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語文《24 司馬光》廣東省鮑老師 教學設計.doc
司馬光教學設計一、教材內容分析1.單元設計意圖文言文的學習是三年級的重要內容。本單元編排了司馬光掌聲灰雀。司馬光是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一篇文言文課文,講的是司馬光砸缸救伙伴的故事,表現了司馬光的聰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選編本課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機智。學習本課,是文言教育的啟蒙,也是文化教育的啟蒙。2.本課課后練習課后設置了三到練習題。第一道是練習朗讀并背誦課文,旨在積累語言。第二道題目是要求學生練習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第三道題是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和現代文的區別,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二、學情分析學生在一、二年級的古詩學習中了解了利用注釋讀懂詩歌意思的方法。本課的學習是學生小學階段首次接觸文言文,對于朗讀和理解文意還需要教師扶持。三、設計理念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重視朗讀訓練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優秀傳統。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讀,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在朗讀上必須有時和量的保證。這是小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更應該多讀少講,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熟讀成誦,從而豐富語文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誦讀文言文,享受文言文的音韻之美;巧設問答,領悟文言文簡約中的智慧。教師要注重挖掘文言文中的文化元素和語文要素,以兒童化的方法試試教學,讓學生在文言文誦讀中,感受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四、教學目標1認識“司、跌”等5個生字,會寫“司、庭”等7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習用自己的話講故事。2結合注釋了解課文大意,初步感受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3緊扣重點詞句,感悟司馬光的聰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五、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背誦課文,學習用自己的話講故事。六、教學難點體會文言文的特點。七、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課件、學生嘗試讀讀課文。八、課時安排1課時九、教學過程(一)初識文言文,植入傳統文化元素1直接導入教師激趣:歡迎來到三滘學堂!今天我們學堂要做的事情是讀故事、講故事。好嗎?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的題目,伸出手,跟老師書空課題。題目里面有個要寫的生字,這個字是半包圍結構,扁口稍微寫出一點(教師板書“司”)。2.齊讀故事的題目:司馬光。這個故事里面的人物的名字就叫司馬光,他姓什么呢?預設:司、司馬預設:有同學說到了,他姓司馬。司馬是一個復姓,我們在姓氏歌里學過。你看,這些都是復姓,中國古代保留下的復姓一共有81個。司馬司徒上官東方4公孫長孫歐陽西門諸葛3.教師小結:故事的主人公他姓司馬,名叫光。今天的故事就開始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文,也叫文言文司馬光。(設計意圖:初識文言文,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感。)(二)熟讀成誦,享受文言文的音韻之美1教師范讀課文,提醒學生:可以在心里跟著讀。師朗誦: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2.認讀生字。5朗讀成語。3.引導學生讀準停頓。反復熟讀。4.找不同。課件出示: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學生起立讀文,要求讀準停頓。教師:這到底是什么文章呢?這是古代的人寫文章的一種話。這樣的文章我們叫:文言文(教師板書)。把它記在書上,課題左邊。這是我們第一次學習文言文,學子們,我們一定要學好哦!一起說一遍,這是文言文(學生齊說)。這文言文讀起來有意思吧?(設計意圖:老師在實際教學中酌情指導朗讀,讓朗讀這一語文要素的訓練貫穿于整節課,體現語文要素的訓練是有體系的。)(三)多樣朗讀,感悟人物之智慧1參考注釋,自學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用誰在哪里干了什么?簡單地說一說。指名回答。預設:司馬光這篇課文講了小朋友們玩的時候,一個小朋友掉進了缸里,其他小朋友沒辦法都走了,只有司馬光拿著一塊石頭擊破了缸,小朋友得救了。