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版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全冊共44頁).docx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第一單元 植物的身體第一課 植物的根教學目標1.了解植物“身體”的構成部分。2.在教師的引導下能正確講述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過程。3.能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種方法自行設計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活動,體會創新的樂趣。4.樹立保護植物的意識。教學過程一、導人新課師我們的周圍生長著許多植物,你們能說出幾種植物的名字嗎?師: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植物的根。(板書課題:植物的根)師:你們見過哪些植物的根?它們是什么樣子的?學生交流。二、探究活動活動一:觀察鳳仙花的“身體由幾部分構成。1.教師提出問題.你們知道人的身體由哪兒部分構成碼?植物和人體樣都是有生命的,植物的“身體”由哪兒部分構成呢?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交流。2.教師出示帶有花和果實的風仙花盆栽或風仙花圖片,引導學生進行觀察。3.學生先自行觀察再在小組內展開討論。4.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觀察結果可以用畫圖的方式進行介紹。5.教師總結:風仙花的“身體”是由根、基葉、花果實和種子6部分構成的。教師板書:根、莖、葉、花果實種子。6.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活動手冊中“連連鳳仙花” 身體各部分的名稱的活動。活動二:探究其他植物的“身體”由幾部分構成。1.教師出示幾種具有代表性的種子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圖片,引導學生根據其外部特征進行分類。2.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多種類別的植物,說出其“身體”的構成部分。學生以小組的為單位進行觀察和討論。3.學生匯報觀察結果,允許其他學生進行補充。4.教師總結:有的植物“身體”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構成;有的植物則只具備其干的幾部分。5.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說- 說熟悉的植物的“身體”由幾部分構成。6.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活動手冊中“寫出蘋果樹身體各部分名稱”的活動。活動三:比較菠菜的根和大蔥的根有什么不同。1.師:同學們帶來了許多不同的植物,它們的根各不相同。老師看到每個小組里都有萊和大蔥。現在,請你們仔細觀察這兩種植物的根有什么不同。教師提示:可以對根的形狀長短粗細及小根的數量等方面進行觀察。2.學生觀察,在小組內交流。3.學生代表發言,匯報觀察的結果。4.教師小結:像菠菜這樣,有粗壯的主根和許多側根的根系,屬于直根系。像大蔥這樣,沒有明顯的主根,只有很多像胡須一樣細長根的根系,屬于須根系。5.你們見過哪些直根系、須根系的植物?學生交流見過的屬于直根系或須根系的植物.師生共同糾正分類時出現的錯誤。活動四:以小組為單位,將帶來的帶根植物分類。1.學生給小組中的帶根植物分類。2.學生共同交流有爭議的植物。生:胡蘿卜長得粗粗的,屬于肉質直根系,我們給它取名貯藏根。3.教師補充:有一 些像胡蘿卜這樣比較特殊的根如氣生根、寄生根等。有生命教師出示課件,簡單介紹變態根。活動五:認識根的作用。1.師:我們認識了這么多植物的根,大家猜測:植物的根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學生猜測,以小組交流,派代表發言2.師:平時在田野里拔草的時候,你們有什么感受?學生說說自己拔草的體會。3.師:這是去年夏天老師拍的一張照片狂風過后, 樹枝被副斷,但樹干還牢牢地“站”在地上。這是怎么回事?教師出示課件,學生猜測。教師小結:這是因為植物的根在牢牢地“抓”著泥土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4.師:我們在養花的時候需要細心呵護,定時給花澆水、松土等。老師有一個問題想問同學們,給花澆的水到哪里去了?學生猜測,交流。師:對科學的探究不能只憑猜測,更重要的是要進行實踐。下面,我們就來探究植物的根是否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課前,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套實驗材料帶 根的莞婆、量簡、蓋子植物油。你們能不能用這些材料設計一個實驗探究根是否有吸收水分的作用。5.教師引導學生制訂實驗方案,研究根的作用。小組討論、制訂實驗方案,教師巡視引導,小組代表匯報本組設計的方案。教師引導:在量筒里倒上一些水,慢慢放入一株帶根的芫荽.