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全冊共158頁).docx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全冊共158頁)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課草原教案.docx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2課丁香結教案.doc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3課古詩三首教案.docx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4課花之歌教案.docx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5課七律?長征教案.docx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6課狼牙山五壯士教案.docx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7課開國大典教案.docx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燈光教案.docx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9課竹節人教案.docx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宇宙生命之謎教案.docx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1課故宮博物院教案.docx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2課 橋教案.docx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3課窮人教案.doc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4課在柏林教案.docx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5課夏天里的成長教案.docx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6課盼教案.docx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7課古詩三首教案.docx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8課只有一個地球教案.doc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9課青山不老教案.doc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20課 三黑和土地教案.doc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21課文言文二則-伯牙鼓琴教案.doc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21課文言文二則-書戴嵩畫牛教案.docx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22課月光曲教案.doc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23課京劇趣談教案.docx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24課少年閏土教案.doc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25課好的故事教案.doc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26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案.doc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27課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案.doc草原教學目標1. 學會本課生詞,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3. 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中對事物靜態和動態的描寫。4.通過替換、比較等方法體會語言的簡約之美。5.通過欣賞圖片、誦讀,想象等方法走入文本的情境,體會漢蒙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民的感情。教學重難點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2.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情境,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3.具體體會課文中的靜態、動態描寫。4.體會民族團結之情。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1課時一、創設情境,新課導入1.創設情境:同學們,你們去過草原嗎?(播放草原風光課件)在我國內蒙古、新疆等地有著一望無際的草原。湛藍的天空中飄著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閑地吃草、散步;小丘線條柔和、顏色碧綠。遠處的小河像一條明晃晃的長帶迂回曲折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隨著老舍先生的描述走進草原去看個究竟吧。(板書課題,全班齊讀)2.介紹作者:老舍,原名舒慶春(1899年1966年),字舍予, 滿族正紅旗人,本名舒慶春,生于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短篇小說趕集等。老舍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樸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二、交流預習,檢查字詞1.通過昨天的預習,你們都有哪些收獲? 2.出示詞語,學生認讀。