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14《故鄉》教案.doc
14故鄉1把握主要情節,初步感知小說的敘事手法。2結合時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3結合討論、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說主旨。第1課時一、導入新課你有遠離故鄉外出的經歷嗎?如果你將離鄉遠行,很久才會返回故里,甚至永不歸來,你會有怎樣的感受?(留戀、不舍、惜別)然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魯迅的這篇文章,魯迅先生卻在文章結尾離開故鄉時寫道:“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為什么魯迅先生會不怎么留戀,甚至非常氣悶,非常的悲哀?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讓我們走進今天的課文,一探究竟。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了解寫作背景材料鏈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專制政權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于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特別是中國的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作者于1919年回故鄉期間,耳聞目睹了中國農村瘡痍累累的殘酷現實,加之在這個風雨飄搖的社會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體驗,于是寫出了這篇悲涼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說。【教學提示】本文主旨理解須對寫作歷史背景有一定了解,在教學的過程中穿插對歷史背景的敘述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內容。目標導學二:把握本文線索,梳理故事情節1默讀課文,說說本文的寫作順序及寫作線索。明確: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2請根據線索給課文分層并概括層意。明確:依據這個線索可以分為“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描寫了故鄉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的復雜心情,交代回鄉目的。第二部分:寫“我”在故鄉的見聞與感受。其中包括“見到老屋的寂寥,決定搬家”“回憶與少年閏土的友情”“楊二嫂的變化”“閏土的變化”。第三部分:寫“我”離開故鄉時的種種感觸和矛盾心情。目標導學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悲哀”之源1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哪兩個是重點刻畫的人物形象?明確:閏土和楊二嫂。【分析閏土形象】2仔細閱讀課文有關段落,關注少年閏土與長大后閏土形象的區別,說說閏土都發生了哪些變化,產生變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肖像變化:“紫色的圓臉”“灰黃”且有“很深的皺紋”。“小氈帽”“破氈帽”。“紅活圓實的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明確:“臉色灰黃”是饑寒交迫造成的營養不良,“很深的皺紋”是生活的重負刻下的痕跡,“像是松樹皮”的手是長年累月超負荷的勞動造成的。稱呼的變化:“迅哥兒”“老爺”。明確:身份、地位的變化使人與人之間產生了一種隔膜。語言變化:由少年的活潑健談到中年的吞吞吐吐。明確:閏土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表現了他的遲鈍麻木。神態變化:“怕羞”“高興”“歡喜”“凄涼”,像“石像”,像“木偶人”。明確:由于飽受生活的折磨,閏土已經變得呆滯、遲鈍、衰老、麻木,了無生氣。3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使閏土產生巨大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確:“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說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治是當時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4作者為什么要提到閏土揀“香爐”和“燭臺”一事?明確:這是個細節描寫,旨在說明閏土也寄未來于神佛。通過該細節說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說明了他的麻木遲鈍,說明了閏土是舊中國一個尚未覺醒的農民形象。探究:閏土形象之變化是作者“悲哀”的源頭嗎?明確:閏土形象的變化是時代的反映,代表著時代的黑暗,訴說著下層人民的艱苦生活,同時,專制制度下的人變得麻木、迷信,這無不訴說著這個時代的悲哀,也是作者“悲哀”的源頭。【分析楊二嫂形象】1昔日的楊二嫂是怎樣的一個形象?明確:昔日被稱作“豆腐西施”,“擦著白粉”“終日坐著”,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婦女形象。2如今的楊二嫂是怎樣的形象?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刻畫的?明確:“凸顴骨”“薄嘴唇”“圓規”等肖像描寫,“尖利的怪聲”“大叫”“兩手搭在髀間”“貴人眼高”等動作和語言描寫,表現出了楊二嫂潑悍、放肆、尖刻的性格特征。討東西、造謠、塞手套又表現出她的自私、潑悍、愛貪小便宜。探究: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楊二嫂的形象是作者“悲哀”的源頭嗎?明確:楊二嫂的變化說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鎮小市民階層的貧困化,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破產的廣度和深度。楊二嫂的變化,是不合理制度下的人性轉變,如果說閏土是“精神麻木”的狀態讓作者覺得“悲哀”,那么楊二嫂便是因為失去真善美的人性而使作者覺得“悲哀”。【教學提示】如何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肖像描寫,體會人物精神風貌和思想品德。2分析語言描寫,揣摩人物思想情感,體會人物精神境界。3分析動作描寫,了解人物形象特點。4分析心理描寫,感受人物內心世界。目標導學四: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1思考:本文在刻畫人物時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明確:(1)采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2)從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各方面刻畫人物。(3)能夠抓住人物的個性來寫2借鑒本文的寫法,用片段作文的形式,寫一個自己熟悉的人。三、板書設計第2課時一、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品味環境描寫本文有兩處集中寫故鄉景物的語句,請分別找出來。明確:(1)回故鄉時所見:“時候既然是深冬沒有一些活氣。”(2)回憶二十多年前的故鄉:“深藍的天空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1仔細品讀這兩處寫景句,說說它寫出了故鄉的什么特點,給了我們怎樣的感受。