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全冊共70頁).docx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全冊共70頁)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1.白鷺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2.落花生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3.桂花雨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4.珍珠鳥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5.搭石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6.將相和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7.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8.冀中的地道戰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9.獵人海力布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10.牛郎織女(一)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11.牛郎織女(二)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12.古詩三首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13.少年中國說(節選)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14.圓明園的毀滅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15.小島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16.太陽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17.松鼠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18.慈母情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19.父愛之舟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20.“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21.古詩三首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22.四季之美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23.鳥的天堂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24.月跡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25.古人談讀書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26.憶讀書 教案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27.我的長生果 教案1 白鷺教學目標1.學習本課生字、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能結合課文內容理解“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這個句子的意思。4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白鷺的美,激發學生對鳥類、對大自然的熱愛。教學重難點通過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學會通過關鍵詞句去品味、想象,體會本文語言文字的美,能體驗本文所特有的意境,使學生入境入情,感悟出白鷺為什么是一首精巧的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通過學習,學生能感受到平常事物的美,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去享受美的生活。課前準備1.配合本文的音樂;2白鷺瞭望圖、白鷺晚飛圖(媒體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步驟教學內容一、情境導入1.揭示課題后播放多媒體:夕陽西下,美麗的河塘邊,草色青青,蘆葦茂密,一群白鷺,有的凌空展翅,有的站立枝頭,有的突然栽入水中叼起一條魚來。2學生談感受,重溫杜甫的名句“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3作者為什么說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師板書:?)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課文。二、學習課文(2至5)小節1.同學們,通過學習,你們知道課文哪幾小節主要寫了白鷺的精巧?課文哪幾小節主要寫了白鷺給人們帶來了無窮韻味?2交流:生:(25)小節寫了白鷺的精巧;師:你看,蓑毛的(),長喙的(),腳的(),真是素白,黛黑。師:白鷺身段的大小很適宜,從哪兒可以看出?生:師:你瞧,全身的(),鐵色的(),青色的(),真是增長,減短。請大家再讀一讀這一小節,看看你又能從中體會到什么呢?生:我體會到了白鷺顏色的配合非常協調。生:我體會到了白鷺身段的大小非常適宜。生:我體會到了白鷺的外形實在是太精巧了。師:你能否把你的感受通過朗讀來告訴大家?師總結:是啊,白鷺顏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是那么的適宜,怪不得作者說(指板書: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師:然而,白鷺又不僅僅是一首精巧的詩,更是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三、學習課文(6至8)小節1.