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版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地球、月球與太陽》知識點總結.docx
2021新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知識點整理第二單元 地球、月球與太陽5.地球1.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蓋天說是中國古代人的一種直觀感受;海面彎曲是古希臘人根據船只進出港時的現象作出的猜測;渾天說是張衡根據日月星辰的運動提出的一種抽象模型;而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變化提出的觀點則是一個推論。2.海邊看到帆船回港,人們總是先看見船帆,后看見船身;而船離開岸邊時,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3.歷史上第一位進行環球航行的是航海家麥哲倫。麥哲倫從西班牙出發后始終朝著一個方向西邊航行,最終又回到了起點。4.1961年,人類發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航天員從太空看到了地球一顆藍色的星球。像地球這樣,自身不發光,圍繞太陽運行,且質量足夠大的天體,被稱為行星。地球表面有液態的水,溫度適宜,是太陽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特別是有高級智慧生物的行星。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同時,自身也在自轉。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月球是地球的衛星。5.這是一幅地球的圖片,是從太空拍攝的。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什么?藍色部分可能是什么?咖啡色和綠色部分又可能是什么?請大家比較一下藍色、咖啡色、綠色部分的面積哪個更大?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層或冰川;藍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綠色部分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藍色部分面積最大,因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絕大部分。6.地球陸地分為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洲大陸、南美洲大陸、大洋洲大陸、南極洲大陸等板塊,亞歐板塊的面積是最大的,最小的是大洋洲板塊的大陸面積。7.模擬帆船進港和出港的實驗:實驗方法:第1步,將實驗演示儀的“海面”調整為平直狀態,在桅桿頂部、桅桿中部和船身分別做上記號。負責操作的學生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移動模型小船,負責觀察的學生記錄三個記號出現的先后順序。第2步,將實驗演示儀的“海面”調整為彎曲狀態,重復第一步。實驗現象:模型小船在平面上航行,無論是進港還是離港,都是同時看見帆船的全身,而模型小船在曲面上航行時,離港時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返港時,是先看見桅桿,后看見船身。實驗結論:由此可以證明,地球不是平面的,而是球形的。閱讀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故事,在下圖標注出麥哲倫環球航行的主要停靠點。6.月球1.人類對月球的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神話階段、觀測階段和登陸階段。從最初先民用神話故事描述對月球的美好想象,到后來人類用望遠鏡觀察月球,猜測環形山的成因,再到1969年“阿波羅計劃”登月,采集月球巖石和土壤,在月球表面進行科學實驗。2.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觀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眾多的環形山、高地和“月海”。許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環形山是由火山噴發而形成的,直到大約50年前,科學家又得出了新的結論:這些環形山大部分是由來自宇宙的流星撞擊而形成的。3.在宇宙中,環繞行星運行的天體被稱為衛星。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是地球的衛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一個天體。它還是至今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地外天體。月球上沒有空氣,沒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月球自己并不發光,但能夠反射太陽光。4.月球繞地球的公轉周期是27.3天,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也在自轉,自轉周期也是27.3天。由于月球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相等,所以我們在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的正面,而看不見月球的背面。5.認識月相示意圖6.