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級下冊科學5 昆蟲 教學設計.docx
5.昆蟲課時:1課時課型:新授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能說出3-5種當地常見的昆蟲名稱。2.能說出昆蟲的共同特征。科學探究:1.能根據常見的昆蟲提出可探究的問題。2.能制訂觀察、調查昆蟲的劃。3.能通過觀察和調查的方式搜集有關昆蟲的科學事實。4.能用資料卡的形式呈現調查的結果。5.能用分析、比較、歸的方法得出民共同特征的結論。科學態度:樂意與同學合作完成對多種昆蟲的觀察。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引導:我們身邊的昆蟲是非常多的,它們形態各異,但彼此又有很多共同之處。看,這些昆蟲你都認識嗎?(出示蟋蟀、蝗蟲、蜻蜓、青刺峨等圖)2.提問:你認識哪些昆蟲?它們有哪些共同特征?(二)探究發現,形成新知1.觀察昆蟲的形態。(1)提出同題:蝗蟲、金龜子、蜻蜓和黃峰的外部形態和結構有什么特征呢?(2)掌握方法:教師講解觀察的方法。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進行觀察。先觀察它們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再分別觀察毎個部分有哪些特征最后根據資料了解昆蟲吃什么食物等其他特點。學生觀察昆蟲標本時,可以使用放大鏡觀察;另外不要直接觸碰到昆蟲標本,因為有些昆蟲自身有刺或者有毒。(3)觀察記錄:學生觀察,并將觀察到的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6頁中。教師巡回指導,適當給予幫助。(4)分析比較: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比較蝗蟲、金龜子、蜻蜓、黃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5)歸納總結:昆蟲的共同特征是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具有3對足,2對翅,1對觸角。2.調查當地常見的昆蟲。(1)提出問題:同學們,我們當地有哪些昆蟲呢?這些昆蟲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是怎樣的呢?(2)整理資料:學生在小組內把搜集到的資料制作成資料卡。(3)匯報交流:組織學生進行匯報,統計當地常見的昆蟲約有多少種并分析對人類有益的昆蟲有哪些,有害的昆蟲有哪些。(4)歸納結論:昆蟲的種類很多,有些能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益處,如蜜蜂、蠶、七星瓢蟲等;有些會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害處,如青刺蛾、蝗蟲、蚊子等。(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1.明確任務。引導:同學們,你們見過這和蟲子嗎?(出示面包蟲圖片)它叫面包蟲,它也是一種昆蟲。有的同學會產生疑問,它怎么沒有昆蟲的特征呢?讓我們通過飼養來觀察它們的變化吧!掌握方法:講解:每組準備一只廣口瓶,向其中加入麥麩,然后往瓶中放入5只面包蟲。瓶中麥麩基本吃完時,要篩除蟲糞(可用細紗當篩子);以后每3-5大篩除次蟲糞,同時投喂1次麥味,投入量以3-5天能被食盡為準。提示:不要傷害面包蟲。3.飼養觀察。飼養而包蟲,并觀察它的生長變化.將觀察到的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6頁中。4.匯報交流。等待面包蟲成蟲之后,集體交流觀察的結果。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