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9.古詩三首 教案.docx
9古詩三首教學目標1.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5.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教學重點、難點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并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時數3課時第1課時教學步驟教學內容一、復習導入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很多古詩,還記得嗎?誰能背一背給同學們聽聽?學生背。(略)師:學過的詩都記住了,很好。我國古代出了許多詩人,他們寫了很多詩,這些詩有很美的意境,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新詩。(板題)二、理解詩意1.讀正確、流利。師: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寫的。詩中只有一個生字,請同學們學會這個生字后,再試著朗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生自由讀,指名讀,直到讀流利。2.理解詩句。師:自由讀讀這首詩,看看這首詩是寫什么的?你有哪些地方讀不懂。生提出不理解的詞:吟、鋪、殘陽、瑟瑟、可憐等。師:誰會解釋這些詞?動動腦筋,看看課本中的插圖,試著理解前兩句意思。學生根據圖,理解了殘陽(夕陽),鋪(照),瑟瑟(碧綠色)。師畫圖,讓學生標出“瑟瑟”和“紅”。師:后兩句詩的意思你們理解嗎?誰能把它的意思畫出來?師:看看這景色美不美呀,你們猜一猜“可憐”是什么意思?生:我猜可能是“可愛”的意思。師:正確。知道了“可憐”是“可愛”的意思,誰能說出詩句的意思?生說詩意,師相機指導理解“半”,“半”在這里,不是確指。三、想象悟情師:欣賞古詩重要的是要進入詩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感情。(范讀)師:你們聽后能不能理解詩人的感情?能否知道詩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吟這首詩的?生:在江邊,傍晚到夜里在江邊吟的。師:說得好。(師勾勒詩人立于江邊的簡筆畫,邊畫邊敘述)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來到江邊(投影:詩中景色圖),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看圖,想想看。師:隨著音樂提示,詩人站在江岸上,只見夕陽江水這些美麗的圖畫你想象到了嗎?(自由說,指名說)師:請一位同學上來模仿詩人,把看到的美景說一說。(指名讀,師相機指導)師:景色這么美,你看到后會說什么?生:(用簡筆畫把學生帶入當時當地的氛圍中,同時用音樂渲染情境。此時,教師用語言加以描述,幫助學生再現當時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情感,也可以用表演進一步體會情境。這樣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四、感情朗讀師:下面我們聽朗讀錄音,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情感。(放配樂詩朗誦)你能不能通過朗讀把詩人的感情表達出來?(生自由讀,指名讀)師:這么好的詩應該背下來。大家試著讀讀背背。(生自由讀背,指名背)五、練習鞏固1.默寫這首詩。2.以暮江美景為題展開想象,寫下詩中美麗的景色。第2課時教學步驟教學內容一、導入,讀題釋題1.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在咱們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譽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廬山。我們一起去領略廬山風光吧!(出示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廬山各山峰圖片)2.西林寺有塊墻壁,看,墻壁上還寫著一首詩呢!這是宋朝大詩人蘇軾游覽廬山后題寫在上面的。詩題叫題西林壁。(板書課題)3.釋題。“題”是什么意思?(提示學生借助注釋是學古詩的一個重要方法)“題西林壁”又該怎么解釋呢?二、初讀,讀通讀順1.學生自讀詩句兩遍,第一遍注意讀準字音,第二遍力求讀通句子,讀出節(jié)奏。2.指名朗讀,學生評價。相機正音,如:“嶺”“此”等。練讀詩句。3.讀古詩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讀出節(jié)奏。誰能試一試?其他同學注意傾聽。4.教師相機范讀,學生評議。重點指導讀“橫看成嶺側成峰”,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讀出“峰”和“嶺”的區(qū)別。5.師生合作讀。三、再讀,感受“不同”1.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將這首詩讀了好幾遍,但好詩不厭百回讀。讀多了,你就會對詩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你們再輕聲讀這首詩,一行行地讀,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讀懂詩句的意思。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字典,結合詩后注釋,查工具書,上網查資料等)3.問題檢測:蘇軾身在何處?(具體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觀察廬山呢?)4.理解“橫看”:怎樣看是橫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師以手示意),怎樣看是橫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蘇軾還身在何處?理解蘇軾身處位置不同。5.教師:蘇軾身在山前,身在山側,身在遠方,身在近處,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無論在哪兒,他都身在一個范圍之內,那就是廬山之中。