(指名讀,男女生讀,全班齊讀)勾勒 境界 灑脫 鞭子 疾馳 彩虹 馬蹄 豆腐 拘束 羞澀 摔跤 襟飄帶舞3.指導書寫生字。(如:澀)4.理解重點詞語。渲染:畫國畫時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畫面以加強藝術效果。勾勒:用線條描畫出輪廓。回味:在回憶中細細體會。疾馳:飛快地奔跑。襟飄帶舞:衣襟和裙帶隨風舞動。迂回:彎彎曲曲,來來回回地環繞。鄂溫克:我國少數民族之一,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天涯:形容極遠的地方。涯,水邊。三、整體感知,理清脈絡1.默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課件呈現:課文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2. 指名朗讀,理清脈絡。(1)思考:這篇訪問記按什么順序記敘了訪問的過程?(這篇訪問記按地點轉換的順序寫了訪問的過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內告別草原。)(2)按訪問的過程,課文可以分為幾段?為什么?(可以有三種分法:(1)按自然段可分為5段;(2)按初見草原景色訪問陳巴爾虎旗公社,可分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見聞蒙古包外、內,可分為3段。學生按其中哪一種方法來分段,都可以。)(3)按第一種分法,分段并概括各段段意。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麗景色。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時看到的景色。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歡迎。第4段:蒙古包內的盛情款待。第5段:斜陽下的話別。四、研讀課文,加深感悟1.研讀第一部分,體會草原美。師:老舍先生到過草原嗎?你從哪里知道?比較句子: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這次我看到了草原。師:老舍先生說:“一字末宜忽,語語悟其神”,一個逗號,一個停頓,寫出了老舍先生第一次到草原的事實。2.出示自學提示: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景色美在哪里?請用不同顏色的筆分別畫出描寫天空、天底下、小丘、羊群的句子。讀一讀:這些句子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想象一下那是一幅怎樣的畫面?3.學生在小組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師巡視。4.學生匯報。(1)感悟交流“天空美”。學生交流,師隨交流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毕胍幌?,“更可愛”的原因是什么?“那么那么”能換成“非常、很”等詞語嗎?(意思不變,但情感表達得沒有原來強烈了)(2)感悟交流“天底下”。生交流,師隨交流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抓住“一碧千里”體會草原的碧綠和遼闊。聯系上文體會“并不茫?!?。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邊讀邊想象畫面。(3)感悟交流“小丘美”。學生交流,師隨交流出示句子:“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崩斫鈨蓚€關于中國畫的專業術語。(“渲染”就是用顏色來涂抹畫面,而勾勒就是我們用筆進行描邊,勾畫一層輪廓。)師出示“渲染”“勾勒”兩幅中國畫進行對比,加深理解。師:老舍為什么會用“渲染”這個詞來描寫草原?(“勾勒”指劃出輪廓,用于描寫草原的話說明草原很局限,而草原是無邊無際的,遼闊的,所以用“渲染”這個詞更恰當。)師:老舍先生非常善于觀察,他把這美麗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真是惟妙惟肖,美極了,也讓我們來體會著讀一讀吧!誦讀句子,讀出小丘的美。(4)感悟交流“羊群美”。學生交流,師隨交流出示句子:“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本渥又小袄C”字用得巧妙,妙在哪里?你能想象出來嗎?師:一個“繡”字寫出了羊群在草原上的流動之美,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把草原比作無邊的綠毯,比喻非常生動形象。再次出示句子:“這次,我來到了草原。”當我們領略了草原的羊群、小丘、天空之美后,再讀這句話,我們讀出了什么?師:這一句不僅寫出了老舍先生是第一次到草原,更寫出老舍先生的欣喜、愉悅之情。3.感悟作者的感受。師:當老舍先生身處這樣的環境中,產生了什么樣的感受呢?誦讀描寫老舍先生情感的句子。句子1: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1)老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2)假如你置身于這廣袤的草原上,(播放音樂,出示草原風光畫面)你最想做什么呢?請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寫到這個句子中。這種境界,既,又 。句子2:在這種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有時候都靜立不動,好像在回味草原的無限樂趣。(1)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擬人)(2)這樣寫,說明了什么?五、學習寫法剛才,我們一起跟隨作者老舍先生領略了美麗的草原風光,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觀察的?在語言表達上又有什么特點呢?(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六、課文小結祖國的草原這么美。這段課文思路清晰,從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從上到下的觀察順序描寫景物。作者第一次見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點來寫,把景物和感受聯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寫初見草原的景物時主要運用了靜態描寫,為我們展示一幅草原靜態美的圖畫,但靜中又有動,例如寫羊群。