滴人幾滴植物油(目的是為了密封水面防止水分蒸發)。在此時水位的刻度處做記號.然后觀察。注意:只把植物的根部浸人水中,否則會影響實驗的準確性。教師分發實驗記錄單。6.學生分組做實驗把裝置放在向陽處,過段時間觀察結果 ,填寫實驗記錄單。7.學生匯報實驗結果。8.教師小結:這個實驗短時間內現象不是很明顯.所以老師提前做好了實驗裝置。早上6點,最簡內的水面在86ml的位置現在水位降低到了78ml的位置。酒過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時也會吸收溶解在水里的養分。每組的實驗裝置繼續放在向陽的窗臺上課下繼續觀察、探究,相信會有更多的發現。三、拓展活動1. 師:通過探究,我們發現了植物根的很多奧秘。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根系發達了,地上部分才能生長旺盛,根深葉茂就是這個道理。師:你們見過園林工人移栽植物嗎?為了讓這些移栽的樹苗更容易存活,他們在移栽時是怎樣保護植物的根部的?說出自己的理由。2.學生交流。3.教師補充。4.教師小結:移栽植物時,對根部會有一 定的破壞,吸水能力會降低。因此,在移栽植物時需要帶大的土坨。其目的是為了減少幼根與根毛的損傷,提高根的吸水能力,有利于移莉植物的成活。四、談收獲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知道了什么?你們還想繼續研究根的什么?五、布置作業師:課下選擇兩株大小不同的植物,繼續做根的吸水實驗,比較有什么不同。第二課 植物的莖教學目標1.知道莖的特點和運輸水分的作用。2.在教師引導下.能做莖的運輸水分實驗,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3.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莖的作用表現出濃厚的探究興趣。4.能樹立保護植物的意識。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師:老師昨天做了一個實驗:把這盆花澆足了水,用一個干燥的塑料袋把花的莖部和以上的部分緊緊包扎起來。今天早上,老師發現了一個現象。請同學們看!你們能觀察到什么?你們能根據前面學到的知識說說這是為什么嗎?學生回答。師:植物是用什么“喝水的呢?生:植物是用根“喝水”的。生:植物是用根毛吸取地下的水分的。師小結:看來,前面的知識同學們學得不錯啊!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樣輸送到植物的葉和花的呢?二.探究新知1.猜想與假設生:植物莖內有“管子”生:根吸收的水分是常莖內的導管輸送到植物全身的。師:莖在根和葉之間像一座橋梁把根吸收的水分傳遞到綠葉 ,莖中是否像大家猜測的那樣確實有根“管子” 在輸送水分呢? 我們用什么方法來證實一下呢?生:用實驗驗證。2.設計實驗。師: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些實驗器材,你們能不能設計一個實驗方案驗證你們的猜師:實踐出真知。師:下面,就把你們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方案。比一比,哪個小組想出的辦法好、新穎。學生小組合作 、交流,設計實驗方案。師:現在請各組匯報一-下你們的實驗方案。一個小組匯報時,其他小組注意傾聽,有意見或有補充的可以及時地提出來。生:將帶葉植物的莖插在紅墨水里,過一段時間觀察現象。 為了進一步證實我們的集測,可以把莖切開用放大鏡觀察,看看里面是不是有運輸水分的“管子”師:為什么要把枝條放人紅墨水中呢?你估計這根枝條在紅墨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后會產生什么現象呢?生:如果莖里真的有“管子”,可以把水分傳到葉子里去,紅墨水也能被傳上去,莖里面可能就變成紅色了。3.實驗驗證。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想出了驗證猜想的辦法。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老師課前用同樣的方法浸泡了一些植物的莖,你們想不想看它們發生的現象?先按照方案把自己小組的莖泡好再到老師這里領一根,拿來解剖。師:莖的解剖有兩種方法:一 種是橫切,一 種是縱切。 請同學們先橫著切開看一看,再豎著切開看一看。切開以后,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實驗前請注意聽清老師的要求:(I)植物從水中取出后,先在清水中清洗,再在紙上進行解剖,及時做好觀察記錄。(2)使用刀子時注意安全。(3)小組同學要分工合作。師:請同學們開始實驗。學生做實驗,教師巡視引導。生:我們看到在莖的橫切面上有圈小紅點,在客的縱切面上有兩條紅線。這說明我們的推測是正確的:莖確實有運輸水分的作用,在莖的內部確實有運輸水分的“管子”師:通過實驗 .我們證實了在植物的莖內確實有“管子”可以把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傳輸到葉子里去,當然也可以傳送到花果實等部分。這些“管子”的科學名稱是“導管”.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們杯中植物的莖,看水分在導管中的運行方向是怎樣的?誰能在黑板上畫4.