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14.故鄉 教案.doc
14 故鄉【知識與技能】1理清小說線索,把握小說內容,提煉小說要素,感悟小說主題。2學習運用對比的寫法來刻畫人物、表現主題。【過程與方法】1理解對比和景物描寫在小說中對刻畫人物形象、表現小說主題的作用。2引導學生運用圈點勾畫、比較鑒賞的方法,品讀文章豐富而有表現力的語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懂得要開拓進取才能創造未來的道理,教育學生要勇敢地開創屬于自己的新天地和新生活。1理解小說運用對比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2體會富有哲理味道和深刻意蘊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3感悟小說主題,領會魯迅先生的寫作意圖。第1課時一、導語設計“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關于故鄉的話題,歷代文人騷客唱出了許多凄婉的心聲。然而,處于變革時代的思想家魯迅先生,憑著滿腔愛國熱情,以其敏銳的感覺,深沉的思索,寫下了故鄉這篇小說。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廣大的中國農村、受苦受難的農民并沒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生活、社會經濟反而日趨衰落。怎樣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幸福?中國農村的貧困、農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這些都是魯迅先生探索、思考的問題。二、速讀知“文”1學生速讀課文,給自然段標序號,在閱讀過程中圈畫出生僻字詞和容易混淆的字詞,排除閱讀障礙,掌握字音、字形,熟悉字義。2屏幕顯示:(提示學生要關注有特點的詞匯)多音字:五行缺土易錯字:恣睢腳踝嗤笑3學生活動: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在文章中作相應 的勾畫和批注。三、研讀通“變”1學生交流問題:“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回故鄉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呢?心情:作者是懷著傷感、悲涼的心情回故鄉的。原因:看到了故鄉的景物和人都變了模樣,讓作者無法接受。2學生探究:“物非人非事事休” 的故鄉嬗變。(1)走近舊景,感受“物非”文章中哪些地方形象地寫出了故鄉的衰敗?寫這些有怎樣的用意?(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到答案的依據)第2段中“橫”“蕭索”等詞語形象地展現了故鄉衰敗的景象,渲染了蕭條、肅殺的氣氛,與后面作者回憶中美麗的童年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襯托出作者初到故鄉的悲涼的心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第6段中寫到“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用簡潔的一筆就形象地寫出老屋的破朽,影射出故鄉經濟的蕭條和衰敗。(2)走近故人,感受“人非”教師設疑:閏土和楊二嫂在二十年間發生了哪些變化?作者是怎樣來表現的?學生借助“故鄉人情卡”,從多個角度感受人物變化,體驗“昨是今非”的世態。(學生在交流探究結果的時候,教師適時點撥品讀語言的方法)示例:“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學生可能有的回答:“歡喜”和“凄涼”表面是矛盾的,實際上并不矛盾。“歡喜”是因為見到了兒時的朋友,而“凄涼”是自己景況不好,與童年的伙伴生活差距太大。“動 著嘴唇,卻沒有作聲”是神態描寫,形象地寫出中年閏土欲言又止的情態,“終于”一詞可見閏土經歷了復雜的心理斗爭,去面對眼前的現實。類似的句子:A我的母親很高興,但也藏著許多凄涼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談搬家的事。通過“ 藏”“且”兩個詞的使用,表現了母親暫時不想讓“我”感受到家庭的衰落。B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只是”說明閏土內心的無奈與無助,并且難以言表。“刻”字寫出了生活的艱辛在閏土身上所留下的印記,而“仿佛石像一般”寫出了閏土的麻木。C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通過對楊二嫂的刻畫,表現了她小市民的自私、愛占便宜的心理。教師順勢設疑: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這兩個人物的?有什么不同?學生可能有的答案:A閏土:對他飽含著同情、惋惜還有無奈,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B楊二嫂:對她懷有鄙 視、不屑,還有一絲同情。作者對兩個人的情感態度是有差異的,一方面閏土和作者有著童年友誼的情感基礎,另一方面閏土雖然有他狹隘的思想局限,但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善良的,不像楊二嫂那么徹底的庸俗,完全一副市儈嘴臉。作者給予閏土更多的是同情,而對楊二嫂是厭惡與鄙視。第2課時一、溫故知新,與作者共希望1教師:“我”此次回鄉雖只停留數日,但那些觸目驚心的現實,卻讓“我”感慨頗多,思緒煩亂。在上節課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理清小說的思路。回故鄉(傷感)在故鄉(悲哀)離故鄉(希望)2學生齊讀小說最后四段 ,思考:當“我”離開故鄉的時候,是懷著怎樣的復雜心情呢?學生可能有的答案:懷著失望、迷惘、無奈,但更多的是希望。3學生品讀,探究問題:作者對未來的希望體現在哪里呢?他的希望能夠實現嗎?學生:小組交流,教師點撥歸納:(1)作者心中有新的生活,雖然還不明確,但肯定不是辛苦麻木、辛苦輾轉、辛苦恣睢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這代表著作者生活的希望和方向。(2)作者在水生和宏兒身上看到了當年自己和閏土的影子,也看到了希望。因為他們還小,一定有能力、有希望過上幸福的日子。(3)作者的希望能夠實現,因為他找到了通向希望的路,不是像閏土那樣乞求神靈,而是勇敢 地開拓進取。4學生齊讀文章最后一段,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談談自己的感悟。二、熟讀精思,與作者同吶喊1小說中共描繪了“三個故鄉”,學生聯系文章,談談自己的認識。記憶中的故鄉是美好的,承載著童年難忘的回憶現實中的故鄉是衰敗的,鄉景蕭索,故人不再,“我”沉浸在美好的回憶被侵蝕的悲哀和無奈之中。理想中的故鄉是美麗的,花好月圓,安居樂業,“我”憧憬 在幸福快樂的新生活的藍圖之中。2教師點撥:理想中的故鄉藏著過去美好的影子,卻在“我”的腦海中漸漸模糊了,充盈著“我”的腦海中的是一幅嶄新的生活的藍圖,等待著后人去開創。3學生探究:小說中所描寫的故鄉僅僅是“我”的嗎?還是誰的呢?明確:不僅僅是“我”的故鄉,也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故鄉,“故鄉”只是當時中國的縮影,“閏土”也只是當時眾多勞苦人民的縮影,在他們的身上呈現出了中國舊社會的怪態、病態。而拯救這種痼疾的良方就是找到新出路,創造新生活。4學生總結交流:本課的學習心得與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