七、布置作業1.背誦第一段。2.抄寫本課詞語。八、板書設計1.草原天空 更可愛小丘 像中國畫 景色美麗如畫羊群 繡上大花第2課時一、回顧舊課,導入新課1.上節課,我們跟隨作者老舍先生領略了美麗的草原風光,草原的美景已經深深印刻在我們的心里,去過草原的人都這樣說:(課件出示,學生齊讀:風兒陣陣,草浪滾滾,像綠色的海洋一望無際;潔白的蒙古包,星星點點,像海洋中的白帆,它們正乘風破浪,向著更美好的未來!) 2、同學們,是誰寫下了這詩意般的草原童話?是勤勞的草原人民寫下的,今天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近草原人民。二、研讀課文,情感升華1.研讀課文第二部分。教師提示: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我們要學習作者如何按照地點的轉換,抓住事物與環境的聯系、變化的特點,運用動態的描寫方法,把文章寫得又形象又生動。2閱讀、思考:寫作者訪問陳巴爾虎旗牧業公社途中,這段課文可分為幾層?(可分為兩層:初入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快到公社,主人到幾十里外迎接客人。)3講讀第1層課文。(1)作者乘汽車進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覺?(草原十分遼闊。)從課文哪些語句看出草原十分遼闊?(“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保盀⒚摗笔鞘裁匆馑??(不受拘束。課文指行動自由,不受限制。)(2)“初入草原,聽不到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边@些描寫說明草原環境有什么特點?(十分靜寂。)(3)初入草原,環境的特點是遼闊、靜寂。后來呢?草原環境有什么變化?從什么地方開始變化的?(草原的環境有了變化,從見到一條河開始變化。)(4)看到了河,環境有什么變化?隱隱有鞭子的輕響說明了什么?(說明有人了。)(5)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環境就有了變化?(有了河流、水草長得茂盛,蒙族人民就會把牛、羊、馬群趕到這兒來放牧。)4講讀第2層。(1)指名學生讀第2層。(2)作者為什么用一條彩虹比喻來歡迎遠客的蒙族男女老少?(因為他們突然出現在遠處的山丘上,而且都穿著顏色鮮艷的衣裳,這樣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現了蒙族人民歡迎客人的熱情。)(3)當主人見到客人時,草原的環境有什么變化?從課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保┱n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抓住訪問的經過和草原環境的變化,讓我們讀了覺得祖國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現在學習課文后三個自然段,我們會進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二)研讀課文第三、四、五部分。1讓三名學生各朗讀一段課文,要求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主人熱情好客表現在哪些地方?畫出表現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的詞句。2讀后討論交流。(1)主客是怎樣見面的?作者運用哪幾個動詞來表現激情洋溢的氣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說的?這些表現什么?你體會到主客見面時大家的心情怎么樣?用歡樂、熱情的感情朗讀這一節課文。(2)好客的主人是怎樣招待客人的?從這節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漢兩族人民情誼很深?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3)哪些地方體現了蒙古族人民的風俗習慣?(穿著各色的民族服裝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間姑娘們還要唱民歌;飯后表演套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這三方面表現了蒙古人民的風俗習慣。)(4)客人告別時的情景怎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詩句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講?(蒙漢兩族人民的情誼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別呢?) 第2句中的“話”是什么意思?這句話怎么講?(“話”是互相攀談,送別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遙遠的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直到夕陽西下,人們還在互相攀談,依依不舍地告別。)用在課文結尾的作用是什么?(這兩句詩表達了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和依依惜別的感情。)三、總結全文1從全文看,前面兩段主要是寫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寫什么?(課文前兩段主要講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講草原人民的美,說明蒙漢兩族人民感情深厚。)2回顧全文,說說這篇課文的主題思想是什么?本文記敘了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社員熱情歡迎的情景,表現了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3.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寫作者的一次訪問活動,但為什么要以草原為題呢?小結:這篇課文主要寫作者的一次訪問活動,中心是表現蒙漢人民的友好情誼,歌頌各民族的團結。作者以寫草原之美襯托蒙古族人民的心靈之美,民族團結的精神之美。同時,也寫出了草原的獨特的風光,形成了蒙古族人民獨特的風俗,獨特的民族氣質熱情豪爽。