師:人們常說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請同學們快速地讀一讀課文68小節,看看你能從中讀出幾幅圖畫來?生1:釣魚圖:師:你是從哪一小節讀出來的?其實這是寫白鷺“覓食”這一生活習性。生2:望哨圖:師:你是從哪一小節讀出來的?其實這是寫白鷺“棲息”這一生活習性。生3:飛行圖:師:你是從哪一小節讀出來的?其實這是寫白鷺“飛行”這一生活習性。2這三幅圖畫中,你最喜歡哪一幅圖畫呢?請同學們選擇這幅圖畫去好好地讀一讀課文,在你覺得值得回味的詞句上作上標記。3交流:A釣魚圖:預設:師:你覺得什么地方令你回味?生:作者說它在“釣”魚,把它當作人來寫。我仿佛看到一個人,靜悄悄地站在清水田,垂著釣竿,悠然地等著魚兒上鉤,神態是那么閑適自在。師:說得多美好啊!你能不能把這位悠然、閑適的“釣魚人”融入一個美麗的背景中呢?生:白鷺悄然佇立在清水田里,靜候著過往的游魚,環境是那么宜人,白鷺是那么悠然。師:是啊,僅一個“釣”字引發了同學們多少的想象啊,這幅圖畫中還有什么地方令你回味呢?生:“整個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畫面。”師:為什么是“玻璃框”而不是木板框呢?師:是啊,一塊方方正正的清水田,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就像玻璃那樣平整而透明,而白鷺就像是嵌在玻璃框里一樣,是那樣地富有詩情畫意。怪不得作者發出這樣的感嘆:(板書:生讀:白鷺實在是一首詩,是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大家想不想走進這美麗的畫面中呢?B望哨圖:師過渡:白鷺覓食,妙趣橫生,韻味無窮。那它棲息的情景又是怎樣呢?誰愿意把白鷺棲息的情景讀給大家聽聽呢?生:讀這一小節。師:聽著剛才這位同學的朗讀,你有什么發現?預設:生:我發現這一段也很有韻味,課文最后寫“人們說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嗎?”很能引起人思考。師總結:多么豐富的想象,多么感人的想象,多么優美的想象!真是叫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怪不得作者從心底里發出這樣的贊嘆:(生答。)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師:聽著你的朗讀,我們的一只腳已經邁進這美麗的圖畫中了,我們多想雙腳都跨進這美麗的圖畫中呀!誰再來試一試?(指名讀。)師:我們多想插上翅膀飛上小樹的枝頭,成為畫面中的那只白鷺呀!誰有這種自信?(指名讀。)生:評議。師:讓我們都成為畫中的白鷺,好嗎?(生齊讀。)C白鷺飛行圖:三、學習課文(6至8)小節(續)作者只用了寥寥三十九個字,卻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優美的畫面。(放音樂,打開媒體:圖)(環境優美白鷺的動作心中的贊美)D小結過渡:是啊,這么美的白鷺,有人卻認為它美中不足它不會唱歌。但是白鷺本身不就是一首很優美的歌嗎?1為什么作者這樣說,請同學們聯系前面四幅圖想一想?(同桌交流)2小結:是啊,白鷺那純潔高雅、精巧迷人、與眾不同的外形特點,不正是優美的歌詞嗎?它時而佇立于清水田中,時而獨立于小樹之巔,時而低飛于空際之中的生活習性所帶來的綿綿韻味,不正是優美的旋律嗎?這優美的歌詞,這優美的旋律不正合成一首優美的歌嗎?所以作者說:生:白鷺本身就是一首很優美的歌。E是啊,白鷺如畫,如歌,如詩,它獨具的詩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讓我們再一次美美地讀一讀課文58小節。(配樂)3師總結:是啊,讓我們像作者一樣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去發現平常事物的美,去享受美的生活。四、作業設計請通過各種途徑搜集你喜歡的一種動物的資料,下節課繼續學習白鷺這一課的寫法來寫一寫你喜歡的動物。1.白鷺一首精巧的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2落花生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能正確抄寫第10自然段,能背誦課文重點語句。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哪些內容是詳寫的,哪些內容是略寫的,并能初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能學習作者由落花生領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寫法,試著選擇一種事物寫一寫。教學重難點1.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能學習作者由落花生領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寫法,試著選擇一種事物寫一寫。3體會贊頌花生頑強生命力的語句。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第1課時教學步驟教學內容一、類比導入,揭示主題梅花、竹子歷來被中國人所喜愛,他們的清高、淡雅和堅貞往往被用來比喻有氣節、有骨氣、有靈魂的人。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這樣的文章落花生,看看作者許地山是如何通過寫落花生來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的。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學生朗讀課文,畫出生字新詞。2檢查朗讀,提示重點字詞的讀音與結構,如茅、榨、榴等。三、再讀課文,理清思路(要求:默讀課文,邊讀邊做批注)1.你對課文哪一部分最感興趣?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入課文的學習。2集體讀第一段,了解種花生、收花生。重點體會“居然”一詞。(1)讀出花生收獲后一家人的意外、驚喜。聯系生活,會用“居然”造句。(2)種了就是想收的,為什么收了卻又說沒想到?沒想到什么?為什么沒想到?感悟、體會花生頑強的生命力。四、品讀課文,研析重點1.花生頑強的生命力令我們驚喜、贊嘆,同樣也讓母親高興。在第二段中有一句話表現了母親的高興,誰能幫我們找出來讀一讀。從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過渡:(是啊,一次沒想到的收獲,也要過個節來慶祝,可見這一家人對生活是多么的熱愛。這收獲的哪里是花生,分明收獲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啊!)2讀一讀415段,看看這熱愛生活、積極樂觀的一家人是如何邊吃邊議論花生的?