繪制示意圖。教師巡視引導學生繪制示意圖。學生展示繪制的示意圖,并描述水分運輸的過程。師:根吸收來的水分通過莖內的導管輸送到植物全身各處。正如這位同學畫的,水分在導管中的運行方向是自下而上的。三、拓展延伸師:在植物的根、莖葉中還有一種管 子叫篩管.它們是自上而下運輸綠葉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養料的。如果對樹皮進行環割,葉制造的養料通不過去了,會積存在切口的上部,這個地方便會膨大起來。師:有人在兩顆小樹之間拴鐵絲晾衣服。日子久了,為什么會在鐵絲的上方形成瘤狀物?學生討論、發言,教師進行保護樹木的教育。師:同學們,學完這節課你們有哪些收獲?學生談收獲。師:如果你們還想知道關于莖的更多的知識,課下查找資料,相信你們會有更多的收獲。第三課 葉的蒸騰作用教學目標1.知道植物葉的蒸騰作用以及蒸騰作用的意義。2.在教師引導下能做葉的蒸騰作用的實驗,并能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3.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葉的蒸騰作用表現出探究興趣。4.能樹立保護植物的意識。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1.師:炎熱的夏天,跑完步之后,你們有什么感覺?2.師:一株玉米從幼苗到結果,一生中需要吸收約200千克水,保留在植株體內以及生理過程中用水量約2千克。多余的水去哪里了?二.學習新課(一)引導學生認識葉的蒸騰作用。1.推想植物有散發水分的作用。2.引導學生觀察“植物能蒸騰水分”的實驗出示課前準備好的實驗裝置:用塑料袋罩住枝葉并將袋口用繩捆住的盆栽植物。師:你們看,罩在枝條上的塑料袋內壁上有什么?學生觀察后回答塑料袋內壁出現了許多小水珠。3.啟發學生思考:這些小水珠是從哪里來的?植物體內可能有什么樣的構造?學生討論后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據人從汗孔排出水分雅想植物表面可能有俊的開孔那樣的小孔。4.指導學生觀察植物葉片上的氣孔的形態。通過讓學生摸看、撕的活動,尋找葉片上的小孔。學生觀察后回答:找不到。出示顯微鏡下葉上氣孔的圖片。教師講述:在葉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兩邊是兩個半月形的結構。這些小孔明作5.設計實驗證明:葉子的表面有氣孔。6.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師:把葉子放在熱水中,觀察葉子的表面有什么現象發生。師:把菠菜放在水中,對著菠菜的葉柄吹氣,觀察現象。7.指導學生認識葉的蒸騰作用的含義。教師講解:通過推 想,我們認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體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過實際觀察,我們在葉的表面確實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運到植物體內,有的被植物體自己用了,有的變成水蒸氣飛散到體外去了。這些水蒸氣正是從葉表面的氣孔跑出去的。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氣孔散失到空氣中,葉的這種作用叫作蒸騰作用。8.把葉的蒸騰作用的過程西下來。(二)葉的蒸騰作用的意義及作用。1.教師講解:葉蒸騰水分具有以下作用:(1)可以使空氣濕潤。(2)由于蒸騰了水分植物體內水分減少,可以促進根不斷地吸收水分養分。師:為什么在炎炎夏日植物不會被曬死?(3)由于蒸發要吸熱,就像人出汗可以調節體溫一樣,植物的蒸勇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熱的夏季“涼快”一些。2.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關心、愛護樹木)3.討論:用學到的葉的蒸騰作用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1)春季造林為什么要在樹苗發芽前進行?(2)為什么園林工人移極植物時,要去掉一部分枝葉,而且最好在陰天波傍曉移載(3)南北方樹葉有什么區別?為什么?(4)為什么大樹底下好乘涼?(5)為什么很多植物會在深秋落葉?三、拓展研究師:選擇下面問題中的一個,通過實驗進行研究。1.葉的蒸騰作用與光照時間長知是否有關系?有什么關系?2.葉的蒸騰作用與葉的數量多少是否有關系?有什么關系?3. 根吸收水的速度葉的蒸騰作用快慢是否有關系?有什么關系?第4課 植物的花教學目標:1.知道植物的花分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花的各部分作用不一 樣。2.在教師指導下,能按照由外到內的順序解剖桃花,認識各部分的名稱及特點。3.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不同植物的花表現出探究興趣。4.能樹立保護植物的意識,感受大自然的絢麗多彩,不亂采摘植物的花朵。教學過程:一導人新課教師利用課件展示展示花的圖片,學生邊觀察圖片中的花,邊說出它們的名字,學生說不出名字的,教師可進行補充。(學生交流。)教師總結并板書:植物的花。二探究話動(一)觀察桃花,認識花的構造1.觀察花的整體構造。