作者描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遠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靜態美和蒙古族人民歡迎客人的熱烈歡騰場面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布置作業1找出課文中的比喻句,讀一讀,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寫在摘抄本上。2完成課后練習題。五、板書設計景美: 天空 小丘 羊群1.草原人美:熱情好客、會心感人丁香結教學目標1.整體感知,學會多角度描寫景物方法。2.品讀優美句子,理解丁香結的象征意義。3. 學習本文多角度描寫景物方法,仿寫作文。4.比較古人寄寓在丁香結中的情感,學習作者豁達的胸懷。教學重難點1、 品讀優美句子,學會多角度描寫景物方法。2、 理解丁香結的象征意義,體會作者寄寓在丁香結中的情感。3、 培養自己以豁達胸懷對待人生中“結”的能力。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1課時1、 新課導入1.文學作品中許多花草樹木都被賦予某種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潔,牡丹代表富貴,松柏喻指長青。試著再舉出幾例。今天我們來學習丁香結,看看作者賦予丁香結什么樣的情感。2.作者介紹: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馮鐘璞。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紅豆桃園女兒嫁窩谷不沉的湖等,中篇小說三生石,弦上的夢和三生石分別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和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3.出示詞語,學生認讀。(指名讀,男女生讀,全班齊讀)二、整體感知1、朗讀課文,看看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丁香花的?(1)形狀:星星般的小花、許多小花形成一簇;(2)顏色:紫色、白色;(3)氣味:淡淡的優雅的甜香。從感覺角度分析,形狀、顏色、氣味是哪種感覺?(視覺、嗅覺) 作者賦予丁香什么樣的品格?(靈動優雅 潔白無瑕 可愛芬芳)2、朗讀課文4-6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結?本義:丁香花蕾上,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象征意義:人生中不順心的事(愁怨)知識鏈接:品讀梨花思考象征意義(純情)3、作者多年賞花,為何今年突然明白丁香結內涵?雨后賞花的觸動自身經歷的感悟(經受病痛折磨)4、作者對丁香結持什么態度?(從容、豁達、積極)古人對丁香結也有自己感悟,品讀李商隱的代贈二首和李璟的攤破浣溪沙,體會古人對丁香結理解。代贈二首(奇一)唐代:李商隱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問)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詩人內心怎樣的情感,此處丁香結有何寓意? 樓上玉梯 芭蕉不展 丁香結;欲望還休 孤寂無聊;女子與戀人不能相會的愁緒 攤破浣溪沙【五代】: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1.“春恨鎖重樓”中“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青鳥不傳云外信)2.“恨”傳達出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思想感情?此處丁香結有何內涵?沒有故人音信相思之愁郁結不散的相思之愁同樣是丁香結,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古人更多的是借丁香結抒發愁怨之情,而作者筆下的丁香結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劑。正如作者所說,人生中的問題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是太平淡無味了么。讓我們學習作者從容、豁達、積極的人生態度,去直面人生中的一件一件不順心的事,這樣你的生活也會變得有滋有味。三、作業設計背誦李商隱的代增二首(其一)和李璟的攤破浣溪沙。閱讀語文讀本中的野草。板書設計 2.丁香結 城里城外丁香花茂盛 姿態、種類斗室外的白丁香 照耀文思和夢想丁香結的說法 盤花扣 解、愁第2課時一、作業檢測1、檢查背誦2、李商隱的“同向春風各自愁”的“愁”體現在哪些景物上?玉梯橫絕 月如鉤 芭蕉不展 丁香結 3、李璟的“丁香空結雨中愁”的“愁” 連綿不斷,哪句詩能體現出來?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厥拙G波三楚暮,接天流。二、合作探究 品味語言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樹銀妝,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從墻上窺著行人,惹得人走過了還要回頭望。運用擬人修辭手法,“探”“窺”將丁香擬人化,使無意識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生動形象地描寫了丁香花可愛的情態。2、在細雨迷蒙中,著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花墻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外的瑩白滲過來。讓人覺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問題)雨中丁香具有怎樣特點?想象這幅畫面,作者為什么說“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丁香的美麗、高潔、愁怨在雨中形神畢現。將丁香結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動人。 3、那十字小百花,那樣小,卻不顯得單薄。許多小花形成一簇,許多簇花開滿一樹,遮掩著我的窗,照耀著我的文思和夢想?!罢找庇惺裁礃拥谋磉_效果?“照耀”一詞寫出花白如雪,似有光輝暈出。寫出花對作者心靈的鼓舞和慰藉,啟發作者的文思,使她浮想聯翩,思如泉涌。4.“每到春來,伏案時抬頭便看見檐前積雪?!薄皬耐饷婊貋頃r,最先映入眼簾的,也是那一片瑩白”,作者在這兩句話中用“積雪”和“瑩白”代替“丁香”,有什么好處?避免重復,使行文富于變化。