讀“吃花生、議花生”的內容。過渡:兄妹們所說的花生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而父親指出的卻是花生容易被人忽視的特點,而這容易被人忽視的恰恰是花生最可貴的好處。3默讀父親的話。(出示演示文稿父親的一段話:花生的好處很多,)要求:讀這段話,你能讀懂什么?還有沒有不懂的?五、總結全文,深化主題朗讀最后一段,找一找從哪個詞可以看出父親的話給“我”很深印象。體會“印”字用得準確,體會父親的話對“我”一生的影響。“我們談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親的話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許地山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長大后他埋頭苦干,默默奉獻,成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個筆名叫落花生。在抗日戰爭中,他為抗日奔波,后因勞累過度而去世,他的確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讓我們一起讀一讀他說過的這句話:(出示演示文稿:我要像花生一樣,踏踏實實地做一個淳樸的人,有用的人,我要為中華而生,為中華而貢獻。)2.落花生頑強的生命力借物有用喻人默默地奉獻做一個對別人有用的人第2課時教學步驟教學內容一、復習檢查,引入新課指名三名學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讀課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許多話題,使我們對花生也生出了幾分敬佩之心,帶著這份敬佩之情,我們來學習課文。二、學習課文第一段,理解內容1.各自輕聲讀第一段,思考:這一段先寫了什么?再寫什么?(板書:種花生、收花生。)2課文中哪些詞語寫種花生的經過?這些詞語能顛倒嗎?為什么?(買種、翻地、播種、澆水;這些詞語是按種花生的順序排列的,不能顛倒位置。)3“居然”寫出了什么?在這里起什么作用?(“居然”寫出了種花生的結果,也寫出了獲得收獲時大家出乎意料地高興的心情。因為大家沒有種花生的經驗,又是在荒地上種的,對能否收獲沒有把握。沒過幾個月收獲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詞強調了大家那種驚喜的心情。)4練習用“居然”造句。三、學習課文第二段,理解內容這一部分寫得很簡略,也容易理解,教師可用簡練的語言一帶而過。花生居然收獲了,一家人準備過一個收獲節。(板書:母親的建議。)四、學習課文第三段,理解內容,懂得道理1.默讀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樣議論花生的好處的?(板書:嘗花生、議花生。)2分角色朗讀課文,討論回答思考題。3兄妹們所說的花生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父親指出的卻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視的一個特點。父親對花生作了幾次議論?幾次議論有什么不同?(兩次。第一次把花生與桃子、石榴、蘋果作比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點進而說明做人的道理。)(1)思考:花生的果實長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蘋果將果實掛在枝頭,是不是花生故意鉆進土里不讓人知道,桃子、石榴、蘋果刻意炫耀自己?為什么?(這是它們各自的生長特點決定的。)(2)桃子、石榴、蘋果鮮紅嫩綠,惹人喜愛,而花生卻將成熟的果實理進泥土,等待人們來挖掘,來利用。由此,你體會到花生可貴的品質是什么?(不求虛名,默默奉獻,樸實無華。)(3)齊讀父親的第二次議論,思考:父親借花生來教育孩子們做什么樣的人?(謙虛樸實,不計名利,不會炫耀自己,對別人有用的人。)(4)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導學生背誦。(板書: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4作者對父親的話理解了嗎?你從哪里看出的?讀出有關的句子。(1)你對作者的話理解了嗎?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結合實際,舉例說明。(2)小結:作者受父親的啟發,所說的這段話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做人的道理,贊揚了腳踏實地、埋頭苦干、謙遜樸實、不計名利、有真才實學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贊揚了一切默默無聞,為人民多做好事,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貪圖虛名,不學無術,對社會沒有用的人。父親的教導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貫徹在他一生的做人、寫作和教學之中。四、學習課文第三段,理解內容,懂得道理(續)(3)齊讀全文最后一節。思考:這一節對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第一句講過收獲節的談話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時間,把事情敘述完整。第二句說明了父親的話給“我”的印象之深,說明了作者在收獲節上的收獲之大,也可見母親安排這一活動的用意和父親參加這一活動的目的。這樣的結尾深化了主題。)5背誦課文最后四個自然段。五、練習根據課文的中心,分清主次1.結合“我”的一段話,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課文通過收獲節上一家人對花生好處的議論,說明要做對別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2從種花生到收花生經歷了多少時間,在課文中占了多少篇幅?從吃花生到談花生、從談花生到論人生經歷了多少時間,在課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可以使學生對文章的主次有具體的感受,對文章主次與中心思想的關系有比較具體的體會。(板書:略寫詳寫。)3這篇課文的重點是過收獲節,議花生是主要的,父親的議論是著重寫的,這樣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內容略寫,但它為文章的主要內容起說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寫。