(1)學生每小組分一朵桃花。觀察討論桃花由哪幾都分組成,教師巡視指導。(2)小組展示匯報交流結果,教師評價。桃花是由花萼花冠雄蕊和雕蕊組成的.師生總結:民2.解剖桃花,進步認識花的構造。(1)教師課件展示,指導學生解剖桃花時的注意事項,鑷子的使用方法及操作安全等。(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解剖桃花,做好觀察記錄,教師巡視指導。(3)學生分組展示,教師評價。(4)教師課件展示雄蕊和雌蕊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雄蕊和雌蕊的結構及特點。(5)學生展示,教師補充總結:雄蕊由花藥和花絲組成,花藥里有花粉。雌蕊由柱頭柱和子房組成。3.課件展示桃花圖片,學生總結桃花的構成。4.教師指導學生了解探究技能:觀察。師: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它是一種有目的 、有計劃比較持久的活動。人們在觀察前,要思好觀察什么,可以利用多種感官感知,也可以借助工具來測量。觀察時是按一定的順序來觀察,不僅要力爭做到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還要把觀察結果及時記錄。在觀察測量的基礎上,還要同別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像剛才我們先看桃花的萼片和花瓣,用鑷子解剖后再看桃花的雄蕊和雌蕊,這就是在進行由外到內地觀察。5.運用觀察方法,觀察其他花,認識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自己帶來的其他花,教師巡視指導。教師補充總結:根據花的構造,花可以分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在一朵花中,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齊全的花的叫作完全花,例如桃花月季花白菜花;缺少其中都分、兩部分或三部分的叫作不完全花,例如黃瓜花、百合花。(二)小組討論推測花的各部分作用。1.學生利用自己手上的花結合現察到的花的各部分的特點,交流推測各部分的作用。2.學生交流,教師巡視指導。3學生展示、教師出示花苞、蜜鋒采蜜、花的各部分特寫、剛剛發育的子房圖片等。師生總結:花的花萼和花冠在花開放前能保護花的內部結構:有的花冠有鮮艷的顏色和香甜的氣味,能吸引昆蟲傳粉:雄蕊的花藥能產生花粉粒:花絲起到支持花藥的作用:雌蕊的柱頭是接受花粉的部位:花柱是連接柱頭和子房的:子房將來能用來發有成果實。(三)問題引導,了解花的傳粉方式。1.教師展示多幅蜜蜂采蜜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花的傳粉方式。問題一:在花盛開的季節我們會發現蜜蜂在花叢忙綠著,它們在于什么呢?蜜蜂這么做對植物有什么好處呢?問題二:同學們知道還有哪些昆蟲能幫助植物傳粉?問題三:這些花有什么特點能吸引昆蟲幫助它們傳粉呢?學生討論展示,師生總結:有的花有鮮艷的顏色芳香的氣味和甜甜的花密,就能吸引蜜蝦、蝴蝶等昆蟲幫助它們傳粉,這種靠昆蟲傳粉的花叫蟲媒花2.教師展示玉米、楊、柳、小麥圖片,進步引導學生 思考花的傳粉方式。問題一:像這些沒有鮮艷的顏色、香甜的氣味和花蜜的花,靠什么來傳粉呢?問題二:為了讓風更好地幫助傳粉,這些花的雄蕊和雄蕊各部分有什么特點呢?教師展示風媒花的維蕊特寫、花藥和花粉特寫、柱頭特寫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并展師生總結:有的植物是靠風來傳粉的。它們的花花粉很多,粒小而輕.便于被風吹散:花絲和花柱都比較細長,受到風吹容易擺動:有些柱頭分支星羽毛狀,伸到花外面,有利于接受花粉;有些柱頭會分泌點液,以便粘住飛來的花粉。這種靠風來傳粉的花是風媒花。3.教師展示花傳粉的圖片,引導學生總結傳粉過程。學生交流展示,師生總結:花粉從花藥傳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叫傳粉。蟲媒花是靠昆蟲傳粉,鳳媒花是靠風傳粉。三.拓展活動教師問題引導:如果在花盛開的時節,恰逢是陰雨連綿,昆蟲無法出來活動,而南水又會打濕花粉,這時的植物會怎樣傳粉呢?請同學們課下查閱資料,了解人工授粉的相關知識。第5課 植物的果實教學目標1.知道果實由種子和果皮組成;植物果實的外部特征有利于其種子的傳播。2.在教師指導下,能細致認真地觀察果實井找到果實的共同特點。3.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不同植物的果實表現出探究興趣。4.能逐漸樹立保護植物的意識。教學過程一.導人新課師:老師給大家出示一組圖片 ,同學們仔細觀察有什么發現? (師出示櫻桃開花到結果的視頻。(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 ,并進行匯報。)師: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果實?(學生 自由回答,說出自己知道的果實。在這里學生說出的有可能不是果實,教師應時做好記錄,待學生學完果實的特點后,再返回重新判斷。)師(出示部分果實圖片):這些果實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果實,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呢?