呈現的波形圖。3.講解:波形圖縱向的高度代表振動的幅度,振動的幅度越大,聲音越強;振動的幅度越小,聲音越弱。波形圖橫向的疏密代表振動的快慢,聲波越密說明振動得越快,音調越髙;聲波越稀疏說明振動得越慢,音調越低。第九課怎樣聽到聲音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能說出耳朵的構造及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2.能舉例說出保護聽力的方法。科學探究1.能根據生活經驗提出探究性問題。2.能通過觀察、實驗、閱讀等方式獲取信息。3.能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分析活動結果,得出活動結論。4.能認真傾聽他人意見并積極與之交流。科學態度1.能對耳是如何聽到聲音的過程產生興趣。2.能聽取他人的意見,分工協作完成探究活動。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能體會到科技手段可以幫助我們聽到多種聲音。教學準備教師準備人耳結構模型、硬紙筒、漏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