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第1課時 認識圖形.doc
第1課時認 識 圖 形教學內容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教材第34、35頁內容及第37、38頁練習八的第1、2、3小題。內容簡析通過實物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并知道這四種立體圖形的特征。教學目標1. 通過操作和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并會識別。2.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概念。教學重難點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教法與學法1. 本課時教學時教師要精心組織好課堂活動,如:摸一摸。讓學生在摸一摸的活動中認識這些物體的名稱,感知這些物體的特點;再如:說一說。在感知物體特點的基礎上,把物體的特征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說出它的名稱,以此來強化學生對特征的掌握。提前準備豐富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2. 本課時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鞏固對立體圖形特征的理解,并通過找出身邊與之相同的物體,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承前啟后鏈延學:能在生活物品中識別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學習: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各自的特征。復習:生活中有各種形狀的物體如:文具盒、魔方、水杯、皮球等。教學過程一、情景創設,導入課題多媒體課件展示法:播放課件,畫面出現機器人:同學們,你們好!我叫特特,是來和大家交朋友的,我身上有好多東西,與大家今天學的知識相關,你們知道是什么嗎?大家快在我身上找一找吧!由此導入本課課題。【品析:利用課件展示機器人,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極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組織活動,激趣導入:教師布置擺圖形活動,每4人為一組,每個小組把準備的物體如:小水杯、牙膏盒、乒乓球等,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可以拼成機器人、小桌子、小火車等。讓每一組學生展示拼成的圖形,教師首先給予肯定和表揚,最后提出問題:你們拼成的圖形里都有哪些物體?都是什么樣的?由此導入本課課題。【品析:通過組織拼圖形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在大量的感性材料中,逐步抽象出立體圖形,并感知它們不同的特征。】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和學生一起觀察教材第34頁的情景圖,提取圖中信息,提出待解決的問題。(1)整理從中獲得的信息。有形如、之類的物體。有形如、之類的物體。有形如之類的物體。有形如、之類的物體。(2)需解決的問題:圖中有很多形狀不同的物體,你們知道它們分別是什么形狀嗎?自主學習,分組討論,探究解題方法。結合平時的生活實際,小組討論、交流,運用學具,探究新知。(1)教師組織學生前后桌4人為一個學習小組,動手摸一摸、說一說。結合自己手里的牙膏盒、小水杯、乒乓球等物品,分別摸一摸這些物品,并上講臺來說一說,它們是什么樣的?摸上去有什么感覺?小結:形如、之類的是長方體;形如、之類的是正方體;形如之類的是圓柱,形如、之類的是球。(2)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占有一定的空間,我們把這類圖形稱為立體圖形。【品析:通過學生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這幾種立體圖形,并從感知上了解它們各自的特征。也許學生說的和教師設計的不一樣,但是由教師引導,只要說得有道理,教師都要給予鼓勵和表揚。】立體圖形的特征。小組討論,教師總結。:長長方方的,有6個平平的面,面有大有小,不能自由滾動。:正正方方的,有6個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一樣,不能自由滾動。:直直的,上下一樣粗,兩端圓圓的、平平的,放倒在桌上,能夠滾動。:圓圓的,放在水平面上可以任意滾動。提示:根據立體圖形的特征去辨認,可以提高認識圖形的準確度。【品析: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機會,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形成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在學習完本課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及時消化吸收,請同桌之間互相討論這節課的內容,然后教師提出質疑問題,學生通過交流探討進行系統整理。質疑:只有球才能滾動嗎?學生在一起討論,聯系上面學過的知識,我們知道:球是圓圓的,易滾動。圓柱雖然是直直的,上下一樣粗細,但是上、下兩個底面是圓的,把圓柱放倒在桌面上,圓柱也能滾動。【品析:對立體圖形的特征要掌握全面,圓柱有它的特殊性,把它直立起來能穩固,把它放倒后能滾動。】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回顧學過的內容,我們知道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有各自的特征,長方體、正方體不能滾動,球能滾動,圓柱直立時是穩固的,放倒后能滾動。然后銜接下節課的學習任務,思考如下問題:那么這些立體圖形能不能拼搭成新的立體圖形呢?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通過質疑的討論使學生的學習進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過程,這次內化使學生掌握了立體圖形的特征,能夠根據實物識別屬于哪一種立體圖形。在認識了這4種物體后,再讓學生多舉一些例子,到生活中去找這些物體,拓展學生學習的思路,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一步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我的反思:板書設計認識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