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版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科學知識點總結整理(全冊共45頁).doc
2021新版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科學知識點整理(全冊共45頁)第一單元 冷和熱1.冷熱與溫度1.冷和熱是人類最早觀察和認識的自然現(xiàn)象之一,與冷和熱有關的現(xiàn)象稱為熱現(xiàn)象。2.用手測量溫度是不準確的。要想知道準確的溫度,必須使用溫度計。3.溫度計主要由液泡、液柱構成。(如右圖)4.用溫度來表示物體冷熱的程度,攝氏度是溫度的一種計量單位。5.國際上常用攝氏度作為溫度的計量單位來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6.溫度計的使用方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溫度計上端。將溫度計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沒在液體中,溫度計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側壁。待溫度計的液柱穩(wěn)定后再讀數(shù),讀數(shù)時視線與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7.溫度計是易碎品,使用時須輕拿輕放。8.正確的讀取溫度計示數(shù)的姿勢:9.熱水在變涼過程中,水溫是先快后慢地下降。10.在實驗中,如果發(fā)現(xiàn)結論與自己的假設不一致,也不要緊。因為假設僅僅是我們的主觀判斷,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所以我們的實驗結論與自己的假設不一致,這也是很正常的。11.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溫度計:電子水溫計:用來測量各種液體的溫度,精度高,讀數(shù)方便。電子體溫計:用來測量體溫,讀數(shù)更方便。干濕溫度計:用來測量空氣的溫度和濕度。紅外線感應溫度計:探測物體的溫度時不需要接觸被測物,更方便、快捷。12.在“探究一杯熱水在變涼過程中水溫是怎樣變化的”實驗中,假如繼續(xù)觀測下去,水溫會怎樣變化?繼續(xù)觀察下去,會發(fā)現(xiàn)水溫下降速度越來越慢,達到某一個溫度(該溫度大多數(shù)情況下與室溫相同),這個時候,溫度就會停止下降,保持不變。13.探究一杯熱水在變涼過程中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實驗報告記錄。問題:熱水變涼過程中,溫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還是勻速下降,或是其他?假設:熱水變涼過程中,溫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實驗設計:安裝好測溫裝置。每隔2分鐘記錄一次水溫,連續(xù)記錄6次。把測得的數(shù)據(jù)記錄下來,在方格紙上描點并連成曲線。實驗記錄:時間/分024681012溫度/C98322319171615繪制水溫變化曲線圖。實驗結論:熱水變涼過程中,溫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2.熱脹冷縮1.下圖這兩支溫度計里的液柱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溫度計中的液泡具有熱脹冷縮的特點,當我們把溫度計放在熱水中,溫度計中的液泡受熱膨脹,液柱就會上升,放在冷水中,溫度計中的液泡受冷收縮,液柱就會下降。2.用酒精燈加熱時,要按正確的方法操作!3.酒精燈的使用方法:打開燈帽,將燈帽豎放在燈旁。用點著的火柴從燈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點燃酒精燈。把被加熱物體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熱。加熱完成后,用燈帽自燈芯右上方斜向蓋滅火焰,然后取下燈帽再蓋一次。4.絕大多數(shù)物體在受熱時,體積會膨脹;遇冷時,體積會收縮。這種現(xiàn)象叫作熱脹冷縮。5.絕大多數(shù)物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而水結冰時體積會膨脹。6.用物體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解釋下列現(xiàn)象:輪胎在夏天容易爆胎。夏天溫度高,輪胎內(nèi)的氣體受熱膨脹,容易爆胎。癟了的乒乓球放到熱水里能夠復原。把癟了的乒乓球放到熱水里,乒乓球內(nèi)氣體受熱膨脹,可使癟的乒乓球重新鼓起來。夏天架電線時,電線不能拉得太緊。如果夏天架電線時拉得太緊,到了冬天電線遇冷收縮,就會繃斷。7.生活中還有哪些現(xiàn)象與物體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有關?溫度計就是利用熱脹冷縮最簡單的例子。因為水銀的膨脹系數(shù)比較大,變化較明顯。人們就把水銀或酒精,導入密封的玻璃管,用來測量溫度。鐵路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鋼軌溫度每升降1,每1米鋼軌就會伸縮0.0118毫米。所以,鋼軌之間都預留了縫隙,中國鐵路的鐵軌接頭之間的縫隙在18毫米之內(nèi)。