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學習植物的果實。 (板書課題。)二.探究新知(一)探究果實有什么特點?師:同學們要想研究果實有什么特點,可以利用什么方法呢?(學生自由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可以從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觀察,還可以用聞聞、嘗一嘗、摸一摸等觀察方法。)師:看、聞、嘗、聽、摸是常用的觀察物體特征的方法(出示果實圖片)。請同學們從這方面去研究并思考,這些果實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討論、匯報。)師:既然我們無法從外形上找到它們的共同點,我們還可以從哪些方面研究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最后得出:可以從內部結構上去研究。)我們如何從內部結構上去研究呢?(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切開果實去研究。)師:我們該如何切開果實呢?(教師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后討論總結出要從中間切開,這樣可以讓果實內部構完全暴露出來,并讓學生意識到可用橫切和縱切兩種切開果實的方法。)(學生分小組切開手中的果實,觀察并記錄。)(教師補充講解:我們平時所說的果皮,指的是果實最外面的一層皮,而科學概念的是指除了種子以外的部分。)師:根據剛才對果皮的認識,請同學們修改完善自己手中的觀察記錄單。(學生匯報,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果實由果皮和種子構成。)在認識桃的種子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自主判斷哪個部分桃的種子,再告訴學生桃的種子是硬核里面的仁,除了桃仁以外的部分都屬于果皮。師(出示草果和葵花子):這兩個都是果實,那它們的果皮有什么特點?(學生自由發言。)師:通過學習,我們再來判斷-下 .剛才列舉的例子究竟是不是都是果實。(二)果實的哪些特點利于種子的傳播?師:我們學習了果實的特點果實對植物有什么作用呢?(教師可引導學生說出,果實的作用是繁殖后代,利用種子繁殖后代。)師(出示蒼耳蒲公英的果實) :同學們認識這是什么嗎?它們的果實各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匯報。)師:這樣的特點對植物有什么好處呢?(學生討論、匯報。教師引導學生從植物的外部特征思考。)師: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傳播種子的方法,它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 ,那就是繁衍后代,讓自己的種族生生不息。三.課堂總結師生共同回顧本節課所寫知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四.課后拓展師:觀察是科學的學習方法,請同學們課下觀察身邊的某一植物從開 花到結果的這一過程,用圖畫或拍照的方法記錄下來。第二單元 物體的形態第 6 課 固體、液體和氣體教學目標1.知道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念,能區分周體液體和氣體:知道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沒有固定的形狀:知道液體的表面在靜止時一般會保持水平。2.在教師引導下,能從對具體現象的觀察、比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會做對比觀察實驗: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研究結果;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制作有創造性的科技作品。3.愿意合作與交流,分享他人的智慧,體驗合作的愉快;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4.初步了解所學的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教學過程一.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物品(氣球,木塊,袋裝奶等),提出問題:”你們能給這些物品分類嗎?怎么分?”教師請一位學生上臺來按自己的想法進行分類。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很可能分類時會按照固休液體,氣體的標準分類。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教師就同,”是不是只有這一種分生還可以怎樣分?”有的學生可能提出別的分法,教師應給予肯定。最后,教師要引回學習內容:“雖然分類有很多種,但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確實是因休液體和氣體。”