2學習第一句體會群兒的高興。(1)教師:我們學文言文可以看注釋。孩子們,書上的注釋就是把注釋組了一個詞庭院。第一組同學再讀讀句子。(2)學生讀: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3)學生模仿說一說:群兒戲于7(3)教師過渡語:發生了什么事?情況緊急!我們怎么把高興一下讀出緊急呢?預設:師:人命關天啊!男生讀。女生讀。全班齊讀。3.學習第二句。(1)教師:緊急時候,小孩的動作是什么?司馬光是怎么做的?圈出動作的詞語。學生匯報預設:戲、登、跌、棄、擊。(2)思考:剛才群兒戲于庭,玩得很開心。但是現在,大家卻把他怎么樣了?剛才群兒戲于庭,那現在我們可以怎么說?出示:群兒(棄)于庭。齊讀。師:小朋友怎么做的?還可以換一些詞語。預設:生:群兒走于庭。生:群兒拋于庭。生:群兒跑于庭。生:群兒奔于庭。生:群兒離于庭。指導朗讀:情況緊急,這句話怎么讀?(出示:眾皆棄去。)指名讀,師引導:人命關天,再讀讀。指名讀,師引導:不得了了,一分鐘就出人命了。緊急些,師范讀:眾皆棄去。學生反復朗讀。 8(設計意圖:詞句的學習要緊密聯系語言運用的適切語境,強化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語文學習的聯系。詞句的運用要與理解和積累同步進行,需在理解和積累中運用,從而習得相關的語文要素。)(3)體會司馬光的機智。教師過渡語: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出現了。出示句子:光持石擊甕破之。指導邊做動作邊讀:光持石擊甕破之。預設:師:再讀,要快。師指名:大力一點,你來讀。師指名:聲音大一點,你來讀。師:女生一起讀。師:再大力一點,男生來讀。全班齊讀:再大的力使出來,全班一起讀。全班再讀:使盡全身的力氣,一邊做動作,一邊讀。師:結果怎么樣?一起讀。出示:水迸,兒得活。全班齊讀。師:看看圖,水迸是什么意思?生:水迸的意思是水從缸里流出來了。師:水流出來了,還有水怎么樣?9生:水涌出來了。教師小結學法:看插圖。指導朗讀。教師:剛才我們通過看插圖也能讀懂文言文。孩子們,如果當時你在場。你想,孩子得救了,該怎么讀呢?誰來讀一下。你來讀。出示:水迸而得活。教師指導朗讀,讀出高興勁。4.拓展說話:假如你在場,你會想什么法子?5.指導背誦。出示填空,練習背誦:起因:群兒(),一兒(),()。經過: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光),水迸,兒/得活。結果:(),()。6.練習講故事。(1)學生自己練習。出示:起因、經過、結果提示。(2)指名上臺講故事。學生評價。(設計意圖:本環節重在引導學生學會理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讓這個語文要素的訓練扎實有效,也為日后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打下基礎。)10(四)對比閱讀,滲透簡約中的文化內涵1出示現代文版司馬光課文,比較發現異同。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司馬光。有一回,他跟幾個小朋友在花園里玩。花園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裝滿了水。有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嚇哭了,有的叫著喊著,跑去找大人。司馬光沒有慌,他舉起一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幾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來了,掉進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2.發現篇幅異同。3.發現一字多意和用字簡潔。出示:群兒()一兒()兒()得活眾()皆棄去光()(設計意圖:本環節這個活動,通過對比閱讀,重在引導學生體會文言文的簡潔之美,讓語文要素和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生根。)4.書寫生字,感受漢字之美書寫“登”。展示評價。5.升華對人物的認識。(1)思考:司馬光這個人可了不得,讀了這個故事,你來說一說、評價下他?11(預設:聰明、樂于救人、淡定)(2)教師補充資料。他是北宋時期的文學家和詩詞家,他編的資治通鑒把之前一千多年前的歷史按時間順序全部都寫清楚了。你知道嗎?他小小的年級就砸缸救人,此舉震驚了整個京城啊,他從小就隨他的父親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中在他12歲的一年,他隨他父親上任的路上,遇到了棧道上面,山上的棧道上面遇到一條大蟒蛇,他急中生智,手持利劍斬中了大蟒蛇的尾巴,蟒蛇滾落了山崖,勇敢嗎?(3)教師小結古代人物:孩子們!自古英雄出少年,瞧!司馬光、孔融、曹沖、曹植、王冕、王羲之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呢!同學們多去讀文言文還不好?(4)全體起立,懷著崇敬之情再次背誦這篇文言文。(設計意圖:本環節重在升華對人物的情感,同時激發學生從小心生智慧。)(五)拓展閱讀,拓寬文言文閱讀通道鼓勵學生閱讀世說新語中的小故事,感受文言文語言的魅力,與伙伴交流
- 關 鍵 詞:
- 24 司馬光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語文24 司馬光廣東省鮑老師 教學設計 部編版 三年級 上冊 語文 24 司馬 廣東省 老師 教學 設計

關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