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語文17.古詩三首 教案.docx
第六單元17古詩三首教學目標1.會認7個生字,會寫13個字。理解詩意。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重點難點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難點:學生將詩中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與感悟詩人的文筆之美結合起來理解。教學準備風景名勝圖片,有關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課時安排3課時第1課時教學步驟教學內容一、新課導入1.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本課三首古詩中的第一首望天門山。2.簡介天門山。3.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白,回憶一下我們以前還學過他的什么詩。4.簡介李白。二、整體感知1.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遇到讀不準的字請教同學多讀幾遍,在讀不懂的地方做個記號。2.檢查自學情況:(1)出示生字卡片:斷楚至孤帆讓學生讀生字,并試著組兩個詞。(2)學生自由讀古詩,個人讀,集體讀。(3)聯系課文中的注釋,反復讀,想一想詩句的意思。(4)引導學生說說詩意。三、認知貫通1.學習第一、二句。(1)引導學生看書上的圖畫。(圖畫內容:天門山、長江、碧水、青山、孤帆、紅日。)(2)看圖理解詩意。結合我們剛剛看到的景色,想一想“斷”“開”“回”“出”“來”在詩句中的意思。看圖想象。(3)指導朗讀第一、二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4)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教師注意點撥糾正學生說話順序。(長江把天門山撞斷,浩浩蕩蕩向東流去。) (5)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6)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2.學習第三、四句。(1)讀這兩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結合圖畫說說自己的感受。過渡:同學們說得真好,老師有幾個不理解的地方想問問大家。 長江一路從西向東奔流而去,應該會卷起很多泥沙,水也應該是渾黃的,為什么卻說是“碧”水呢?(引導學生交流。) “孤帆一片”到底是詩人的船還是他看到的別人的船?詩人是站在船上遠望,還是站在岸上遠望的?(2)引導學生理解“出”。(“出”字賦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動感,兩岸的青山好像正迎面向詩人走來。這說明詩人的船是順流而下的,只有這樣才會有這種感受。同時也說明詩人是站在船上的。)(3)從“孤帆一片”中你覺得詩人孤獨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引導學生對“日邊來”進行想象。) (詩人感覺自己不是乘船而來,而是駕著云朵來的,在這無比壯觀的自然景象面前,詩人全然不覺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們相提并論了,說明李白此時的心情很好,不孤獨。)三、認知貫通(續)(4)李白此時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很激動。) 你能讀出這種語氣嗎?聲音要高昂一些。 朗讀第三、四句。(5)指導朗讀全詩。(個別讀、小組讀、齊讀、背誦。) (6)李白的一生寫了很多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很多詩都流傳千古。請大家交流一下自己課前搜集的幾首詩。3.學生交流。4.教師總結。四、句段解讀1.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解讀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奔騰而去,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洶涌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2.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解讀當孤舟順流而下,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五、課外作業背誦并默寫古詩。第2課時教學步驟教學內容一、新課導入1.背誦望天門山。2.前面我們通過學習望天門山感受到長江的氣勢。現在我們再通過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來感受西湖的別樣的美。3.簡介作者。二、整體感知1.說一說從題目中你讀到的兩個時間詞是什么。(時間詞:晴天、雨天。) 2.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流利古詩。3.指名讀,相機正音。4.再讀古詩,指導朗讀節奏。5.同桌之間互相讀,相互糾正。過渡:剛才我們初步學習了這首古詩,大家已經能把古詩讀得正確流利了,在讀中可能有的同學已經對古詩的內容有點了解了,可是要從讀中感受詩歌韻律美、體會出古詩的意境美,我們還必須下工夫掌握詩歌的意思,想象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接下來我們再讀詩歌,看看詩人蘇軾眼中的西湖美在哪里。三、認知貫通1.學習第一、二句,感受晴天和雨天的美。(1)齊讀前兩句,畫出不懂的詞語。出示“瀲滟”,可結合注釋、圖畫,發揮想象理解:你還在什么地方看到過水光瀲滟的畫面?你有什么感受?讀出晴天陽光明媚、波光閃動的感覺。