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期末檢測試卷含答案 (第11套).doc
期末真題卷(一)長沙市芙蓉區期末檢測試卷時間:90分鐘 滿分:100分根據新教材編寫第一部分:基礎與運用一、積累與運用。(39分)1.讀拼音,寫詞語。(8分)fn zh ln du xio hu xin y( ) ( ) ( ) ( )y y ln l ji chn ch yn( ) ( ) ( ) ( )2.下列詞語的書寫及加點字的讀音無誤的一項是( )(2分)A.酬謝 允諾 難以置信 湖畔(bn)B.愛慕 恩惠 應接不暇 勉強(qin)C.樹稍 唯獨 心曠神怡 嫉妒(j)D.防礙 飽覽 金碧輝煌 龜裂(jn)3.下列成語中,表達的內容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2分)A.兵荒馬亂 B.流離失所 C.民不聊生 D.夜不閉戶4.根據語境,將下面的成語或俗語分別填入以下兩個句子中。(4分)A.一個巴掌拍不響 B.孤掌難鳴(1)這次表演,對于小王來說簡直是( ),因為他的搭檔小李突然生病了。(2)吵架的兩個年輕人正各說各的理,一位老大爺走過來說:“( ),誰對誰錯自己想。”5.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意思連貫的話,正確的順序是( )(2分)歷史的文明要靠書籍來傳播。書是人類知識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因此讀書必須有選擇。然而,也毋庸諱言,一些內容不健康的書讀了只能使人精神頹廢,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一部好書,不但給人以知識,而且能幫助人們養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人類的智慧也要靠書籍來交流。A. B. C. D.6.時間就是財富。下面名言與珍惜時間無關的是( )(2分)A.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B.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C.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D.不飽食以終日,不棄功于寸陰。7.下列詩句中,沒有運用動態描寫的一項是( )(2分)A.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B.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C.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D.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8.下列句子與勤儉節約無關的是( )(2分)A.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B.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C.靜以修身,儉以養德。D.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9.古人讀書的方法多樣。下列屬于朱熹的讀書方法的一項是( )(2分)A.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C.敏而好學,不恥下問。D.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10.根據“驕傲”的不同意思寫句子。(4分)(1)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別人。(2)自豪。11.請根據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理解填空。(9分)(1)“家家乞巧望秋月, 。”唐代詩人林杰的這兩句詩描寫了人們過七夕節的情景。七夕節和 這一民間故事有關。(2)古往今來,文人墨客把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寫在了詩里。愛國,是林升筆下的聲聲譴責:“山外青山樓外樓, ?”愛國,是龔自珍發出的殷殷希望:“我勸天公重抖擻, 。”愛國,還是梁啟超對祖國的聲聲贊美:“潛龍騰淵,鱗爪飛揚。 ,百獸震惶。”(3)請從楓橋夜泊和示兒中任選一首,進行默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閱讀與積累二、閱讀短文,完成下面的習題。(31分)(一)彗星(16分)彗星是圍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很小的天體,由于它的形狀像掃帚,所以又叫掃帚星。彗星都有一個橢圓形的運行軌道,運行周期也長短不一,如海爾波普彗星的運動周期為3000年,而哈雷彗星的運行周期卻只有76年。彗星的尾巴叫彗尾,是它最朦朧和最具風采的部分。一般彗尾雖只有幾千公里長,但最長的彗尾則可達幾億公里,可謂天地萬物中獨一無二的大尾巴了。它在茫茫太空,宛如一把輝煌巨帚,橫掃遙遙之路。人類自發現彗星軌道以來,發現離地球最近的一顆彗星距地球只有500萬公里,可說與地球“擦肩而過”了。由于人類長期的天象觀測,至今已發現1600多顆彗星繞太陽運行。紛繁有趣的彗星世界,使人們遐想萬千。彗星究竟誕生于何處,一直是天文學家們探索的課題。近年,美國“哈勃”天文望遠鏡發現太陽系邊緣有一個龐大的彗星“搖籃”。“搖籃”呈環狀,內環位于天王星軌道之外,外環則超出了冥王星軌道。這個“搖籃”中大約有2億個彗星“嬰兒”,它們主要由直徑10500公里的冰塊和石塊組成。由于太陽系中各大星球錯綜復雜的引力作用,“嬰兒”一旦被外來碎塊撞擊,便偏離自己原來的軌道而成為“游子”。“游子”因太陽強大的引力,朝著太陽方向飛去。