明確:第一處:故鄉蕭索、荒涼,讀起來很悲涼。第二處:故鄉靜謐、美好,讀起來令人神往。2同樣是寫故鄉,為什么給人的感受差別如此之大呢?示例:所選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選取了荒村、冷風、陰晦的天氣;后者選取了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矯健的少年等。所選景物的色彩不同:前者昏黃、陰晦;后者碧綠、金黃。3在文章的結尾,再次出現金黃的圓月、碧綠的沙地,試體會這樣寫的作用。明確:表現了作者對故鄉美好的回憶以及對故鄉未來的一種憧憬。【教學提示】如何分析環境描寫?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描寫、社會環境描寫及場面描寫。自然環境描寫主要有渲染故事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題等作用。目標導學二:分析對比手法,賞析對比藝術本文處處運用對比的手法,在對比中刻畫人物形象,在對比中彰顯人物主題。請找出本文運用對比手法的內容,并說說使用這種“對比”藝術所達到的效果。明確:人物形象的對比:a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對比:(1)外貌的對比閏土受盡生活的折磨,使人悵惘。(2)動作、語言對比由“聰明勇敢,活潑開朗”變成“遲疑麻木,痛苦難言”。(3)思想、精神對比對“我”的態度:由“情真意切,親密無間”到“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對生活的態度:由“朝氣蓬勃,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絕望,只能將希望寄托于神靈”。b閏土父親、閏土、水生三代人的對比:三十年以前,在生活重壓下的閏土的父親,將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為了怕兒子死了,給他取名為閏土,還“在神佛面前許下愿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三十年以后,在沉重的生活壓迫下的閏土,生活比父親更悲慘了,已無力給兒子套上明晃晃的銀項圈;香爐、燭臺代替了銀項圈,將希望寄托于神靈,連希望也比父親更渺茫了。三十年以前,閏土是一個聰明勇敢、天真爛漫的少年。三十年以后,閏土的兒子水生又長成了當年閏土的模樣,所不同的是,“黃瘦些,頸子上沒有銀圈”。這組形象對照揭示的是:故鄉沒有變,閏土們一代接一代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掙扎,當牛做馬,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重復著同樣悲慘的命運;故鄉變了,剝削變得更重了,壓迫變得更深了,摧殘變得更烈了,因而勞苦人民的命運也一代比一代更悲慘了。c閏土、“我”、楊二嫂三人的對比:閏土世代做奴隸,苦得已經形容不出,卻沒有醒悟,不但自己事事按奴隸的“規矩”辦,而且要自己的后代也老老實實地做奴隸;“我”是一個同情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已叛離了原先的階級,但沒有奮起為社會的解放而努力,只是為個人的“謀食”輾轉奔波;楊二嫂是一個破產的小市民,她明搶暗奪,尖酸刻薄,對上層階級既憎又慕,完全只是為著自己而在生活旋渦中爭斗。三個人都是社會直接的或間接的奴隸,由于不覺悟,各自為著自己而辛苦,彼此間隔著厚厚的墻。d現在的“我”與閏土的關系和過去的“我”與閏土的關系的對比:現在的“我”和閏土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彼此有話“吐不出口外去”了;而過去的“我”和閏土則是一對親密的朋友,心心相印,無話不談。時間不同、色彩各異的兩種大相徑庭的關系拿來一比,就會生發出對人生的慨嘆與思考。e現在的宏兒與水生的友誼和“我”與閏土的關系的對比:宏兒與水生的友誼如同舊時“我”與閏土的友誼,然而這種友誼是否會變成現在“我”和閏土式的隔膜?作者在這種對比中同時表達了自己的擔憂。目標導學三:深入理解文本主題文章最后一部分有許多議論性文字,請做簡要分析。1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明確:閏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態度虔誠,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好起來,這種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對未來充滿希望,“我”的希望是讓后輩過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遠”的,實現自己的這一希望又是非常艱巨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2“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的含義是什么?明確:“手制的偶像”比喻“我”的主觀愿望。如果說閏土是用泥塑木雕的偶像來麻木自己的話,那么“我”則是用“希望”來安慰自己。3怎么理解“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明確: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文字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只有希望,而不去努力奮斗,等于沒有希望;希望雖然遙遠,雖然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奮斗,去實踐,希望就能實現。這段文字,意味深長,表達了“我”對“新生活”一定會來臨的堅定信心。探究:請你說說本文的主旨。明確:(1)時代說:這篇小說寫了兩個故鄉:一是記憶中的故鄉,一是現實目睹的故鄉。記憶中的故鄉,色彩鮮明,是一幅“神奇的圖畫”,現實的故鄉一片荒涼、沉重、窒息,“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對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的描寫,作者采用了對比的寫法。這樣寫,突出了現實故鄉的每況愈下的變化,反映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趨破產的舊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2)隔膜說:作品中的“我”是一個要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形象。故鄉蕭索的景色顯示了當時農村的凋敝,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現實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距離太大,“我”非常失望;在故鄉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這“高墻”就是社會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3)創造說:通過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舊中國農村日益破敗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嚴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教學提示】關于本文主旨,教育界一直存在爭議,可在引導學生感知“悲哀”的前提下聯系寫作背景自由論述。二、板書設計可取之處圍繞“悲哀”二字來剖析文本,解讀人物形象,并通過探討對比手法,引導學生理解主旨。不足之處故鄉的變化是有深刻的歷史根源的,由于時間限制,對歷史背景只能點到為止,因此,學生很難對課文領悟得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