教師范讀,引導學生想象身處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6.出示課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7.蘇軾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讓我們沿著蘇軾的蹤跡到廬山去看看吧!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朗讀,你仿佛來到了何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8.理解身處不同位置看到的廬山景象也不同。出示課件,教師引讀。四、品讀,感悟“不識”1.看到廬山的這千般面貌,蘇軾不禁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不識廬山真面目。指名讀。2.引導質疑:蘇軾為什么會“不識廬山真面目”?3.鏈接作者簡介: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他是多才多藝的蘇東坡,他還是學識淵博的“蘇學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識”,他還想知道為什么“不識”。于是,他問自己,他問山中游客,他還問你們:孩子,我為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4.可是,我都身在廬山之中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觀察了呀,怎么還會“不識”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識”。)揭示哲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5.于是,蘇軾文思泉涌,揮毫在西林壁上寫下了這千古流傳的詩篇。(學生讀全詩)五、升華,積累運用1.結合生活經歷運用詩句談感受。2.聯系生活實際運用詩句。3.練習背誦。題西林壁蘇軾(宋)橫側遠近各不同客觀全面高低不識只緣認識事物(果)(因)第3課時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本詩,背誦本詩。2.了解詩的大意,領悟詩歌所蘊含的道理。3.了解有關雪梅的古詩詞,學習梅花的精神。教學步驟教學內容一、看圖片、賞雪梅1.談話引入師:同學們,老師為大家準備了幾張圖片,我們一起來靜靜地欣賞。(放圖片)師:美嗎?師:你知道這是什么花嗎?那你知道這種花在什么時節(jié)開嗎?生回答。師:說得對!這是梅花,在冬天開放,很美麗。特別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歡。自古以來,人們把雪和梅作為報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卻爭執(zhí)起來了,怎么回事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雪梅這首詩中去探個究竟。2.板書課題。“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二、讀古詩、誦雪梅1.借助拼音,把這首詩讀正確。評:看到你們讀書的認真樣,真為你們高興。2.認讀標拼音的字。3.同桌互讀,有讀得不正確的請告訴他。4.指名讀,請其他同學認真聽,注意聽他讀得怎么樣。5.去掉拼音指名讀。6.老師領讀。7.聽老師讀,注意節(jié)奏。8.自己讀,讀出節(jié)奏。評:節(jié)奏感出來了,詩的韻味也就出來了。9.男女生接讀。10.男女生合作讀。男生讀,女生做回音壁。11.齊讀。12.背讀。13.領背。14.同桌互背。15.齊背三、品詩句,悟道理師:詩會背了,詩的意思知道嗎?1.借助注釋,自己說一說詩的意思。2.提出不懂的問題,一起解決。3.和同桌說一說詩的意思。4.一起說詩意。師: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誰也不肯相讓。這可難壞了詩人,難寫評判文章。梅花雖然沒有雪花那樣晶瑩潔白,但是雪花卻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5.悟道理。指名說。師:從后兩句中,我們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點是:雪白梅香(板書)。這首詩借雪梅的爭春,告訴我們人各有所長(板書)也各有所短,我們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讀到的;“罔談彼短,靡恃己長。”6.帶著理解再讀本詩。四、談雪梅、拓詩詞1.簡介詩人。師:這首詩的作者是盧梅坡,是宋朝人。他非常喜愛梅花,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號為梅坡。因為歷史關于他的記載很少,所以到現在也不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雖然不知道他的原名,但是他的作品卻流傳千古,成為不朽詩篇,來看他的第二首雪梅詩。2.師讀詩,簡介詩意。3.生齊讀。4.談雪梅的關系。師:古往今來,有不少詩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寫。這是因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開放更顯示出不畏嚴寒的高尚品格。如我們所學過的梅花詩。5.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歡雪中的梅花,他曾寫下這一首詞卜算子詠梅,我們一起來欣賞。6.總結。四、談雪梅、拓詩詞(續(xù))師:孩子們,梅花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別的花都是春天開,它卻不一樣,越是寒冷,越是風欺雪壓,它就開得越精神,越秀氣。所以,它象征著不畏嚴寒、堅強不屈的精神品質。它被稱為“歲寒三友”之一,還被稱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們向梅花一樣也能不畏嚴寒,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堅強不屈,好嗎?雪梅雪白梅香各有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