教師總結學生的分類方法并引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1.初步感知。(1)師:請將帶來的物品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并將分類結果記錄下來。學生分小組交流分類的依據。教師用多媒體出示分類結果。教師提示:如果生活中你們見過某種物體具有多于一種形態就將它填入相應圓圈的重疊處。每小組選出自己的發言人代表本小組發表分類的結果并與其他小組交流,加深對物體3種形態的認識。(2)教師提問:在 我們的生活中,也少不了這些東西的影子。同學們想想平時還見過哪些物體是屬于這三者中的?分別屬手哪類?學生舉例說明,教師將學生的結果按照他們的歸類標注在相應的圓內。對于不正確的結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其正確歸類。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水 M、牛奶等加色不一樣。味道也不一樣,我們卻把它們歸為一類呢?教師以同樣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關于固體液體的定義。教師適時總結:像牛奶、而水等這樣可以流動的物體,我們稱之為液體:像木塊石塊、玻璃瓶等這樣不能流動的物體,我們稱之為固體:像空氣等這樣能向四面八方流動的物體,我們稱之為氣體。2對比認知。(I)對比觀察固體液體,氣體的形狀。師:雖然這些固體液體和氣體就在我們身邊,但是大家對它們了解嗎?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些物體具有哪些主要的特點,首先我們來研究一下周休。學生分小組選擇幾種固體,觀察固體的形狀,掂掂它們的重 量,感覺它們的軟硬和透明程度。師:請各小組按照實驗單的提示,合作完成對固體特點的研究。物體名稱 形狀軟硬掂 掂輕重透明程度分小組探究時,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下面的問題:所有物體分別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有什么用途?所有的周體都有周定的形狀嗎?不同的固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特點?學生進行觀賽研究的同時,要做好結果的記錄工作。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列出記錄用的格。實驗結束后,每小組派代表匯報 本小組的實驗結果同時傾聽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小組間交流。教師進行總結,得出固體的主要性質:具有一定的形狀,一定的質量,大多數是比較硬的物體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研究固體特點的方法,利用玻璃容器、氣球等工具研究液體和氣體發現液體和氣體的特點。物體名稱形狀 流動性 掂掂輕重 透明程度教師小結:氣體和液體設有定的形狀,比較柔軟,能夠流動,雖然都有一定的質量,但氣體質量較輕。(2)觀察水平面。師:老師這兒有幾幅關于水杯的圖片(教師出示平放和斜放裝有水的水杯的圖片),你能發現它們的相同和不同嗎?學生對比后發現:雖然杯子分別平放和斜放,但是杯子里的水面始終是水平的。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固體平放或斜放是否也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學生動手操作,對比液體和固體的平放與斜放情況,發現固體不會出現與液體相同現象。師生小結:液體不論怎樣放,水面都是平的,我們稱之為水平面。水的這一特點,在生生活中還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為了檢查所蓋的房屋等是否平整,人們發明了水平僅。三鞏固提升1.師:這節課我們通過實驗,了解了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性質。那么,固體液體和的性質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教師先讓學生試著回答,發現學生有存在問題的地方。小組討論:怎樣區別固體液體和氣體?2.學校新做了上塊牌扁 ,準備掛在會議室的墻上,怎樣能很方便地知道所掛的匾是否水學生思考后,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呢?學生交流后匯報。第7課 固體、液體的體積和質量教學目標1.知道固體、液體有固定的體積和確定的質量。2在探究固體液體的體積和質量過程中,樂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積極進行合作學習。3.能對液體、固定占據空間大小是否是因定的表現出探究興題。4.了解到所學的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教師出示故事(烏鴉喝水,可以讓學生講一講故事 ,適時提出問題:烏鴉為什么最后能喝到水了呢?學生思考并交流,教師導人新課。(一)液體固體占據空間。1.實驗指導。(1)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探究液體.