修辭手法上:積雪是借喻 (借用喻體來替代本體 不出現本體和比喻詞)瑩白是借代 (借用事物特征來代替事物本身)三、作業設計體會本文多角度描寫景物的寫法,選擇一種你熟悉的花,寫一個小片段,100字左右。友情提示:選擇自己真正觀察過的,例如:紫藤蘿、荷花、迎春花、梨花古詩三首教學目標1. 會寫生字,能正確讀寫“泊煙渚”、“夜行”、“忽見”等詞語。2.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3. 借助注釋,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4. 感受詩人暗藏于詩中的情感,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教學重難點1. 借助注釋,通過自學,逐字逐句解釋,理解詩意。2. 注意古今詞義變遷,理解詩意,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詩人生平簡介。課時安排3課時第1課時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1.同學們,喜歡古詩嗎?想必大家平時一定積累了不少古詩,誰背首古詩給大家聽聽?今天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新詩宿建德江,讓我們通過學習再次感受詩的美好意境吧!2.釋題: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誰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這首詩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經過建德江時寫下的一首詩。3.介紹作者: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二、自學古詩,理解詩意(一)指導讀詩,整體感知1. 師范讀全詩。2自由讀詩,注意讀音及斷句。3.課件出示古詩,指名讀詩,讀準生字,強調字音。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4.男女生讀,全班齊讀。(二)借助注釋,理解詩意1. 出示自學提示:(1)根據課文注釋,結合詩句理解詞語。(2)小組討論,議一議如何理解這首古詩。2.檢查自學。(1)結合詩句理解詞語的意思。(2)出示課文插圖,理解詩句意思。移舟:劃船離岸的意思。泊:劃船靠岸。煙渚:渚,水中的小塊陸地。煙渚,指籠罩在煙霧下的江中陸地。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黃昏,引起詩人新的愁苦。野曠:野,野外。曠,空曠。天低樹:天比樹還低。(2)出示課文插圖,理解詩句的意思。前兩行詩句的意思:“我”把小船??吭跓熿F迷蒙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涌上了“我”的心頭。后兩行詩句的意思:曠野無邊無際,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高掛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三、入境悟情,體驗升華1.師范讀,生閉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夜幕降臨,江中小舟,煙霧迷蒙,孤身夜宿,身處異鄉,曠野無邊,天比樹低,月與人近。)師:剛才同學們描述的這些畫面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覺?(孤獨、滄桑、凄涼)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一讀,把這種感覺讀到詩的字里行間。(全班齊讀。)2.師:讀著讀著,詩中哪個字眼最觸動你的心?(愁)找得真準,看來你已經走進詩人心中了。來,一起把這行詩來讀一讀。3.師: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鄉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鄉之愁呢?從詩中哪一個字看出來的?(客)客是指誰?(詩人)詩人把自己說成是客,是因為此時他身處異鄉。同學們,你們還記得王維的那首詩嗎?“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奔压澦加H我們都能夠理解,而此時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鄉之情呢?(日暮)4.師:日暮是日落黃昏夕陽西下時分,這個時候你在干什么呢?(背著書包回家去。)現在我們再回到詩人所處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曠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詩人一個人。),如果這時候你是詩人,你會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寄钣H人了;(如果這時候有人陪我說說話多好?。。└械郊拍耍唬ㄈ绻@時候我在家鄉多好啊!)懷念家鄉了。詩人孑然獨身途經建德江,面對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時間,詩人滿懷的愁緒涌上心頭。來,誰來讀一讀這滿懷的愁緒?(指名讀)讀出了寂寞之愁、思鄉之愁。5.滿懷的愁緒向誰訴說呢?(月亮)孤人對月是何等的蒼涼、孤寂,讓我們帶著這種感受再讀課文,如果你是詩人,你會向月亮訴說什么呢?月亮又會怎樣的勸慰他呢?請同學們拿出筆來把它寫下來吧!6.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此時的詩人雖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緒卻早已隨月飛遠。他的心飛到(家鄉去了)他想到了往日與親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樣的情景呢?回憶故鄉點點滴滴都是幸福,絲絲縷縷都是甜蜜,然而,這里卻只有“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看不到熟悉的家鄉山水,聽不到親切的鄉里鄉音,這里只有“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憶故鄉甜如蜜,思故鄉愁滿懷,此時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這又是怎一個愁字了得”罷罷罷,還是看這里, 有的只是“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7.