月相變化的順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滿月虧凸下弦月殘月新月,月相變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約是一個月。7.月亮升起的位置變化有什么規律呢?每天固定時間觀察,6點或者9點都可以,這樣可以觀察到月亮出現在天空的不同位置。總體是上半夜上弦月出現在西部天空,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圓,下弦月出現在東部天空或者看不見(一天比一天出現得晚);下半夜則相反,上弦月基本上看不見,下弦月出現在東部天空。8.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有什么不同?地球表面有大氣、土壤、巖石,還有液態水形成的海洋、河流、湖泊等自然水體;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因而沒有風),沒有液態水,有巖石,月壤因熱脹冷縮而呈粉末狀。地球表面有地殼結構和地質作用,所以有山地、平原、盆地等地形;月球表面沒有地質作用,月表雖也有高低不同的地形,但大部分是由隕星撞擊形成的。二者有完全不同的成因。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只有地球表面的1/6,人受到的重力要比在地球上小得多,走起來很容易,但容易摔跤。9.模擬環形山形成的實驗實驗器材:托盤、細沙、石子、泡沫球、手電筒等等。實驗原理:細沙模擬的是月球表面,大小不同的石子模擬的是大小不同的隕星。隕星落在月球上會形成凹坑,這就是環形山。石子從不同高度落下,表示隕星撞擊月面的速度不同。較大的隕星撞擊形成較大的環形山,較小的隕星撞擊形成較小的環形山。實驗方法:在一個盤子里鋪上約3厘米厚的細沙。從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盤里丟相同大小的石子。再從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丟大小不同的石子。實驗現象:從不同的高度、不同的位置往沙盤里丟相同大小的石子,高度越高,沙坑越大,高度越低,沙坑越小。從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丟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沙坑越大,石子越小,沙坑越小。手電筒代表太陽,當陽光從不同角度照射月球上的環形山時,形成的陰影不同,太陽光斜射月面,環形山最為明顯,而直射時環形山不太明顯。實驗結論:月球上的環形山主要由隕石撞擊形成。10.模擬月球的公轉,觀察“月相”的變化實驗材料:臺燈、排球等。實驗步驟:拉上窗簾,關上頂燈,打開臺燈并放在教室中央。手臂伸直,雙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頭稍高。原地轉動身體,讓球一直保持在身體的前方。觀察球面受光的情形。實驗原理:在這個實驗中,落地臺燈相當于太陽,排球相當于月球,人的頭部相當于地球。地球轉動一周,相當于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地球上的人就可以看到臺燈的光照在排球上的反光,由于照射角度的不同,可以看到月相的變化。實驗結論:月相之所以會產生,是由于日、地、月三者之間的位置關系發生變化,由于月球本身不透明,其一半的面積總會處于被太陽照亮的狀態。隨著日、地、月三者位置關系的變化,我們從地球上會看到月球明亮的區域大小發生改變。實際上我們目睹的就是一個月時間里,月球不同地區經歷白天和黑夜的變化過程。7.太陽1.太陽是一個自身能發光、發熱的氣體星球,表面溫度約為5500C,內部溫度可達1500萬C。它的體積相當于130萬個地球那么大。天文學家把太陽這樣的星球稱為恒星。太陽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恒星,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恒星。發光發熱,太陽是一個自身能發光發熱的氣體星球。溫度,太陽表面溫度約為5500攝氏度,內部溫度可達1500萬攝氏度。體積,它的體積相當于130萬個地球那么大。恒星,太陽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恒星,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恒星。2.太陽離地球約有1.5億千米,光每秒的傳播距離約為30萬千米,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需要8分多鐘,也就是說,此刻照在我們身上的太陽光,是太陽8分20秒之前發出來的。3.1.5億千米究竟有多遠?光每秒的傳播距離約為30萬千米,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需要8分20秒。假如乘坐速度為1000千米/每小時的飛機,要連續飛行17年;假如乘坐速度為4萬千米/每小時的火箭,要連續飛行5個多月。4.與太陽運動有關的成語:東升西落 日上三竿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日落西山5.太陽的東升西落是太陽在一天中運動變化的最直觀的描述。清楚地表述太陽在一天中的位置變化需要用到一個量:太陽高度。太陽高度不是描述長度,而是描述角度,因而不能用尺子去量。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叫作太陽高度角,簡稱太陽高度。6.陽光照射到地面上,陽光與地平面的夾角就是太陽高度角。用太陽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陽的高度。通過用量角器測量太陽高度角來描述太陽的位置。7.