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11.醉翁亭記 教案.doc
11 醉翁亭記【知識與技能】l正確理解文中的難詞、難句,了解文意。2進一步體會文言虛詞“也”“而”的作用。 3鞏固對“駢散結合”句式特點的理解。 【過程與方法】1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感受優美的語言,力求熟讀成誦。2扣住“文眼”認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再現美文的意境,由此體會文章所構造的優美意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讓學生懂得并學會在受到挫折不幸時,應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具有曠達的情懷。 2引導學生感受本文流暢婉轉、抑揚錯落的語言風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的情感。1正確理解文章意思,體會本文婉轉優美的語言特點,欣賞作者構造的優美意境。2理解作者在文中,寫“醉”是表象,寫“樂”是實質,以“醉”寫“樂”的用意。第1課時一、新課導入醉翁亭位于瑯琊山半山腰的古道旁,是上瑯琊寺的必經之地。今天我們一起去游覽醉翁亭,作一次滁州之旅,滌蕩心中的蕪雜,感受那“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的迷人風光;跨越時空,與圣賢會晤,感受那份與民同樂的高尚情懷二、資料助讀1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24歲登進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陽市)留守推官,因幾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屢遭貶謫。晚年曾主持進士考試,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又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死后謚“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2范仲淹任參知政事(副宰相)期間,提出了十項改革措施,歐陽修積極支持,直言敢諫。革新失敗后,歐陽修被株連受貶,先后在滁州、揚州、穎州做了九年地方官,在此期間,他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宋史歐陽修傳稱頌他說:“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憂,故所至民便之。”對寬簡措施,他解釋說:“吾所謂寬者,不為茍急;簡者,不為繁碎耳。”文中描寫的升平景象和流露的與民同樂思想展示了作者對滁州任上政績的喜悅。3相關資料。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他們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行者,主張文學革新,建立了有理論、有創作成就的散文系統,成為后人效法的典范。六一居士傳: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三、預習檢查,掃清字詞障礙1一詞多義(1)臨(2)而(3)名(4)樂(5)之(6)秀2詞類活用(1)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名詞作狀語,像鳥兒的翅膀一樣 )(2)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3)雜然而前陳者(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前面)3文言句式(1)判斷句環滁皆山也(用“也”表判斷)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用“者,也”表判斷)(2)倒裝句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于途”是“歌”的狀語,后置;“于樹”是“休”的狀語,后置)(3)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省略了介詞“于”)四、借助課本注解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結構 第一部分(第1段):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來(瑯琊山間、釀泉邊上)。第二部分(第2段):山間朝暮四季景色。第三部分(第3、4段):太守與民同醉同樂的情景。第2課時一、欣賞第一個景點醉翁亭1總領全文的是哪一句?環滁皆山也。2劃分段落內部層次,理清文脈。這段總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分兩層。第一層寫環境并點題:環滁皆山西南諸峰瑯琊(鳥瞰)釀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點題);第二層寫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樂(題眼,主線)。3分析第一層的寫景方式。自遠而近,從大環境寫起,層層烘染,步步推進,一步步把讀者帶入佳境,并交代了下文的游樂路線與環境。4根據提示背誦此段。5解釋“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義。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后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二、欣賞景點之二瑯琊山早晚及四季美景這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樂”的具體化。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景物時抓住各自特點來寫。寫朝暮圖就是一天時間的縱面展開,寫四季景則是橫向鋪排。寫早晚景色變化,抓住“明”“晦”的特點,用“日出”“云歸”寫出“林開”“巖暝”的變化景象,成為對比鮮明的兩幅畫面。寫四時景抓住了山間獨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寫出了迥然有異的四幅圖景。三、欣賞景點三官民同游1第三段寫什么?可分為哪幾層?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寫滁人、賓客、太守游瑯琊山的情形。可分為四小層。分別是“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他俱是陪襯,寫“醉”也是寫“樂”。用“至于”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平列。2為什么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游”?為了給“太守宴”創設一個歡樂的氛圍,并蘊含著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3這段的結構有什么特點?這樣寫有什么作用?用三個并列的層次來突出最后一個層次。在大小環境和眾多人物中突出太守。4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5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寫滁州百姓之樂中,可以體會出什么內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里邊?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游”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采烈出游,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為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四、獨立閱讀第四段 1先朗讀(勾畫出寫山間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誦。2太守、眾賓客為何而“樂”?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眾賓客:從太守游而樂。3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復雜的感情,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樂其樂”是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的反映。第3課時一、背誦課文二、由學生自己邊背邊理清文章脈絡 1開頭部分介紹了醉翁亭,包括兩個銜接得十分自然的層次:前一層介紹亭的環境;后一層介紹亭名由來。2中間部分描寫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兩層:第1層寫山間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詞領起,后接“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第2層寫人游瑯琊山之樂,先用“至于”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平列,然后依次寫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和太守醉四項內容。3結尾部分也分兩層,第1層寫游人去,禽鳥樂;第2層寫太守樂其樂與民同樂。這兩層中間用“然而”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4.貫穿全文的主線是:全文圍繞“樂”這一主線展開。5找出文中的成語:水落石出、峰回路轉、醉翁之意不在酒。6本文的切入點是:醉。7太守為何而醉?為景而醉:瑯琊秀麗,釀泉迷人。為人而醉:滁人游,眾賓歡。為情而醉:與民同樂。三、本文的記敘、寫景、抒情是如何相結合的 以抒情貫穿于記敘寫景之中。第1段寫亭之概況,第二層寫朝暮圖、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為主線貫穿起來。景中處處有情,真是情景交融。四、課堂小結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環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這些名句要熟記、牢記,并理解其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