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語文《24 司馬光》安徽省丁老師 教學設計.doc
司馬光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學情分析:由于文言文跟我們的實際生活相脫節,因此對于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司馬光這篇文言文有其現代文版,許多孩子在小的時候就聽過、讀過。因而降低了學習難度。教材分析:司馬光一文是部編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文章以感受人物美好品質為主。司馬光講述了司馬光破甕救友的故事,贊揚了他遇事沉著冷靜、機智勇敢的品質。教學目標:1.教學剩下的兩個漢字“棄”和“持”,感受中國漢字的魅力。2.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3.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4.感受遇事沉著冷靜、機智勇敢的美好品質。教學重點:參考注釋,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句子的意思,并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背誦。教學難點:體會司馬光的聰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教學準備:希沃課件。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1.引出課題,齊讀課文,回顧上節課所學重點:1、文言文的朗讀技巧;2、文言文的特點。2.過渡,導入新課。二、探究故事內容過渡:這篇文言文到底是怎樣用30個字把這個驚險的故事講清楚的呢?1、出示默讀要求:A.默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這個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們在干什么。“群兒戲于庭”B.學生邊讀,邊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在文中畫相應的字、詞、句。C.交流。教師根據學生交流在希沃白板上標注。(地點:“庭”。人:群兒。干什么:戲。)交流的同時相機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理解的方法:看注釋、生活經驗、聯系上下文(相機板書)D.指導開心朗讀。2、在孩子們玩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A.“甕”是什么?請用剛才學習的理解方法試著解決。(盛物的陶器,口大肚小。通過視頻了解“甕”與“缸”區別)B.誰能用我們現代文表達方式再給我們說一說發生了什么事?C.指導朗讀:多么危險啊!這個孩子一不小心沒站穩,就跌入了盛滿水的大甕里了,情況是不是已經十萬火急了?你覺得怎樣才能讀出這種緊急、危險的情況呢?D.引導學生朗讀,注意讀出緊急、危險的感覺。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己練習,再請學生站起來朗讀。3、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候,許多孩子是怎么做的?“眾皆棄去,”A.相機理解:抓住“三人眾”的特點,理解“眾”就是人多的意思,從而理解“眾皆棄去”的意思。“皆”可參考書上的注釋,“棄”:丟棄。B.難道是不想救哪個落水的孩子嗎?(不是,是害怕、慌亂。)C.指導朗讀。4、司馬光又是怎么做的?“光持石擊甕破之,”A.從中你覺得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B.引導學生體會司馬光的機智勇敢、沉著冷靜。C.指導朗讀,你能通過自己的朗讀讀出司馬光的機智勇敢、沉著冷靜嗎?自己先試試。5、幸好司馬光沉著冷靜、機智勇敢,馬上用石頭把大甕砸出了一個窟窿。所以“水迸,兒得活。”A.孩子終于得救了,大家終于放心了,你能讀好這句話嗎?B.請學生看著圖片,讀好“水迸,兒得活”這句話。C.相機教學三個“兒”的不同。6、齊讀課文,鞏固:同學們小小年紀就有著沉著冷靜、機智勇敢的品質,給了那個沒入水中的孩子生的希望,讓我們再讀課文。三、練習背誦1、同學們,司馬光破甕救友的事情很快就相傳鄰里,當時目睹了這一情況的其他孩子們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告訴家人說:群兒()于(),一兒登(),足跌沒(),眾皆(),光持()擊()破之,水(),兒()。2、年長的翁媼在一起閑聊時說:群兒(),一兒(),足(),眾(),光()破之,水(),兒()。3、上朝的官員們三三兩兩在一起說:(空白)四、拓展練習1、同學們,司馬光破甕救友的故事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不僅僅是得益于人們口耳相傳,在那個沒有電視,沒有互聯網的時代,甚至還有很多人不認識字,人們為了歌頌他的事跡,還用了圖畫的方式,將這個故事畫在瓷器上、扇子上、墻壁上(相機出示圖片)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故事,宋史司馬光傳中這樣記載:“其后京(開封)、洛(洛陽)間畫以為圖”。讓學生借助注釋簡介這句話的意思。2、司馬光為什么小小年紀會如此智慧呢?這并非偶然。宋史司馬光傳中這樣記載道:“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讓學生借助注釋同桌討論交流:司馬光還有什么品質?(愛讀書)。從而讓學生知道讀書明智的道理。五、寫字教學1、教學生字“棄”和“持”,詳細講解會意字“棄”,讓學生感受中國漢字的奇妙魅力。2、課件演示生字筆順,生書空。3、學生臨寫。4、選一位學生的作業進行反饋。5、出示互評標準,同桌互評。六、布置作業將司馬光這篇故事分別用文言文和現代文的方式說給家人聽。板書設計:24司馬光沉著冷靜機智勇敢看注釋理解方法結合生活經驗聯系上下文教學反思:由于文言文跟我們的實際生活相脫節,因此對于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司馬光這篇文言文有其現代文版,許多孩子在小的時候就聽過、讀過。因而能夠降低一些理解的難度。以下是我在教學后的反思;1、三年級第一次接觸文言文,首先在朗讀方面就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在第一課時就要重點指導朗讀,初步掌握朗讀文言文的技巧,這樣才能為第二課時的學習打下基礎。2、其次,準確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對于他們來說也比較難,那么教師要引導學生化繁為簡,初步掌握理解的方法,從而“授人以漁”。在教學中我通過帶著問題引領孩子逐句理解,并指導理解重點字、詞。同時及時歸納總結孩子們的理解方法。3、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引導孩子有感情朗讀,讓理解提高朗讀,讓朗讀促進理解,二者相輔相成。同時,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自然而然的熟記于心,循序漸進,不知不覺中孩子們能當堂背誦。4、通過對文字的理解,以及故事中“眾皆棄去”的對比,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司馬光沉著冷靜、機智勇敢的品質。5、教學中我還補充了與課文有關的兩段文言文,并附有注釋,讓學生當堂練習運用理解方法理解文言文,從而及時鞏固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同時培養小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弘揚傳統文化。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如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沒有注意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課堂反饋達不到檢驗所有學生學習的效果
- 關 鍵 詞:
- 24 司馬光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語文24 司馬光安徽省丁老師 教學設計 部編版 三年級 上冊 語文 24 司馬 安徽省 老師 教學 設計

關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