固體是否占據空間。學生交流想法:取大一小兩個杯子,把小杯放到空水槽里。取一大滿杯水,往小杯里水滿了,繼續倒,水會流出來,說明水已占據了小杯的空間。學生交流想法:設計對比實驗,取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第一 次實驗把 滿杯水倒人另一個空杯子,空杯子正好裝滿。第二次實驗把一 滿杯水倒人空杯前,先往空杯里倒人部分水,當水滿后,繼續倒,水就會流出來。這說明液體占據了杯子的空間。學生交流想法:設計對比實驗,取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第一次實驗把一 滿杯水倒人另一 個空杯子,空杯子正好裝滿。第二次實驗往空杯里先放一個石塊,再往里面倒一 滿杯水,發現水滿后,倒水的杯子里水有剩余。這說明石塊占據了杯子的空間。(2)師 其他同學還有不同的想法嗎?請各組討論本組用什么方法來探究液體或固體是否占據空間。(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實驗方案 并準備實驗器材。教師合理調配不同小組分別做不同的實驗。2.學生做實驗。教師巡視,加強對學生操作方法的引導,提醒學生完成記錄單。 實驗記錄單實驗名稱 ()體占據空間。(選擇液體或固體)實驗器實驗步驟我的發現3.學生交流匯報,師生共同總結得出:液體固體都占據空間。4.小結評價教師對學生探究的過程進行評價,對優秀的小組進行表揚,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幫學生提升探究水平。(二)液體、固體有固定的體積.1.教師提出問題:液體、固體占據空間的大小是固定的嗎?(1)教師引導:液體、固體占據空間有大小之分科7(2)學生交流,得出:不同物體占據空間的大小不同。(3)教師講解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體積燒杯中水的數量實驗方法 實驗現象實驗結論5ooml量杯裝調水放人塊石頭流出200mL水 石頭的體積:5ooml量杯裝滿水放人一塊石頭流出 200ml水剩下 水的體積:3.師生小結:液體、固體都有固定的體積。(三)液體、固體有確定的質量。1.教師提出問題:液體、固體有確定的質量嗎?(1)師引導:怎么知道這塊石頭的質量?(2)學生交流,用天平稱一稱。(3)教師引導:一枚訂書釘有質量嗎?怎么測量?(4)學生交流(稱100枚訂書釘質量,除以100,得到I枚訂書釘的質量。)(5)師引導:橡皮泥改變形狀后,質量會變嗎?(6)學生交流實驗,得出:橡皮泥改變形狀后.質量不變。(7)教師引導:杯牛奶有質量嗎?(8)學生交流實驗2.稱一稱,算一算(以下為實驗記錄單示例):一塊石頭質量船形橡皮泥質量圓團橡皮泥質量100枚訂書釘質量1枚訂書釘質量空杯子和牛奶總質量牛奶質量3.師生小結評價,得出結論:液體固體都有確定的質量。三總結拓展1.課堂小結。教師對本節課中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小結和評價。2.課后拓展。師:請同學們課下取一塊冰, 先稱稱它的質量 ,等它融化后再稱質量比較前后質量是否有變化。第8課 氣體的體積和質量教學目標1.知道氣體有確定的質量,沒有固定的體積。2.能開展空氣占據空間、空氣有確定的質量等探究實驗。3.愿意傾聽、分享他人的信息;能按要求進行合作探究學習。4.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教學過程一教學導人師:同學們,通過的兩課的學習,我們知進了方木塊魔方和牛奶都有固定的休積和確定的質量。那氣體是不是也有固定的體積和確定的質量呢?(學生猜測。)師:同學們根據已經學習的知識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做出了自己的情測。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氣體的體積和質量。二.探究過程活動一:空氣占據空間實驗。(一)向錐形瓶內倒水實驗。師:同學們.固體液體占據空間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體積。那空氣看不見,摸不著,我們應該怎么研究呢?(學生可能想到用一個物體, 如氣球、塑料瓶等裝部分空氣的方法來進行研究。)(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研究空氣的體積,就是看空氣是否占據了一定的空間。教師出示一個帶有孔橡膠塞的錐形瓶,橡膠塞上插著漏斗。)師:同學們,請問這錐形瓶中有什么?生:空氣。師:那如果把水快速倒人漏斗中,水能不能很容易地流到錐形瓶中?(學生猜測。)教師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1橡膠塞要塞緊。2往漏斗中倒水時速度要稍快些。3.注意別灑在桌面上。(學生分組開展實驗,井匯段實鞍泉)生:把水快速側進解斗,水留存在漏斗中,很難流入錐形瓶內。水不容易流進錐形瓶中,是誰阻礙了水的流動?生:錐形瓶中的空氣。師:空氣是怎么阻礙水的流動的?生:水被漏斗的空氣阻住了。師:有沒有方法讓漏斗中的水很容易地流進瓶子里呢?(學生討論方法,分組驗證交流實驗現象。)生:把橡膠塞拔出一點,使塞子與瓶口之間留一些縫隙.漏斗里的水就很快流進瓶子中,師:把水快速倒人漏斗中,水不容易流進去,動一動橡膠塞.水就比較容易流進瓶中了這是為什么?