我們在寫作時也要確定重點,做到重點突出,主次分明。4師總結:這篇課文借寫花生,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在我們的周圍也有許多事物能給我們以啟迪,讓我們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筆這個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東西,為了讓同學們獲得知識,不惜犧牲自己;蠟燭,照亮了別人而燃燒了自己我們在寫作時可以學習本課“借物喻理”的寫法。3桂花雨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的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理解課文內容,能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母親說的“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所表達的感情。3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教學重難點抓住課文中的主要內容和重點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開教學:自讀自悟;細讀悟情;品讀體會。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步驟教學內容一、創設情景,走近文本播放桂花的畫面,舒緩的音樂,教室內有緩緩流淌的桂花的香味。1(帶來桂花)同學們,聽著這輕柔的音樂,聞著沁人心脾的桂花香,你想起了什么?2作者琦君小時候最喜歡桂花了。(出示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了。)她身在異鄉,常常想起家鄉的桂花。讓我們一起走進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賞美麗的桂花雨。板書課題桂花雨生齊讀。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一邊讀一邊想上面提出的問題。交流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預設:我小時候喜歡桂花的什么呢?喜歡桂花的香氣;喜歡搖桂花的樂;喜歡)三、精讀課文,感悟文本1.感受桂花之“香”。A“可是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實物呈現,感受香氣。指名朗讀,感悟香韻。B“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學生反復朗讀,感受花香,交流從句中的哪些詞感受到桂花的香?(“桂花盛開的時候沒有不”和“桂花盛開的時候都”的句子對比朗讀,感受桂花香氣覆蓋廣泛。抓住“浸”字,感悟香氣之濃郁。)C“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學生朗讀。設疑:為什么“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呢?(預估學生認識不到位,理解此話有難度,暫時擱下。)我們呆會再來解決。過渡:這是農家小院、偏僻小村莊獨特的美。我們也有我們的樂事。2感受生活之“樂”。生讀文,并在課文中畫出描寫“搖花樂”的語句并交流討論,在朗讀中感受生活之樂。教師視學生交流情況相繼點擊課件出示相關句子。“我”的樂。“搖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所以,我總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呢?”為什么說搖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引導學生抓住“老是”“纏”,通過師生演一演、讀一讀等形式,加深體會“我”的迫切。)“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搖哇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家人之樂。挑去曬上收在加在做(學生敘說桂花收獲之樂。)全村人之樂。“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母親送桂花給全村人的慷慨之樂,全村人的受惠之樂。這就是競收桂子慶豐年的歡樂。(理解“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香氣里”該是怎樣的情形?)桂花只在金秋開放,怎么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呢?指導生有感情地朗讀,品讀“浸”字,感受桂花之香。“浸”字形象地寫出了桂花的香氣,桂花不僅花開時香,晾干了泡茶、做餅也同樣香氣彌漫。桂花,永遠香在人們的心里。3感悟故鄉“情”濃。(1)作者長大后遠走他鄉,每次從外地回家時,總要(生接)我為什么這樣做?(2)可是母親常常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嗎?那么為什么就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呢?(因為母親愛家鄉的桂花。月是故鄉明,花猶故里鄉。故鄉的一草一木都會勾起人們對往事的回憶,對親人的思念。愛家鄉的桂花,其實就是愛故鄉。三、精讀課文,感悟文本(續)(3)所以作者說“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這句話中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又”字說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淡淡的一句話,卻傳遞出了作者對故鄉桂花深深的懷念。家鄉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樂連在一起的,那種“搖花樂”和桂花雨已植進了作者的生命,成為作者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記憶。)四、拓展閱讀,總結升華1.作者琦君浙江永嘉人,畢業于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1949年赴臺灣,曾任臺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國。