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22.范進中舉 教案.doc
22 范進中舉【知識與技能】1了解吳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學常識。2了解夸張、諷刺等藝術手法。【過程與方法】1感知藝術形象,學習運用對比的手法刻畫人物性格。2理解可笑的人物背后所表現的荒謬的社會生活,體會小說的諷刺藝術。【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1分析范進、胡屠戶等藝術形象。2了解封建科舉制度對人心靈的荼毒。3理解可笑的人物背后所表現的荒謬的社會生活,體會小說的諷刺藝術。第1課時一、導語設計十年寒窗苦讀書,一朝成名天下知,但有人卻因此歡喜而瘋。這到底是喜劇還是悲劇呢?一起進入課文范進中舉。二、資料助讀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說家,代表作儒林外史。吳敬梓出生于一個科甲鼎盛的縉紳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中,共出了六名進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響,吳敬梓少時曾熱衷于科舉,早年入學為秀才,二十九歲時參加鄉試,卻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雖曾發奮制藝,但科舉并未成為他人生的唯一追求。讀書生活使他顯露出脫俗的叛逆個性。特別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覬覦遺產,使吳敬梓得以認清科甲世家的虛偽和卑劣。吳敬梓由憤世嫉俗激發為縱情悖禮,放浪形骸,大肆揮霍遺產,不上十年,就將遺產消耗一空。經歷了由富貴到貧賤的不平常變化后,他飽嘗了世態炎涼,體察到士大夫階層的種種墮落與無恥,看清了清王朝統治下政治的腐敗與社會的污濁。正因為吳敬梓的個人經歷,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狀態,故寫下了著名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作品簡介關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讀書人這一階層。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全書以封建知識分子為主要對象,描寫他們的生活和精神狀態。書中人物,大都以當時真人真事為影,全書沒有一個主干,由許多故事連綴而成,但有一個貫穿全書的主題,即揭露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對人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氣。全書用白話寫成,語言準確、生動、幽默、洗練,細節描寫傳神,人物栩栩如生,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三、初讀課文,感知情節1速讀課文,積累生字詞。作揖(zu y)帶挈(qi)行事(hng)綰(wn)腆著(tin) 啐(cu) 諱(hu)不省人事(xng) 商酌(zhu) 星宿(xi)2解釋下列詞語。桑梓:家鄉。體統:規矩。央及:懇請,請托。見教:指教。何消:不必,不用。3學生概述課文內容。要求:說清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 結果。100字以內。四、再讀課文,比較分析1通過閱讀,我們發現圍繞范進中舉,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場:范進、胡屠戶、眾鄉鄰、張鄉紳很明顯,作者采用了對比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下面我們一起探究中舉前后,眾人對范進的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范進自己又有哪些變化。師生共同列出下表:人物情節胡屠戶眾鄉鄰張鄉紳范進中舉之前中舉之后小結學生默讀全文,完成圖表,然后小組交流完善補充。全班交流。小結:對于胡屠戶,作者既有精彩的語言描寫,又有傳神的動作刻畫,尤其是語言描寫,說的、罵的、訓斥的、夸口的、恭維的,占了很大的篇幅。通過語言描寫把這個嫌貧愛富、趨炎附勢、粗俗勢利的市儈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畫出來。讓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第2課時一、探究交流學生再讀課文,交流回答范進中舉前后的變化。明確:范進中舉前后境遇和心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舉前,范進饑寒交迫,受盡人間白眼和嘲諷,去參加鄉試,回來家里已是餓了兩三天。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出榜那日,家里已經斷炊。他不得不去集上賣雞換米,鄰居找來報喜,他卻怎么也不信。幾十年的科場困頓 、貧窮潦倒,形成了他卑微猥瑣的心理,他不愿再受令人難堪的奚落。而當確認“中了”后,終于喜極而瘋。然而畢竟中舉了,馬上一切都變了。醒來后的范進對平日懼怕的岳父胡屠戶也不怕了,由先前稱其“岳父”改呼為“老爹”。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時常嘲弄他的眾鄰居、素不相識的張鄉紳也都來套近乎。范進“洗了臉”,開始接受眾人的朝賀。房子、田產、金錢、奴仆,立即不招自來。這樣,作者通過前后生活境遇和言行心態的強烈對比,把范進醉心功名、靈魂卑劣的腐儒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畫出來。二、精讀賞析對范進刻畫最為精彩的莫過于“發瘋”一段。分角色朗讀,思考:作者是怎樣塑造這個醉心功名的腐儒形象的?明確:1.精彩的語言和動作描寫:“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后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爬將起來,又拍著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隨后,就往門外飛跑作者反復寫他拍手、大笑,筆鋒深刻而婉曲,勾畫出了他神魂顛倒、亦癡亦狂的丑態。范進可笑而又可憐的腐儒形象如在眼前。2側面烘托。“老太太慌了,慌將幾口開水灌了過來。”“把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眾人“拉他不住”,“大眼望小眼”有力地烘托出范進發瘋的丑陋與可怕。三、追本溯源1孟郊有詩云:“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金榜題名,本來是人生美事,高興還來不及,可范進為什么瘋了?學生回答,明確:在封建社會,讀書人做官則八抬大轎、黃金美人;不做官則一無是處、任人踐踏。所以范進像科舉制度下無數讀書人一樣,將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費在應試和科場上,沉溺在不斷地追逐、拼搏和一次次落第的慘痛之中。科舉成為他生活的唯一目標,融入他的生命之中。近乎瘋狂的執著,必然帶來悲劇性的結果。他終于在垂老之年,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功名,麻木而又脆弱的神經承受不住巨大的喜悅,他瘋了,瘋得很丑陋,也很可憐。2教師補充第三回未選入課文的部分中描寫周進的情節,與范進的發瘋進行比較閱讀,學生談談自己的發現。多媒體出示:話說周進在省城要看貢院,金有余見他真切,只得用幾個小錢同他去看。不想才到“天”字號,就撞死在地下。周進看看號板,又是一頭撞了去;這回不死了,放聲大 哭起來。眾人勸也勸不住。金有余道:“你看,這不是瘋了么?好好到貢院來耍,你家又不曾死了人,為甚么號淘痛哭?”周進也不聽見,只管伏著號板,哭個不住;一號哭過,又哭到二號、三號,滿地打滾,哭了又哭,滾得眾人心里都凄慘起來。金有余見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著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來,哭了一陣,又是一陣,直哭到口里吐出鮮血來。眾人七手八腳,將他扛抬了出來,在貢院前一個茶棚子里坐下,勸他吃了一碗茶;猶自索鼻涕,彈眼淚,傷心不止。明確: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突出表現在作者善于以白描手法刻畫人物。周進未中舉之前是痛“哭”,可謂是“嘔心瀝血”,肝腸寸斷,作者極寫其屢試不第、潦倒一生的痛苦和凄慘;范進中舉之后是“瘋”,可謂丑陋之至、可怕之極。一個是周“進”,一個是范“進”,作者通過他們自身言語行動的逼真描繪和夸張的筆調,生動地顯現出他們醉心功名的可笑、可憐、可鄙 、可悲的本來面目,發掘到人物的靈魂深處,從而使讀者認識到產生這些人物的 社會的丑惡和不合理。四、教師總結通過范進中舉前后的對比,各色人物趨炎附勢、阿諛逢迎的丑態躍然紙上。他們對權貴阿諛奉承,對寒士白眼相加,由此可見,讀書人中舉后便可享富貴、受尊敬,不中舉則被人賤視,因此讀書人便以讀書來求取功名,從而形成了功利的社會風氣。 范進就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