正所謂明月千里寄相思,讓我們來讀讀下面的詩句。(大屏幕出示生齊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四、作業設計背誦宿建德江。板書設計宿建德江孟浩然孤獨、滄桑、凄涼思鄉之愁、寂寞之愁第2課時1、 復習提示1. 指名背誦宿建德江。2. 全班一起背誦。2、 語言導入,理解詞題1.說說詩題中告訴了我們什么?(時間、地點、事件,6月27日蘇軾在西湖邊的望湖樓上醉酒題詩)2.詩人簡介: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三、感知雨驟,探索大意1.學生自由讀詩,教師提示要發音正確、吐字清晰。2.指名讀。(指導發音“遮”、“卷”)3.再指名讀。(出示詩的節奏)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4.教師范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讀了這么多遍,相信同學們也一定有所發現,接下來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一讀,結合你的發現想象一下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師范讀,生想象畫面)5.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樣的情景?(這是場急雨,黑云翻滾、雨大風大,來得快去得也快。)四、借助注釋,理解詩意1. 出示自學提示:(1)根據課文注釋,結合詩句理解詞語。(2)小組討論,議一議如何理解這首古詩。2.理解詩句的意思。前兩行詩句的意思:烏云翻滾像潑灑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傾盆大雨,一顆顆雨點就像跳動的珍珠一樣,雜亂的落入船中。后兩行詩句的意思:從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陣大風,把烏云吹散。望湖樓下, 水面平靜如鏡,空氣清新,遠遠望去,水天一色。五、品詞讀句,聯景悟境師:蘇軾也和你們一樣看到了這場來去匆匆的驟雨,可他卻抓住了每個精彩的瞬間,將它們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寫得多么精妙??!請同學們再身臨其境讀讀,找出你最欣賞的詩句,寫下你的感受。(視學生的回答交流各句。)1.“黑云翻墨未遮山”師:這個“翻”字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翻滾、涌動、云翻墨滾)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平時有見過嗎?(學生發言。)從“黑云翻墨”中,還讓你感受到什么?(烏云黑壓壓的來勢迅猛。)誰能讀出這種氣勢? (個別讀、男生讀、齊讀。)詩中什么遮什么? (烏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嗎?(沒有。)你是從哪看出的?說說你的理解。這樣翻滾來勢洶洶的黑云卻都來不及遮住山頭,這場雨來得還真是夠快的了。2.“白雨跳珠亂入船”(1)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呢?(看到了雨很大。)從哪里感受到?(“亂”字。)亂字還能讓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亂到什么程度?請看屏幕?。?)播放“驟雨”的課件。3. “卷地風來忽吹散”過渡:黑云翻滾,驟雨狂襲,這時風也不甘示弱,讀一讀,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風?(突然狂風大作。)我們還學過帶有“忽”字的詩句嗎?(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保昂觥弊肿屇愀惺艿绞裁矗浚ㄑ﹣淼每?,下得大。)還有其他帶有“忽”字的詩句嗎?(“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忽”字中感受汪倫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讓李白感受到突如其來的驚喜)4.“望湖樓下水如天”“忽”字給李白帶來了驚喜與感動,也給蘇軾帶來驚喜了嗎?(因為蘇軾看到了“望湖樓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齊讀這一句。)(播放背景音樂)云散了,風停了,雨止了,這時站在望湖樓上的“你”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引導學生通過換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陶醉,鐘愛西湖的大詩人蘇軾又一次醉了,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六、回歸整體、背誦全詩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蘇軾禁不住提筆寫下了千古名篇(生齊誦全詩)醉于酒,醉于景,我們更醉于詩,大家都來當一回詩人(生齊誦全詩)最后讓我們帶著對這場雨的驚嘆,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齊背(生齊背全詩)七、作業設計1.背誦古詩。2.改寫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板書設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蘇軾云、雨 、風、天和水 美麗雨景第3課時1、 語言導入,理解詞題 1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今天,讓我們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與辛棄疾一同欣賞夏夜美景吧!2一起讀題目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黃沙道中又是什么?讓學生了解:西江月是詞牌名,夜行黃沙道中是詞題。從詞題中,你知道了什么?3.作者簡介:辛棄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1先聽老師來讀讀這首詞,注意聽讀音和節奏。課件展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2師:請同學們自由地練習朗讀這首詞,老師給你們提出朗讀要求,好嗎?請看屏幕: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節奏。