出版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余種。在她的許多作品中記敘了童年故鄉的人和事。在煙愁里有這樣一段后記,多媒體出示并配樂朗誦:每回我寫到我的父母、家人與師友,我都禁不住熱淚盈眶,我忘不了他們對我的關愛,我也珍惜自己對他們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樹似的,誰能沒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忘掉故鄉,我若能不再哭,我寧愿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然而,這怎么可能呢?2讀了這段話,你想說什么呢?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沒有不能忘懷的人和事?如果有,說給大家聽聽。3推薦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魯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舊事。3.桂花雨桂花飄香十里搖花真像下雨愛花賞花拾花仿佛回到故里4珍珠鳥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練習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教學重難點1.了解珍珠鳥在“我”的照料和呵護下發生變化的過程。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步驟教學內容一、導入新課1.哪些小朋友家里養了小動物?誰來說說你和家中的小動物是怎樣相處的?2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只珍珠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課文珍珠鳥,你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誰嗎?(板書:馮驥才。)一、導入新課(續)馮驥才既是作家,又是一個畫家。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好像是一幅美麗的畫。馮驥才也曾經養過鳥,他和鳥之間是怎樣的關系呢?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1.朗讀課文。(表揚采用默讀方式的學生)2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一)質疑在初讀課文的過程中,你覺得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可以提出來。(為什么這只怕人的鳥能和作者相處得那么好?文章最后一句話是什么意思?)(二)根據導讀交流討論,理解課文內容1出示導讀要求。認真讀讀課文,想一想,珍珠鳥在“我”的照料和呵護下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從哪里體現了“我”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2以小組學習的形式討論研究。3交流討論。(1)珍珠鳥在“我”的照料呵護下發生了哪些變化?找出相關語句,仔細體會交流,指導朗讀。(2)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3)文中哪里體現了“我”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指導朗讀。當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時,作者是怎樣照料它們的?三個月后,這一對珍珠鳥有了雛兒,作者對這個雛兒更是疼愛有加,把它當作一個活潑調皮的小孩,稱它為“小家伙”。快速默讀課文,找找看,課文幾次出現了“小家伙”,哪些字詞體現了作者對這個“小家伙”的喜愛之情。第一次:作者對它觀察仔細,“好肥”。第二次:小鳥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大,膽子越來越大,而“我”不管它,不傷害它。第三次:重點體會“摸”、“啄”。第四次:小鳥對作者非常信賴,把他的肩頭當成最安全的地方。4課文讀到此時,看了這張人鳥相依圖,你有什么想法呢?是啊,作者此時的內心感受和我們是一樣的;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5你能舉出生活中體現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例子來嗎?(三)布置作業1從以下題目中選擇一個寫一段話。(1)溫暖舒適的巢。(2)可愛的小紅嘴。(3)淘氣的小家伙。(4)人鳥相依圖。2這篇文章第一個自然段就是一幅畫,喜歡畫畫的同學可以挑一個喜歡的自然段把它畫出來。三、質疑在初讀課文的過程中你覺得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可以提出來。(為什么這只怕人的鳥能和作者相處得那么好?文章最后一句話是什么意思?)四、根據導讀交流討論,理解課文內容1.出示導讀要求。認真讀讀課文,想一想,珍珠鳥在“我”的照料和呵護下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從哪里體現了“我”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2以學習小組的形式討論研究。3交流討論。(1)珍珠鳥在“我”的照料呵護下發生了哪些變化?找出有關語句,仔細體會交流,指導朗讀。(2)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3)從哪里體現了“我”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指導朗讀。a當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時,作者是怎樣照料它們的?b三個月后這一對珍珠鳥有了雛兒,作者對它更是疼愛有加,把它當作了一個活潑調皮的小孩,稱它“小家伙”。快速默讀課文,找找看,課文幾次出現了“小家伙”,哪些字詞體現了作者對這個小家伙的喜愛之情?(第一次:作者對它觀察仔細,“好肥”。第二次:小鳥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大,膽子越來越大,而“我”不管它,不傷害它,微微一笑。第三次:重點體會“撫、啄”。第四次:小鳥對作者非常信賴,把他的肩頭當成最安全的地方。)4課文讀到此時,看了這張人鳥相依圖,你有什么想法呢?