途中,冰塊等物質受太陽光熱而蒸發,并在太陽風的作用下飄成掃帚狀,成為它美麗的大尾巴。科學家們還就彗星上存在大量冰塊這一現象提出假設,認為地球上的水來自遠古時期撞擊地球的彗星,并以此解釋海洋形成之謎。然而這種假設能否成立,關鍵就看彗星上的微量元素與海洋中的微量元素是否一致。據報道,美國正準備用探空火箭去索取彗星資料。對此,人們只有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12.根據第段文字,請分條列出彗星的三個主要特點。(6分)(1) (2) (3) 1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采用的說明方法分別是 和 。(4分)14.第段文字中的“假設”的內容,與第段中的哪一句相照應?請用“ ”畫出來。(2分)15.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4分)(1)繞太陽運行的彗星可能不止1600多顆,還有很多未被發現的彗星在宇宙里遨游。 ( )(2)事實證明,地球上的水來自遠古時期撞擊地球的彗星。 ( )(3)彗星“嬰兒”在太陽強大的引力作用下,偏離自己原來的行為軌道而成為“游子”。 ( )(4)彗星在飛往太陽的途中,冰塊等物質受太陽光熱而蒸發,并在太陽風的作用下形成的美麗的大尾巴叫彗尾。 ( )(二)花邊餃子(15分)小時候,包餃子是我家的一樁大事。那時候,家里生活拮據,吃餃子當然只能等到過年過節。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頓餃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節日。一般,媽媽總要包兩種餡的餃子,一種葷的,一種素的。這時候,圓圓的蓋簾上分兩頭碼上不同餡的餃子,像是兩軍對弈,隔著楚河漢界。我和弟弟常搗亂,把餃子弄混,但媽媽不生氣,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腦瓜兒說:“來,媽教你們包花邊餃!”我和弟弟好奇地看著,媽媽將包了的餃子沿邊兒用手輕輕一捏,捏出一圈穗狀的花邊,像小姑娘頭上戴了一圈花環,煞是好看。我們卻不知道媽媽耍了一個小小的花招,她把肉餡的餃子都捏上花邊,我和弟弟連看帶玩地吞進肚里,眼睛笑得瞇成了一條縫。轉眼間,我長大了,媽媽卻老了。這年的大年初二,正好是媽媽的生日。為了給媽媽一個意外的驚喜,我包了一個帶糖餡的餃子,放在蓋簾上,對媽媽說:“今兒您要吃著這個帶糖餡的餃子,一準是有福,大吉大利!”媽媽連連搖頭笑著說:“這么一堆餃子,我哪兒這么巧能有福氣吃到?”說著,她親自把餃子下進滾開的鍋中,餃子如一尾尾小銀魚在翻滾的水花中上下翻騰,充滿生趣。熱騰騰的餃子盛上盤,端上桌,我馬上把帶花邊的、不帶花邊的幾個餃子夾入媽媽碗中。第二個餃子媽媽就咬著了糖餡,她驚喜極了。其實,媽媽的眼睛實在是太昏花了。她不知道我也耍了一個小小的花招:用糖餡包了一個花邊餃子。這種花邊餃子是媽媽教會我包的。16.聯系上下文理解第段及第段中的“花招”。(4分)(1)第段中的“花招”指 (2)第段中的“花招”指 17.第段寫“媽媽就咬著了糖餡,她驚喜極了”。請你發揮想象,描寫出此時母親咬著糖餡的餃子的語言、神態。(4分)18.最后一句話蘊含豐富的情感,理解最正確的一項是( )(2分)A.總結“我”小時候,說明媽媽教會了“我”包花邊餃子。B.揭示懸念,“我”這次故意包花邊餃子是媽媽教的。C.明確媽媽不但教會了“我”包花邊餃子,也教會了“我”用愛守護家人。19.這篇文章中有多處細節描寫都蘊含了豐富的情感,請結合其中的一處,進行簡要闡述。(5分)第三部分:快樂作文三、作文。(請從下面兩個題目中選擇一個進行習作)(30分)20.向大家介紹一種你最熟悉的事物。要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運用學到的說明方法來寫;可以適當地分段介紹事物的各個方面;內容具體,語句通順。21.題目:感謝提示: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一定有許多值得你感謝的人:體貼的長輩、循循善誘的師長、朝夕相處的同學有時,一次失敗或一句批評,同樣給予了我們奮發向上的動力,讓我們心存感激。請結合你自己的親身經歷,以“感謝”為題進行習作,用上細節描寫或場景描寫,表達出你的感激之情。期末真題卷(一)參考答案一、1.繁殖 懶惰 銷毀 閑逸 壓抑 領略 糾纏 遲延2.B 3.D 4.(1)B (2)A5.C 6.C 7.D 8.D 9.B10.(1)你雖然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不可驕傲。(2)我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子孫感到驕傲。11.(1)穿盡紅絲幾萬條 牛郎織女(2)西湖歌舞幾時休 不拘一格降人材 乳虎嘯谷(3)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二、(一)12.(1)圍繞太陽運行,質量很小。(2)都有一個橢圓形的運行軌道,運行周期也長短不一。(3)形狀像掃帚,彗尾有大有小。13.打比方 列數字14.這個“搖籃”中大約有2億個彗星“嬰兒”,它們主要由直徑10500公里的冰塊和石塊組成。15.(1) (2) (3) (4)(二)16.(1)母親把肉餡的餃子都捏上花邊,讓“我”和弟弟連吃帶玩地吞進肚里。(2)“我”用糖餡包了一個花邊餃子。17.示例:“喲!我真的吃到了!我太有福氣了!”媽媽興奮地說。此時媽媽的眼睛瞇成了一條縫。18.C19.“餃子如一尾尾小銀魚在翻滾的水花中上下翻騰,充滿生趣。”這一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餃子在鍋中上下翻騰的情景,突出其靈動可愛的樣子,表現了“我”和媽媽之間濃濃的親情
- 關 鍵 詞:
- 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期末檢測試卷含答案 第11套 部編版 小學語文 年級 上冊 期末 檢測 試卷 答案 11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