人行道的地磚每塊之間還留有空縫。有的門在夏天很緊,開關不方便。8.研究液體、氣體、固體受熱和遇冷時體積的變化。問題一:水在受熱和遇冷時,體積會有什么變化?實驗現(xiàn)象:放入熱水中放入冷水中玻璃管內(nèi)液面上升玻璃管內(nèi)液面下降實驗結論:液體受熱時體積膨脹,遇冷時體積縮小。問題二:空氣在受熱和遇冷時,體積會有什么變化?實驗現(xiàn)象:放入熱水中放入冷水中氣球鼓起來了氣球變癟了實驗結論:氣體受熱時體積膨脹,遇冷時體積縮小。問題三:銅球在受熱和冷卻后,體積會有什么變化?實驗現(xiàn)象:加熱銅球冷卻銅球銅球不能通過鐵圈銅球又能通過鐵圈了實驗結論:固體受熱時體積膨脹,遇冷時體積縮小。3.水受熱以后1.冰、水、水蒸氣是同一種物質(zhì)的不同狀態(tài)。冰是固態(tài),水是液態(tài),水蒸氣是氣態(tài)。冰、水、水蒸氣的相同之處:無色、無味、透明 冰、水、水蒸氣的不同之處:冰有固定形狀,不會流動,是固體;水沒有固定形狀,會流動,是液體;水蒸氣沒有固定形狀,會流動,是氣體。2.冰受熱后從固態(tài)變成液態(tài),這種現(xiàn)象叫作融化。3.冰融化前,溫度持續(xù)上升。當溫度達到0C時,冰開始融化,并且在融化的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一直是0C。4.冰是水的固體形態(tài),我們稱之為固態(tài),水是液體形態(tài),我們稱之為液態(tài)。從固態(tài)冰變成液態(tài)水,需要的條件就是加熱。5.在一般情況下,當溫度升高到100C時,水會沸騰,并產(chǎn)生大量氣泡。水沸騰時的溫度叫作水的沸點。6.滿壺的水燒開后會產(chǎn)生哪些現(xiàn)象?為什么?現(xiàn)象:水壺里的水變少了,產(chǎn)生了大量氣泡;在壺蓋和壺把手上有水珠形成。原因:分別發(fā)生了沸騰和凝結。7.畫出冰融化的溫度變化曲線圖,分析并回答問題。冰融化前,溫度是否持續(xù)上升?冰融化前,溫度持續(xù)上升。冰融化時的溫度是多少C?冰融化時的溫度是0C。冰融化的過程中,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是怎樣的?冰融化的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8.畫出水沸騰前后的溫度變化曲線圖,分析并回答問題。水沸騰前,溫度是否持續(xù)上升?水沸騰前,溫度持續(xù)上升。水沸騰時的溫度是多少C?水沸騰時的溫度是100C。水沸騰以后,停止加熱前,溫度是否繼續(xù)上升?水沸騰以后,停止加熱前,溫度不再繼續(xù)上升。停止加熱后,燒杯中水面的位置會有什么變化?停止加熱后,燒杯中水面的位置下降了。4.水遇冷以后1.露水一般什么時候出現(xiàn)?那時的氣溫在一天中是高還是低?露水大多出現(xiàn)在溫差較大的凌晨時分,這時候的氣溫在一天中比較低。2.水蒸氣遇冷后從氣態(tài)變成液態(tài),這種現(xiàn)象叫作凝結。3.凝結的條件是遇冷。4.水結冰時的溫度是0攝氏度。5.在水結冰的過程中,溫度計的示數(shù)先是下降,然后不變,再下降。因為水的溫度降到零攝氏度時開始結冰,結冰的過程中,水的溫度一直保持在零攝氏度,一直到水完全結冰后,溫度就會又開始下降。6.在一般情況下,當溫度降低到0C時,水會結冰。水結冰時,體積會膨脹。7.觀察并描述一般情況下,當溫度升高到100C,水會沸騰,而當溫度降低到0C時,水會結冰。8.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會看到的現(xiàn)象。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是因為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瓶子外壁時,凝結成水珠,這是一種凝結現(xiàn)象。屋檐下掛滿冰凌。屋檐下掛滿冰凌,是因為融化的雪水在往下流的過程中遇冷凝固成冰凌。水缸里的水結冰后,水缸裂開。瓶子里的水結冰后,瓶子鼓脹。冬天水管易爆裂。缸里的水結冰后水缸裂開,是因為冬天室外溫度比較低,當達到零攝氏度時,水會結冰,體積膨脹,缸就會被撐破。瓶里的水結冰后、冬天水管容易爆裂,也是這樣的道理。冬天進入室內(nèi),鏡片上出現(xiàn)小水珠。冬天進入室內(nèi),鏡片上出現(xiàn)小水珠,這是因為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鏡片時,會凝結成水珠。水是在自然界中能以液態(tài)、氣態(tài)、固態(tài)三種狀態(tài)存在的物質(zhì)。當外界溫度發(fā)生變化且達到一定程度時,水會從一種狀態(tài)轉變?yōu)榱硪环N狀態(tài)。9.研究水蒸氣遇冷實驗:實驗方法:用鋁箔紙包住裝有溫水的燒杯口,在鋁箔紙上開個小洞。用酒精燈加熱燒杯中的水,直到水沸騰。在鋁箔紙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溫度較低的玻璃棒。實驗現(xiàn)象:實驗中,在玻璃棒上出現(xiàn)了流下來的水滴。實驗研討:從玻璃棒上流下來的水滴是怎樣形成的呢?水蒸氣遇到了溫度較低的玻璃棒的時候,就從氣態(tài)變成了液態(tài),就在玻璃棒上凝結成了水滴。10.畫出水結冰前后的溫度變化曲線圖,分析并回答問題。1.水結冰時的溫度是多少C?水結冰時的溫度是0C。2.水結冰的過程中,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是怎樣的?水結冰的過程中溫度是不會發(fā)生變化的,一直維持在零度,直到全部結成冰之后才會繼續(xù)隨著環(huán)境溫度降低而降低溫度。11.冰、水、水蒸氣是如何相互變化的?