是啊,作者此時的內心感受和我們是一樣的: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5你能舉出生活中“信賴創造美好的境界”這樣的例子來嗎?4.珍珠鳥怕人親近人信賴人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5搭石教學目標1.認識生字新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發現美、欣賞美,感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純樸的民風,體會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作者難忘的鄉情。3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教學重難點品讀語言,感悟優美語句中包蘊的美好心靈,美麗畫面。學習作者生動描寫的方法。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第1課時教學步驟教學內容課時目標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2掃清生字障礙,正確認讀生字,識記“暴、惰、衡”字形。3學習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體會搭石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劉章是當代詩人,出生在河北的一個山村,對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三十年前,劉章來到大城市工作,當他看到人們搶著擠公共汽車的時候,看到人們無序地忽然橫穿馬路的時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鄉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覺得搭石上有情,有愛,有美,于是1980年,他寫出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長留的那份景、那份情傳達給我們。今天,老師帶大家一起去劉章的家鄉,去看看給作家劉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板書課題,齊讀課題。)二、初讀課文,疏通生字障礙1.生自由練習讀文,讀準生字詞。2生詞學生認讀。指導暴、惰、衡的寫法。3指名輪讀課文,師隨時正音。三、學習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孩子們,如果你是劉章的鄉親,你能不能用書中的話語告訴大家什么是搭石?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這就是搭石。抓住“方正、二尺左右”體會人們精心選擇搭石,細心擺放搭石。2如果沒有搭石,人們日常生活會怎樣?扣住“脫鞋挽褲”反復朗讀去感受。四、再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1.默讀課文,簡要地說一說每一自然段講的是什么內容?(“擺放”搭石的畫面、“調整”搭石的畫面、一行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2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讀給老師同學聽。五、作業設計練習有感情地讀文。抄寫生詞3遍。第2課時教學步驟教學內容課時目標1.抓住關鍵句,想象畫面,感知課文,尋找由搭石構筑的風景,讓學生從鄉親們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發現美,感受美。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3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一、回顧舊知,說搭石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隨作家劉章一起認識了搭石。誰來為大家讀一讀什么是搭石。二、細讀文本,品搭石(一)品讀: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1這篇課文的題目是搭石,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話寫出了搭石很美,誰能找出來?(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細讀課文,邊讀邊想,搭石構成了怎樣的風景呢?你看到了怎樣的風景?邊想邊畫出相應的句子,如果有感受及時寫出來。2學生讀出做標記的句子。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嗒嗒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1)在你們的理解中,“協調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樣的動作才是協調有序?(2)文中的“協調有序”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我們自由地再讀一讀這兩句話。3你還可以從什么詞中感受到走搭石的美?(“清波漾漾,人影綽綽”)(1)綽字在字典中有這樣幾種解釋:A寬裕B(體態)柔美C外號在“人影綽綽”中,“綽”是什么意思呢?還有一個詞語叫“綽綽有余”,“綽”又是什么意思?(2)讀一讀這兩個詞,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溪水,溪水中怎樣的人影?(水清得可以看見水底的石頭,一陣風吹來,水面漾起了波紋,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麗極了。)我們可以由詞聯想到畫面,同樣可以由畫面聯想到詞:出示畫面:楊柳()白雪()明月()4閉上眼睛聽老師讀,同時想象:你還看到什么?還聽到了什么?(學生說說自己腦海中出現的畫面。藍天、白云、晚霞、綠樹、青草、紅葉、夕陽人們的歡笑的聲音,談話的聲音,孩子歌唱的聲音)(二)品讀: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1統觀全文,文中還怎樣評價了搭石?學生讀出這樣的句子。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2“搭石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你從文章的語句中體會到了這樣的情感嗎?