理解“晴”(板書“晴”);詩人如何評價晴天的景色?(板書:方好)三、認知貫通(續)理解“空蒙”,結合畫面想象山中煙雨迷茫的朦朧美感。 第二句寫的是什么天氣下的景色?詩人的感受如何?(初晴后雨。雨亦奇。) 這種景色奇在何處?(山色空蒙) (2)你能通過想象感悟,朗讀好這兩句詩嗎?(3)前兩句詩人分別描寫了什么景象?(4)詩人看到了水光和山色,他還會看到什么景象呢?請你大膽想象一下,他還能看見什么?(5)你能根據詞語意思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6)你覺得,詩人喜愛的是晴天的西湖還是雨天的西湖?為什么?(都喜歡;正是因為喜愛才能發出這樣由衷的贊美。) (7)合作朗讀。喜歡晴西湖的讀第一句,喜歡雨西湖的讀第二句。過渡:不管晴天還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這不禁讓詩人聯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2.運用剛才的方法學習第三、四句。感受西湖的人性美。(1)出示西施畫像,你們覺得西施美嗎?(2)出示呈現晴天西湖和雨天西湖兩種美的圖片,詩人把什么比作西子呢?(詩人把西湖的晴時雨時不同之美比喻成西子的淡妝之美和濃妝之美。) (3)為什么詩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它與西子有什么相通之處?(詩人將西湖比作西子,不僅因為都有一個“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為她們都具有不需外物襯托、不需人為修飾的獨特的天然的美。)(4)哪個字最能體現西湖的這種美?(總。) (5)詩人用西施的美來說明西湖的美,一個“總”字將西湖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誰能把這兩句話讀得更美呢?(引導學生明白這個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稱。) (6)空蒙的山,閃動光影的水,迷蒙細雨構成了西湖的美,想想這幅畫面,說說你的感受。(體會詩人的感受和我們一樣,飽含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適時補充杭州是蘇軾的第二故鄉,他深受百姓愛戴,所以對西湖有著特殊的愛戀之情。) (7)有感情地朗讀第三、四句。3.齊讀全詩。4.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詩人蘇軾帶我們領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態,同時又用一個奇妙的比喻,讓我們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韻。你還知道哪些描寫西湖的古詩?一起交流一下吧!(學生交流)四、句段解讀1.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解讀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解讀西施無論淡描娥眉還是濃施粉黛,總是風姿綽約;西湖不管晴姿還是雨態,都是美妙無比,令人神往。第3課時教學步驟教學內容一、新課導入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古詩詞望洞庭。(教師簡介劉禹錫)二、認知貫通1.請學生介紹自己搜集到的洞庭湖的資料。老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無數的文人墨客被它吸引,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句。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這一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出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詩作。聽,他正在吟誦呢!2.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3.欣賞詩歌。(1)詞語意思。兩相和:兩相輝映,十分和諧。鏡未磨:好似銅鏡未打磨。一青螺:指君山。(2)詩句的意思。(允許個性化的理解,語言形式可以自由些) 湖光、秋月兩相輝映真和諧,湖面風平浪靜猶如銅鏡未打磨。遠看洞庭湖里山水多翠綠,就像白銀盤里托著一青螺。(3)湖面真平啊,像鏡子一樣。請找出相應的詩句。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4)喜歡的同學一起讀一讀。(5)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洞庭湖山水的美景。要求展開想象進行描寫。月色下,洞庭湖風平浪靜,湖面的水光和月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從未磨過的銅鏡,迷迷蒙蒙,波光粼粼。(6)出示圖片,感受洞庭湖的山水美。(7)展開想象,說說洞庭湖還像什么。(少婦的發髻、寶塔) (8)配樂朗讀。三、句段解讀1.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解讀】風靜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銅鏡,平滑光亮。2.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解讀】遙望洞庭,山青水綠。林木蔥蘢的洞庭山聳立在泛著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銀盤里的一只青螺。17古詩三首氣勢磅礴
- 關 鍵 詞:
-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語文17.古詩三首 教案 部編版 三年級 上冊 語文 17. 古詩

關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