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3《鄉愁》教案.doc
3鄉愁教學目標1誦讀這首詩,體會其回環往復的節奏。2分析詩中的意象,體會詩人深沉的家國情懷。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故鄉,是每個離家的人都魂牽夢繞的地方,它是起點也是終點,是開始也是結束。離開故鄉,有時帶著憧憬、希望去追尋理想,有時帶著寂寞惆悵和深沉的蒼涼去奔波。但不管怎樣,家鄉總是游子心中最溫柔、最留戀的地方。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游子,與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詩鄉愁,一起走進詩人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教學提示】可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讀鄉愁的視頻文件導入教學。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作者簡介: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詩歌評論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離開大陸,2017年12月14日離世。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成為他詩歌作品中重要的內容。20世紀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20多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目標導學二:朗讀詩歌,體會情感1自讀詩歌,熟悉詩歌內容。2反復朗讀詩歌,在朗讀的過程中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并說說閱讀本詩需要遵循哪些要求。明確:本詩感情是憂郁深沉的,所以語速要稍慢且舒緩。重音和節奏的處理如下:共四節,第一節稍平淡,回憶的口氣;第二節增加了遺憾的語氣;第三節,要體現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節,表現出而今的惆悵。節與節之間要有足夠的停頓,特別在前三節與第四節之間,約停2秒。讀的時候要配合相應的想象。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 (“啊”輕聲)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 (語調稍微提高)母親/在里頭 (語氣要轉激烈,“在里頭”可拖音)而/現在 (語氣轉平和)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那頭”拖長音,表現深深的惆悵和期盼)3聽朗讀示范,體悟深情。【教學提示】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培養現代詩語感,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目標導學三:把握詩歌意象,感受抽象情感形象化1鄉愁原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詩要講究形象性,這首詩是怎樣把抽象的鄉愁形象化的呢?明確:詩人在詩歌中用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用這些代表著漂泊、隔離和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詩人抽象的戀國思家的鄉愁。感情層層深入,先是母子別、夫妻別,再是生死別、故國別,詩人由個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2請具體分析上述幾種意象,說說上述幾種意象能寄寓作者強烈思鄉之情的原因。明確:郵票:小時候離家讀書,外出求學的少年思念母親,可路途遙遠,只有讓這枚小小的郵票把心中的思念帶給遠方的母親。真是郵票小小,含情依依。(板書:郵票小小,含情依依)船票:長大后,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那縷縷的鄉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書: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墳墓: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可是,當詩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時,卻再也看不見母親慈愛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永遠地隔開了。所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板書:墳墓矮矮,哀痛深深)海峽:而現在,這淺淺的海峽,又把“我”與祖國隔開。它阻斷了多少親人的團圓夢,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離;這淺淺的海峽之水,是游子的思鄉之淚,是中華民族的鄉愁之淚!所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板書:海峽淺淺,鄉愁濃濃)【教學提示】教師可以示范分析其中兩個意象,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普通事物之所以形成詩歌意象的原因,領悟詩歌意象的內蘊意義。3詩人在詩中運用了許多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它們有什么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詩歌中四個意象的什么特征?請你簡要說說它們在詩歌中的表達效果。明確:“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是面積小重量輕的詞語。然而,郵票雖小,卻承載了母子深情;船票雖窄,卻聯系著夫妻之間濃濃的戀情;矮矮的墳墓,盛不下生死離情之痛;海峽雖淺,隔斷的思鄉哀愁卻是如此之深。這一系列限定修飾詞,都反襯了鄉愁的濃郁。目標導學四:把握詩歌藝術特征探究:本詩除了在意象選取上頗費心思,在結構藝術上也見出筆力。請同學們說說,本詩還具有哪些令你欣賞的藝術特征。明確:1.構思巧妙這首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構思極為巧妙。一則“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這種表示時間的時序語句,不著痕跡地表現時間變化,情感增強。二則“這頭”“那頭”“里頭”“外頭”自然顯示了空間的隔離,反復使用,營造出一種低回掩抑、如泣如訴的氣氛。2結構整飭,具有形式美本詩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相互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3韻律上的音樂美在恰當的意象組合中完美地運用語詞的音韻,使得本詩具有一種音樂般的節奏,回旋往復,一唱三嘆。加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更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氛圍。【教學提示】引導學生關注詩歌在語言及結構上的藝術特征,感悟詩歌的形式美及韻律美。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向學生講述新格律詩的相關知識,點到為止,勿過于深入。目標導學五:拓展提升,情感升華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先生去世了,享年90歲。鮐背之年駕鶴西去,按說是喜喪。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還是難抑哀傷。因為,大師駕鶴西去,鄉愁卻沒能消散。淺淺的海峽還在,詩人卻已經走到了人生的盡頭。更遺憾的是,這淺淺的一灣海峽,在漫長的歲月里,一直是許多漂泊游子的鄉愁之源。同學們,你是否有話對海峽對岸的思鄉者說呢?明確:對岸思鄉的同胞們,雖然,你們暫且被這淺淺的一灣海峽阻隔著,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臺灣也一定會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那時,你們濃濃的鄉愁將化為相聚的喜悅,讓我們翹首以待!三、板書設計鄉愁小時候郵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情長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后來墳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別現在海峽淺淺,鄉愁濃濃故鄉情教學反思可取之處打破了要求學生逐句講解詩句的死模式,按照“聽讀誦讀解讀欣賞拓展”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意象美,發現詩歌的結構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的層次。不足之處學生對歷史背景了解不夠深入且自身的經歷有限,對鄉愁的理解和體會較淺顯、狹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