你從哪兒體會到的呢?畫一畫句子,想一想感受以備交流。(1)上了點兒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老人踏上了不穩的搭石,心里會怎樣想?表情動作會是怎樣的呢?你此刻感受到了怎樣的情感?(學生發揮想象自由表達;老人一心為他人著想。)二、細讀文本,品搭石(續)(2)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讓對方先走;等對方過了河,兩人再說上幾句家常話,才相背而行。從“總會”這個詞,你體會到了什么?(招手示意、說家常話是一種習慣;鄉親們謙讓的品格、和睦的情感。)(3)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A這里描寫年輕人動作的詞“伏”。這個字的意思是:趴,臉向下,體前屈。學生站起身做一下這個動作,師:你伏下身子準備做什么?你伏下身子時是什么心情?(尊敬老人)你為什么要背老人過搭石?你期待老人感激你嗎?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B假如你是一位身強體壯的年輕人,你還愿意幫助誰,并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在這里你又感受到了怎樣的情感?(尊老愛幼)引讀:經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見過這樣的情景:如果假如三、關注寫法,總結拓展本文的作者劉章,出生在河北的一個山村,他覺得搭石上有情,有愛,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寫出了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你能說說作者是如何把搭石的美呈現出來的嗎?(作者寫出了看得見的美:一道風景;看不見的美:美好的情感。)鄉親們美好的情感在搭石上傳遞。雕塑大師羅丹說過:“這個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許多多像搭石上發生的那樣平平常常的小事。它們雖小,卻時時溫暖著我們。今天,老師走進我們四年級學生中間,看到同學們一張張笑臉,你們非常熱情地歡迎我這個陌生的老師,讓老師的心情放松了許多。這是一種美。有一天下課時,老師又看到兩個女同學彎著腰睜大眼睛,仔細認真地幫一位小妹妹找她丟失的一個發卡,就像是在干一件什么大事。這也是一種美這樣的美還有很多很多,請同學們也睜大發現的眼睛,找找身邊的美吧!四、作業設計1.摘抄文中你喜歡的句子。2寫一寫你發現的生活中的美。5.搭石一道風景: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美好的情感:為他人著想謙讓和睦尊老愛幼6將相和教學目標1.掌握生字詞。2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3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教學重難點準確概括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3課時第1課時教學步驟教學內容一、啟發談話1.題解。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3提示學習課文的要求。(學習方法)(1)寫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點。(2)課文是由三個獨立完整的故事結構而成,寫的是兩個人物間發生的事,學習時還應抓線索以理解三個故事是怎么聯系在一起的。二、指導分段1.通讀全文,考慮分段要求。2討論分段。重點研究二、三兩段間過渡段的歸屬,要從內容和邏輯關系上理解。三、講讀第一大段1.輕聲朗讀,讀后說出小標題,寫誰。2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3討論:從三層內容的敘述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4小結。(1)這個故事為什么叫“完璧歸趙”?藺相如為什么能完璧歸趙?(2)挖掘藺相如的思想品質。(3)設疑。這個故事與下文有什么聯系,與全文有什么關系。(圍繞線索考慮)(4)歸納學法(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抓人物特點)。四、作業設計繼續閱讀二、三兩段,并思考學習第一大段結束時的設疑問題。第2課時教學步驟教學內容一、復習檢查1.學習本文的要求(學習方法)。2第一大段的主要內容及藺相如的特點。二、講讀第二大段1.說出本段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是寫誰的。2默讀,并理清故事情節,抓住人物特點。3討論:澠池會上發生了什么事,藺相如是如何斗爭的?表現了藺相如什么品質?趙國勝利的原因是什么?4思考,暫不作答。這個故事還是寫藺相如,與其他故事有什么聯系,與“將相和”有什么關系。三、講讀第三大段,先小聲朗讀后討論1.這是一個什么故事。主要寫誰,故事的情節是怎樣的?2從藺相如對廉頗的步步退讓中,進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點,他為什么能這樣做。3廉頗為什么能負荊請罪,廉頗這個人有什么特點?4故事的結果怎樣。四、討論(搞清聯系)1.課文的結構特點,是由三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組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是怎樣的,它們與全文的關系又是怎樣的。2總結本課學習方法。3練習歸納中心思想。五、作業設計1.熟讀全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人物特點。2復習生字,練習要求聽寫的詞語。第3課時教學步驟教學內容一、回顧復習復習各部分內容及小標題,進一步明確各部分間,各部分與整篇的關系。二、通讀全文,準確歸納中心思想及人物特點1.中心思想:課文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品質,以及他們從國家利益出發,加強團結的精神。2人物特點:廉頗知錯就改,能征善戰;藺相如顧大局,識大體,以國家利益為重。三、字詞練習1.講講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兩個成語的理解,練習造句。2聽寫詞語。四、作業設計1
- 關 鍵 詞:
- 部編版五 年級 上冊 語文教案 全冊共 70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