讀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有疑問的地方可以標出來。3指名讀詞,師相機評價。預設:有些字音讀不準,要多讀幾遍。如“山”“枝”強調讀翹舌音;“明”“清”“鳴”強調讀后鼻音。句中的停頓要掌握好,重點指導朗讀:稻花香里|說豐年;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4要想讀得更有韻味,平仄讀得要有區別。知道平仄怎樣讀嗎?導讀:平就是第一、二聲,讀得長一點輕一點,仄就是第三、四聲,讀得短一點重一點,這樣才有美的韻味。請孩子們再自由地朗讀,讀出韻味來。5 抽生讀,再指導。師生合作讀。三、借助注釋,理解詞意1. 出示自學提示:(1)根據課文注釋,結合詩句理解詞語。(2)小組討論,議一議如何理解這首詞。2.出示課文插圖,理解詞的意思。上闋的意思是: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動喜鵲飛離樹枝。清涼的晚風中傳來遠處的蟬叫聲。一陣陣濃濃的稻花香撲鼻而來似乎在告訴(行人):“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這時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歡叫聲。下闋的意思是: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彎,茅店忽然出現在眼前。四、想像畫面,境中悟情1師:孩子們,詞中說伴隨著清風吹佛,傳來陣陣稻花香和蛙鳴聲,仿佛是青蛙們在爭說豐年,那他們會說些什么呢?這兒的“說”字,只是青蛙在說嗎?還會有誰在說?師:是呀,詞人聞著飄于黃沙嶺的稻花香,感受著田野的一派生機,多么盼望有一個豐收年呀!孩子們,你們融入了自己豐富的想象,感受到了詞中所描繪的意境。這是一個詩情畫意的月夜!一個勃勃生機的田野!2師:這么充滿詩情畫意的月夜,詞人完全沉浸在展望豐收的巨大喜悅之中,渾然不覺天氣的變化,他猛一抬頭,看到了讀“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此時他的心里怎樣想的?3提出質疑:詞人疾步向前走,想找個避雨的地方,過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邊,詞人為什么找不到了呢?4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現舊時的茅店,后來怎么看見了?哪個詞體現了詞人的驚喜之情?讓他驚喜的是什么?師:帶著這份驚喜再讀“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這個發現讓詞人倍感驚喜,這份驚喜讓這次夜行樂趣橫生。孩子們,你們的聲音中透出一股喜悅,體會到了詞人的愉快感受。五、聯系生活,內化情感1你還知道辛棄疾的哪些田園詞?能讀給大家聽聽嗎?2從“路轉溪橋忽見”,你感受到什么?你生活中有過這類情況嗎?說一說。由此你想到了哪句詩?師:大聲讀出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面對困難、挫折,不退縮不畏懼,勇往直前,那么,前方將充滿光明與希望。3課文小結:在你們人生的路上,時常會有這樣的峰回路轉的驚喜,你們肯定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起辛棄疾的這句詞“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讓我們再次帶著欣賞的目光,有感情地讀讀這首詞,感受詞人的真摯感情和匠心獨運。板書設計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讀音韻解詞意入詞境悟詞情 花之歌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2.學習文章優美的語言,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哲理。3.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稱,借助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的對人生的思考,感受花積極樂觀的態度,以及花渴飲朝露、向往光明,從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的精神。教學重難點1朗讀課文,體會其中蘊含的哲理。2.理解作者筆下的花的形象。3.學習文章優美的語言,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哲理。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師:(出示圖片)同學們,你們喜歡花嗎?是??!一朵朵嬌艷美麗的鮮花,帶給我們的是美的享受。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一首散文詩花之歌,詩人紀伯倫有一顆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筆下,花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又閃爍著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啟迪。讓我們跟隨詩人一起感受花的美好,花的靈性吧。2.師板書課題, 生齊讀課題。3.介紹作者。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作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不以情節為重,旨在抒發豐富的情感。紀伯倫、魯迅和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二、初讀課文,自學字詞1.出示自學提示。(1)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并畫出生字詞,注意把課文讀通順。(2)用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2.學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學。3.交流學習情況,進行重點指導。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1. 指名分自
- 關 鍵 詞:
- 人教部編版 六年級 上冊 語文教案 全冊共 158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