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太陽高度角是不一樣的。在同一時刻、同一地點的任何物體,他們的太陽高度角是相同的。8.測量太陽高度角的方法一名同學背對太陽站定。在人影前端與頭頂之間拉直一根線,測出線與地平面的夾角角度。9.上午9:00和下午3:00的太陽高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呢?一日內,太陽位于上中天時,其高度達到最大值,稱為“正午太陽高度”。以正午太陽高度為對稱點,上午和下午的太陽高度呈軸對稱。如上午9點和下午3點的太陽高度相同,只是方向不同。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隨緯度和季節變化而有規律地變化。10.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以正午為界,呈現出軸對稱性。上下午的太陽高度相等,只是方向不同。11.一天中什么時候太陽高度角最小?什么時候太陽高度角最大呢?一天當中,正午12:00太陽直射的時候,太陽高度角最大,接近于90度,而太陽升起和太陽落下的那一瞬間,太陽高度角最小,接近于0度。12.測量并畫出不同時間的太陽高度角。8.太陽鐘1.太陽的位置變化對物體影子有什么影響?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位置相反;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著太陽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2.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軌跡呈半圓形。3.影子的方向和太陽的位置相反。4.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有規律地改變著:(1)影子的長短有規律地變化。早晨的影子較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正午它又重新變長。(2)影子的方向有規律地變化。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正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5.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陽的移動與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有關系,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計時工具。這一類計時工具晷面在西方被稱為“太陽鐘”,在中國被稱為“日晷”。6.日晷的工作原理是怎樣的?“陽光”下,晷針影子投于晷盤,影子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移動而移動,古人根據晷針的影子落在晷盤上的刻度確定當時的時間時刻。7.日晷日晷是有晷盤和晷針兩部分組成,赤道日晷的晷盤平行于赤道面,晷針指向北極星。牛頓鐘屬于地平日晷,根據豎立在平坦地面的竿子在不同時刻的影子和線條的相對位置,直接讀取時刻,是最原始的地平日晷。地平日晷的晷針始終指向北極星,也就是晷針與晷盤的夾角是當地的緯度。立式日晷的晷盤垂直于地平面,晷針的反向延長線指向北極星。8.記錄一天中陽光下小棒影子的長短。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是:早晨影子較長,然后逐漸變短,正午最短,然后逐漸變長,直至日落影子消失。9.做物體影子變化的模擬實驗實驗方法:用手電筒照射一支豎立的鉛筆,觀察它的影子。改變照射的方向和高度,觀察鉛筆的影子有什么變化。試試在什么情況下,影子會不見。畫出手電筒從不同方向和角度照射時小棒的影子。實驗現象:改變照射的方向,鉛筆的影子的方向也會隨之變化。改變照射的高度,手電筒越高,影子越短;手電筒越低,影子越長。在什么情況下,影子會不見呢?當手電筒垂直于鉛筆照射的時候,桌子上就不會出現鉛筆的影子。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影子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光源、不透明物體和承接影子的屏。10.陽光下物體影子變化的觀察實驗實驗方法:把小棒插在橡皮上,固定在記錄紙的觀察點上。選擇空曠處放置,不要移動。利用指南針確定方位,并在記錄紙上標出來。每隔1小時,在記錄紙上標出小棒的影子,并記下時間。實驗問題:問題1:最長的影子會出現在什么時候?最短的影子會出現在什么時候?一般來講,最長的影子會出現在太陽升起和太陽落下的那一刻,最短的影子出現在太陽與小棒垂直的時候。問題2:早晨和上午的影子為什么都在西邊?而下午和傍晚的影子為什么都在東邊?因為影子與太陽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早晨和上午太陽在東方,因此影子都在西邊,而下午和傍晚太陽在西方,因此影子是在東方。問題3:影子長短的變化是均勻的嗎?影子長短的變化不是均勻的,越接近正午,影子長短變化越慢,越接近太陽升起和太陽落下的時候,影子長短變化越明顯。問題4:小棒影子的長短、方向與太陽的位置變化有什么關系呢?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有規律地改變著:(1)影子的長短有規律地變化。早晨的影子較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正午它又重新變長。(2)影子的方向有規律地變化。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正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