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14《背《影》教案.docx
14 背影【知識與能力】1學習用截取法,構建文章,體會父子情深,品味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 2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和從寫作中精選材料、謀篇布局的能力。【過程與方法】這是一篇敘事紀實散文。學習本文,閱讀方法上以朗讀訓練為重點;內容探究上,以學生自學為主,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寫作練習上,學習運用截取法來敘事抒情的訓練。【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味文中血濃于水的濃濃親情,從感情的聚焦點背影中發掘深深的父愛,陶冶學生愛親人、 愛生活的高尚情感。 1體會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點背影抒發的真摯親情。 2明確文章“背影”與 “父子深情”和諧統一的結構特點;體會文章余音裊裊、情思綿綿的意蘊。第1課時一、導入新課一封家書,勾起了兒子對多年前車站離別的深情回憶:父親送兒子坐車,翻過月臺給兒子買橘子,那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蹣跚“背影”,寫滿了生活的辛酸無奈。然而那種“父愛子,子愛父”的父子深情,卻流淌在兒子的深情追憶之中。上善若水,大愛無痕。讓我們重溫生活中的父子(女)親情,一同走進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一位父親對兒子的無疆大愛。二、資料助讀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號秋實。江蘇省揚州市人,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946年朱自清為反對美蔣反動派的罪惡行徑,“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他創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細膩清麗、意境雋永,于樸素 中見真情,洋溢著一股清新氣息。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綠兒女。背影寫于1925年10月,當時作者在清華大學任教。文中所寫的事發生在1917年冬,當時朱自清的祖母去世,任徐州煙酒公賣局局長的父親朱鴻鈞被解職,他自己在北大哲學系讀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書,父子在浦口車站惜別。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生字生詞。交卸(xi)迂腐(y)柵欄(zh)頹唐(tu)舉箸(zh) 瑣屑(su xi) 躊躇(chu ch) 蹣跚(pn shn)簌簌(s s)狼藉:亂七八糟的樣子。簌簌:紛紛落下的樣子。慘淡:凄慘暗淡,不景氣。賦閑:失業在家。晉人潘岳有閑居賦,因而后人便把沒有職業的“閑居”叫作賦閑。迂:言行守舊,不合時宜。蹣跚:因為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頹唐:衰頹敗落。觸目傷懷:看到(家庭敗落的情況)心里感到悲傷。懷,心。情郁其中:感情積聚在心里。瑣屑:細小而繁多(的事)。大去:意思是與世長辭,一去不返。這是對死的委婉說法。2快速瀏覽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1)第一部分()開篇點題,最難忘父親的“背影”。(2)第二部分()追憶與父親在車站離別的情景,具體寫“背影”,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第一層()寫送別時的家境,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第二層()寫離別前父親對“我”的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第三層()描寫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表現父親愛子深情。(3)第三部分()寫別后思念,再現“背影”,抒發深切的思念之情。四、研讀課文1讀課文,思考:(1)這篇文章記敘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兩年前作者與父親奔喪完畢,在浦口依依惜別的情景。(2)我與父親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見面的?請從文中找出寫見面背景的句子。這些背景包含了怎樣的情感?祖母去世父親失業禍不單行家境慘淡2父親的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現了幾次?請從課文中圈畫出來并進行歸納小結。(1)惦記背影(思念父親)(2)刻畫背影(望父買橘)(3)惜別背影(父子分手)(4)再現背影(別后懷念)3背影中作者流了幾次淚,請分別指出。(1)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難過的淚(2)望父親買橘,父子離別感激的淚(3)背影遠去,依依惜別惜別的淚(4)再現背影,淚光瑩瑩辛酸的淚4回顧課文,探究: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淚,與文章主旨有什么聯系?肥胖的身子、緩慢的動作、艱難的步履,不辭辛勞、不怕麻煩地送我到車站,并為我買橘;而“我”被這濃濃的親情深深感動,流下了眼淚,有難過的淚、感激的淚、惜別的淚、辛酸的淚,都飽含著兒子對父親的愛。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淚凝聚了父子深情。五、板書設計背影第2課時一、復習導入閱讀課文,我們可以感受到父子親情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和兒子對父愛的感念,這是人間至情。這人間至情卻蘊含在父親樸實的外表、笨拙的動作和簡單的話語之中。寫愛的文章,往往有淋漓盡致的描寫,這篇課文的語言卻很樸素。那么,感人的力量從何而來?請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同走進背影。二、探究父親愛子之情1本文是通過寫“我”與父親在車站離別,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的,為什么又要寫與此似無多大關系的第二、三段?這兩段寫父子離別時的家庭境況,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為突出父親的愛子之情作鋪墊。當時,祖母去世,父親失業,禍不單行。父親還賬缺錢,只好變賣典質;辦喪事要用錢,只好再去借錢。家中境況可想而知。喪事一畢,父子又要離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親背著失業的精神負擔,還細致入微地關照兒子就更為感人了。2在送行過程中,父親為兒子做了哪些事?(1)親自送行。(2)照看行李。(3)講定價錢。(4)送子上車。(5)選定座位。(6)叮囑兒子。(7)囑咐茶房。(8)為子買橘。三、傳神的細節描寫1體味“蹣跚地走到鐵道邊”一句中“蹣跚”一詞的妙處。“蹣跚”一詞很關鍵,連平地上走路都是蹣跚而行的,可想而知上下月臺更加難了,更加體現父親對“我”的愛。2“他用兩手攀著上面”一句中,為什么用“攀”不用“抓”?因為無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撐起身體向上“攀”,這需要力量,而一個上了年紀的父親,這一“攀”是多么的令人揪心啊!3“兩腳再向上縮”,用“縮”字有什么好處?“縮”字說明無處可蹬,腳是懸空的,這樣全身的力量全集中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撐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險。這時的兒子,心情該多么的緊張啊!4“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傾”字妙在哪里?“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親的身體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樣靈便,他“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一個“傾”字表明父親要爬上月臺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的樣子。這是一個艱難努力的背影!四、樸實的語言1閱讀勾畫:請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的過程說的四句話,并體會這四句樸實而簡潔的話包含著父親怎樣的深情,并具體說明。(1)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父親當時急于謀事,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之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兒子路上有什么閃失,所以最后決定還是由自己親自送。)(2)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父親已經把兒子送上車,已經關照得無微不至,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沒有盡夠心意,看見有賣橘子的,便要去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自己受點累,能讓兒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還生怕兒子跟著出來,忘了行李。父親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3)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兒子到北京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4)進去吧,里邊沒人。(走了幾步又回頭,可見心里還是惦記著兒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叫兒子小心,什么都為兒子著想。)教師小結:這四句話沒有華麗的辭藻,語言樸實,但樸素的言語中往往含有深沉的愛;平淡的語言里往往有不平靜的心情,一言一語都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體貼之情。誰說父愛不細膩?誰說父愛不偉大?這就是偉大的父愛!2揣摩下列句子的含義。(1)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我”因家中境況悲涼而落淚,父親強咽心中苦悲,反而來勸慰“我”,更見父親的體貼。(2)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真是太聰明了”是反語,表達了對父親臨行前細心關照中所蘊涵的愛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3)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兩個“自然”表現了對父親老年性格發生變化的理解,比在浦口車站時的感觸又深化了一層。五、課堂小結這篇散文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文章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簡潔明麗、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背影的語言還有文白夾雜的特點。例如不說“失業”,而說“賦閑”,最后一節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表達了家庭、父親的困境和蒼涼的心情與復雜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