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語文4.古詩三首 教案.docx
第二單元4古詩三首教學目標1.會認“徑”“斜”等11個生字,會寫“寒”“徑”等13個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3.賞讀詩句,體會詩歌意境。4.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重點難點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難點: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教學準備相關課件,古箏樂曲。課時安排3課時第1課時教學步驟教學內容一、新課導入1.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板書:山行) 2.介紹作者。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杜牧寫的。杜牧字牧之,他與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他寫的七言絕句,意境清新,最為后人傳頌。學生齊讀詩題。二、整體感知1.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將字音讀準,將詩句讀順。2.同桌互讀。3.指名讀詩。4.齊讀古詩。5.再讀古詩,想象山林秋色圖。(引導學生想象:這是什么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1)學生自讀想象。(2)同桌互說。(3)指名說。(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三、鞏固提升1.出示圖畫(圖畫內容: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詩人杜牧行走在山上,他悠然自得地欣賞著山林中的景物。2.看圖理解詩意。(1)結合我們剛剛看到的景色,想一想,這條小路是什么樣的?(“石徑”:石頭鋪成的小路;“斜”:彎彎曲曲;“遠”:長長的。)(2)看圖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__的地方”。(引導學生理解“生處”的意思。) (3)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4)你們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嗎?(5)以上兩句是詩人遠看的,詩人來到山腳下停下車子近看,又會看到什么呢?(詩人看到楓葉比春天的花兒還紅。) (6)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話的意思?(坐:因為;紅于:比紅。) (7)指導朗讀第三、四句。3.指導朗讀全詩,并學會背誦。4.指導寫字。(1)指名學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寫“寒”“徑”兩個字,集體評議。(2)教師范寫“斜”“霜”,學生書空練習。(3)學生描紅仿寫,同桌交換評、改。(4)學生練習書寫生字,教師巡視指導。四、句段解讀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解讀這句的大意是因為太喜歡看這晚秋的楓林,不禁停下車來;經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的鮮花還要鮮艷。自古以來,秋天在人們的眼里往往是悲涼的,而詩人杜牧通過這兩句,向我們展現了楓葉如火、嫣紅滿目、生機盎然的深秋景色,給人以美的享受。五、課外作業1.抄寫文中的生字。2.背誦并默寫山行。第2課時教學步驟教學內容一、新課導入1.出示詩題贈劉景文。2.簡介蘇軾和劉景文。二、整體感知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2.同桌互讀,糾正讀音。3.默讀古詩,圈出不理解的詞語。4.小組合作學習,共同討論,解決各自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點撥、指導。5.課件出示生字,學生認讀。6.齊讀古詩,要求讀得正確、流利。三、鞏固提升1.出示圖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再細讀古詩,想象畫面。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2.出示“荷盡已無擎雨蓋”。同時出示荷葉枯敗的圖畫,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1)想一想,這是描繪什么季節的荷葉的?初夏的荷葉又是怎樣的?大家學過詩人楊萬里寫初夏的那首詩嗎?上面是怎么描繪初夏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2)到了盛夏,荷葉又是怎樣的呢?你們能用一句詩說說嗎?(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3)到了秋天,荷葉就像現在這個樣子。(指名學生說深秋荷葉的樣子。) 3.出示“菊殘猶有傲霜枝”,同時出示圖畫,引導學生觀察、想象。(1)你們能給“猶有”換個詞嗎?(還有。) (2)霜給人什么樣的感覺?這句詩的含義是什么?表明了什么?(霜給人一種天氣寒冷的感覺,菊花凋謝了還有枝條在風霜中傲然挺立,可見菊花有堅強不屈的精神。) (3)大家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嗎?4.指導朗讀第一、二句。5.理解第三、四句。(1)(出示果園圖)秋天萬物凋謝枯黃,但是也是豐收的季節,果園里的橙子和橘子熟了。(2)“一年好景”是在什么時候?(最是橙黃橘綠時。)為什么這樣說呢?你們明白了嗎?(3)學生交流,師小結:秋天瓜果成熟,辛勤勞動的人們享受著豐收的喜悅,這是人們最快樂的收獲季節,所以連大詩人蘇軾也喜歡這個季節,發出這樣的感嘆。三、鞏固提升(續)(4)指導朗讀第三、四句。(5)大家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嗎?6.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四、句段解讀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解讀這句的大意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記住,那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時節。這句詩以橙子的金黃和橘子的青綠,把深秋的景色點綴得色彩鮮明而富有生氣。在此,詩人一反悲秋的調子,突出了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五、課外作業1.抄寫文中的生字。2.背誦贈劉景文。第3課時教學步驟教學內容一、新課導入1.宋代有位詩人叫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獨自在外。一個夜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便吟誦了一首詩。2.(出示掛圖)這就是葉紹翁所見到的情景,請同學們仔細看圖,說說看到了什么。(學生自由討論交流) 3.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讀葉紹翁的這首詩夜書所見。(板書課題) (1)理解“書”“所見”的意思,進而解題。(2)學生齊讀課題。二、整體感知1.自由讀古詩,要求將字音讀準,將詩句讀通順。2.同桌互讀。3.指名讀詩。4.齊讀古詩。5.再讀古詩,想象夜色圖。引導學生想象:這是什么季節,詩人在這樣的夜晚見到了哪些景物呢?三、認知貫通1.在這樣凄涼的秋夜,詩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覺?他想到什么呢?(板書“動客情”) 2.結合詩中寫到的景象理解這個“情”。 (1)從第一句中理解郁悶和孤獨之情。秋風吹動梧桐葉發出蕭蕭的聲音,如果你面對這種情景,會有什么感受?(蕭蕭梧葉使詩人感到寒冷。) (2)這陣秋風,不僅吹動了落葉,還吹動了什么?讀第二句。對于“動客情”你有什么疑問?(“動客情”是全詩的中心句,教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 (誰是客?為什么是客?) (動思鄉之情;對童年往事的回憶之情。) (3)有感情地朗讀第一、二句。(4)想象感悟三、四兩句:三、認知貫通(續)默讀后面兩句。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鄉情緒呢?(挑促織。) 詩人看到這些情景,此時又會想到什么呢?(自己童年時的伙伴。) 小結:是啊,他可能會想到自己童年時跟小伙伴們一起捉蟋蟀的場景,可能會想到小時候一起玩時有趣的事,可能會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可是現在呢?他一個人在外地,不禁會想:童年的伙伴們還能記得我嗎?“夜深籬落一燈明”,什么是“一燈明”?你體會到什么?(孤單。)離開家鄉,又這么孤單,你們想想,詩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誰?(父母、親人。) 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嗎?有感情地朗讀第三、四句。3.指導朗讀全詩。(1)把握詩的節奏。(2)教師范讀、領讀。(配古箏樂曲。) (3)學生自由讀、齊讀、小組賽讀、個人表演讀。(配古箏樂曲。) (4)背誦古詩。四、課外作業1.背誦并默寫古詩。2.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4古詩三首夜書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