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13.詩詞三首 教案.doc
13 詩詞三首【知識與技能】體味意象,感悟手法。【過程與方法】披文入情,由辭體情。【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文雅的性情,體會中華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1品讀古典詩詞作品的意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2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第1課時行路難(其一)一、熟讀詩歌行路難(其一),梳理文意1學生自讀課文。2學生齊讀一遍。3古詩文大意理解。二、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李白(701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天寶元年(772),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后,卻沒被皇帝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行路難即作于被迫離開長安時,感嘆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懷著“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他二十四歲“辭親遠游”直到四十二歲才奉詔供奉翰林。因為他傲岸奔放,蔑視權貴,不容于朝。天寶三年,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三、了解行路難(其一),深入探究1詩歌前四句告訴我們一件什么事情?李白離別京城,朋友們為他設宴餞行,而且宴席十分豪華。然而稟性嗜酒如命的詩人對此美酒佳肴卻“不能食”“心茫然”。從而表現了詩人極度憤懣、抑郁不平的心情。2面對美酒佳肴,詩人的心情怎樣?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為什么會這樣?詩人的心情是苦悶的。從“停杯”“投箸”“拔劍”“四顧”這些詞語中可以看出來。因為詩人心中充滿著難以排遣的煩惱,“停杯投箸”,無法下咽,“拔劍四顧”,心意茫然。3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運用了比喻。以“冰塞川”“雪滿山”來比喻人生道路的艱難和仕途的阻塞,交代了詩人惆悵的原因,含有無限的悲慨。這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自己因受到重重阻力而無法實現遠大理想的困窘。4“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用了哪兩個典故?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呂尚(姜太公)垂釣碧溪,伊尹乘舟夢日。表達了詩人的不甘心,仍對自己從政有所期待,表現了詩人既憤懣現實又寄希望于未來的復雜心情。5“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幾句句式具有什么特點?這樣的句式有什么表達作用?當詩人的思緒再次回到現實中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展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因而選用四個三字句,反復詠嘆“行路難”,節奏短促,聲調低抑,表現了詩人對理想抱負不能實現的慨嘆。6如何理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作為一個心懷遠大政治抱負的人,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終有一天會乘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詩意境開闊,氣勢磅礴,讓人們強烈地感受到詩人的倔強、自信,雖身處逆境仍保持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四、小結行路難(其一)“行路難”是樂府古題,多詠嘆世路艱難及貧困孤苦的處境。李白的組詩,主要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情懷。這首詩借樂府古題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郁憤和相信理想、相信未來的勃發情志,表達了詩人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對理想的不懈追求。我也將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送給大家,希望大家學習詩人那種倔強、自信、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你們一定會到達理想的彼岸。第2課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1朗讀詩歌。(1)學生自由朗讀。(2)學生齊讀,教師糾錯。2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這首詩是古代酬贈詩中的名篇。白居易寫了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為劉禹錫長期被貶的不幸遭遇鳴不平。劉禹錫回憶往事,感慨萬千,就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答謝白居易。3詩句賞析。(1)首聯交代了什么?“凄涼地”和“棄置身”表露出詩人怎樣的心情?交代了貶謫地方之凄涼,被貶時間之漫長。表露出詩人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以及痛苦而又孤寂的心情。(2)頷聯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特點?運用這種手法有什么作用?用典(聞笛賦、爛柯人)。“聞笛賦”表達了詩人對死去的友人的悼念之情,“爛柯人”抒發了詩人對歲月流逝、世事變遷的慨嘆。(3)你怎樣理解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兩句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境界?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景色壯麗,一改前面傷感低沉的情調,變為慷慨昂揚的氣概。個人的沉淪算不了什么,社會總是要向前發展的,未來肯定會比現在好。表現了詩人豁達豪邁的胸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第3課時水調歌頭一、學習水調歌頭1朗讀詩歌。(1)學生自由朗讀。(2)學生齊讀,教師糾錯。2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他是北宋時期非常重要的一位文學家,擅長詩、詞、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其詞雄渾豪邁,為宋代“豪放”詞派的代表。著有東坡全集。水調歌頭這首詞寫于丙辰中秋,此時,蘇軾與其弟蘇轍已有七年不見了,在月圓之夜,蘇軾想到仕途不順,又不能與親人團聚,感慨萬千,寫下了這名垂千古的中秋詞。3詞句賞析。(1)“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與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兩句各體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月圓人不圓”的遺憾之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2)作者為什么把上天說成“歸去”?因為在作者看來,也許那美好皎潔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園。(3)賞析“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一句。此句表達了作者的曠達胸襟,又富有哲理意味,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人有歡聚,也必然有離別,這正如月亮有圓有缺一樣,原是自然界規律
- 關 鍵 詞:
-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13.詩詞三首 教案 部編版 九年級 上冊 語文 13. 詩詞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