生:快速倒水時,水堵在漏斗細口處,空氣出不去,水就不容易下來;當橡膠塞和瓶子之間有縫隙時,空氣會流出,水很容易流進瓶內。這說明空氣在瓶中占據了一定的空間。師:由此看來,空氣總是占據一定的空間。(二)不會濕的紙團。師:通過上面的實驗。我們知道了空氣總是占據一定的空間。 如果把一個紙團塞到杯子的底部,把杯子豎直倒放人水情中,使杯子全部設人水中,再豎直提起。杯子里的紙團會不會濕呢?(學生情測。)教師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1.塞人杯子底部的紙團一定塞緊 .以確保它中途不會掉落。2.杯子按入水中時要保持豎直提出水面時也要保持整直。3.杯子提出水面時,要用餐巾紙擦掉留在杯口的水。(學生進行實驗驗證,并交流實驗結果:紙團沒有濕)師:同學們能用剛才7到的知識解釋紙團為什么沒有濕碼?生:因為空氣占據了杯中空間,豎直將杯放人水中時,杯中的空氣出不來,水就進不去所以紙團設有濕。師:這個實驗充分說明了空氣是占據空間的。活動二:改變空氣體積實臉。師:空氣能占據定的空間,也就是說空氣是有體積的。 那么,空氣是不是也像固體一樣,有固定的體積呢? (學生依據生活經驗進行猜測)師:我們用注射器吸取毫升的空氣,用橡皮緊緊堵住出口教師出示實驗注意事項:1.用力向上拉動注射器活塞,觀察注射器內空氣的體積有什么變化,記錄下來。2用力向下壓注射器活塞,觀察注射器內空氣的體積有什么變化,記錄下來。(學生分組開展實驗并交流實驗現象)生我發現拉動活塞時,空氣的體職變大用力壓活塞時,空氣的休積變小,師:也就是說,空氣的體積是會變化的。這說明空氣沒有固定的體積。活動三:測量空氣質量的實驗師:空氣沒有固定的體職,那有沒有確定的質量呢?我們來一起稱稱吧!常會用到天平。(教師簡單介紹天平的各部分構造功能以及稱質量的基本步驟)教師出示材料:天平、排球球針打氣筒,提問:空氣究竟有沒有確定的質量呢?請同學們根據以上材料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案,并匯報、交流,)師:請同學們根據設計的實驗方案來進行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學生開展實驗,并匯報實驗現象。)生:充滿氣的排球比沒有氣的排球重師:鄖增加的重量是什么的重量?生:空氣的重量師:請同學們閱讀24頁的資料卡。(學生閱讀,教師繼續提向:同學們從中知道了什么?)生:伽利略的實驗說明了空氣有確定的質量。師;通過實驗和資料卡,我們可以得出:空氣有確定的質量。三.拓展活動師:這節課通過不斷地探究,我們知道了空氣有確定的質量,但沒有周定的體積,也沒有周定的形狀。那同學們能不能利用空氣的性質制作“空氣炮”或者其他空氣玩具呢?請同學們課下查閱資料,自己動手制作一下吧!第三單元 太陽與影子第9課 影子教學目標1.知道行進中的光被物體阻擋時會形成阻擋物的陰影。2在教師引導下,能酒過實驗探究影子形成的條件和使物體影子發生變化的方法。3.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影子產生的條件表現出探究興趣。4.了解到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教師板書“影子”,提問:同學們知道什么是影子嗎?先回想生活中觀察的能子,2.學生匯報。二,探究活動(一)找一找哪里有影子1.教師提出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會有影子呢?請大家先看一組圖片。2.教師出示圖片(課件出示:教科書中的圖)。教師繼續提問:請同學們看一看并想一想這樣的場景都可能涉及哪些知識原理,3.學生匯報自己的認識。4.學生接著回想生活中見到的影子,匯報自己的認識和感受。(二)畫影子。1.師生談話:同學們畫過影子嗎?有人畫過自己的影子嗎?2.學生討論,教師提示:你們打算怎樣畫自己的影子?影子可能是什么樣的?3.教師帶學生到操場上畫自己的影子,4.活動體驗完成,學生匯報,師生共同總結出教學的特點:影子與太陽分別在人(物體)的兩側:影子的底端是與人(物體)相連的:影子是灰黑色的:*.(三)物體的影子是怎樣形成的?1.制造影子。(1)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能不能時造出影子?可以用到什么物品什么方法?(2)學生討論思考如何進行實驗。(3)學生分組完成實驗:4名同學在一起做影子形成的實驗,一名學生手握手電筒操作,兩名學生在觀察,一名學生在畫圖記錄。(4)學生匯報交流觀察情況。2.探究影子形成的條件。(1)教師提出向題與要求:如果沒有橡皮,白紙上還會有影子嗎?如果沒有手電筒,白紙上還會有影子嗎?引導學生先思考,再進行實驗,做到邊觀察記錄。2)學生進行實驗觀察活動。(3)全班展示學生畫的實驗圖以及影子形成的條件記錄。(4)學生交流觀察收獲與體會。(5)師生共同小結:當橡皮擋住手電簡的光時,白紙就形成了橡皮的影子。如果沒有橡中白紙上不會出現影于:如果設有手電簡,白紙上不會出現影子。(四)玩手影游戲。1.教師導課:剛才我們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條件,為了更好地鞏固今天所學知識,我們一起來學做幾個手影吧。(1)教師進行演示,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然后做出手影的動作。(2)學生分組模仿手影操作進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