在括號里填寫變化條件。第二單元 地球、月球與太陽5.地球1.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蓋天說是中國古代人的一種直觀感受;海面彎曲是古希臘人根據(jù)船只進出港時的現(xiàn)象作出的猜測;渾天說是張衡根據(jù)日月星辰的運動提出的一種抽象模型;而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jù)月食變化提出的觀點則是一個推論。2.海邊看到帆船回港,人們總是先看見船帆,后看見船身;而船離開岸邊時,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3.歷史上第一位進行環(huán)球航行的是航海家麥哲倫。麥哲倫從西班牙出發(fā)后始終朝著一個方向西邊航行,最終又回到了起點。4.1961年,人類發(fā)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航天員從太空看到了地球一顆藍色的星球。像地球這樣,自身不發(fā)光,圍繞太陽運行,且質(zhì)量足夠大的天體,被稱為行星。地球表面有液態(tài)的水,溫度適宜,是太陽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特別是有高級智慧生物的行星。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同時,自身也在自轉。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月球是地球的衛(wèi)星。5.這是一幅地球的圖片,是從太空拍攝的。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什么?藍色部分可能是什么?咖啡色和綠色部分又可能是什么?請大家比較一下藍色、咖啡色、綠色部分的面積哪個更大?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層或冰川;藍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綠色部分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藍色部分面積最大,因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絕大部分。6.地球陸地分為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洲大陸、南美洲大陸、大洋洲大陸、南極洲大陸等板塊,亞歐板塊的面積是最大的,最小的是大洋洲板塊的大陸面積。7.模擬帆船進港和出港的實驗:實驗方法:第1步,將實驗演示儀的“海面”調(diào)整為平直狀態(tài),在桅桿頂部、桅桿中部和船身分別做上記號。負責操作的學生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移動模型小船,負責觀察的學生記錄三個記號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第2步,將實驗演示儀的“海面”調(diào)整為彎曲狀態(tài),重復第一步。實驗現(xiàn)象:模型小船在平面上航行,無論是進港還是離港,都是同時看見帆船的全身,而模型小船在曲面上航行時,離港時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返港時,是先看見桅桿,后看見船身。實驗結論:由此可以證明,地球不是平面的,而是球形的。閱讀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故事,在下圖標注出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主要停靠點。6.月球1.人類對月球的研究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神話階段、觀測階段和登陸階段。從最初先民用神話故事描述對月球的美好想象,到后來人類用望遠鏡觀察月球,猜測環(huán)形山的成因,再到1969年“阿波羅計劃”登月,采集月球巖石和土壤,在月球表面進行科學實驗。2.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觀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眾多的環(huán)形山、高地和“月海”。許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環(huán)形山是由火山噴發(fā)而形成的,直到大約50年前,科學家又得出了新的結論:這些環(huán)形山大部分是由來自宇宙的流星撞擊而形成的。3.在宇宙中,環(huán)繞行星運行的天體被稱為衛(wèi)星。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是地球的衛(wèi)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一個天體。它還是至今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地外天體。月球上沒有空氣,沒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月球自己并不發(fā)光,但能夠反射太陽光。4.月球繞地球的公轉周期是27.3天,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也在自轉,自轉周期也是27.3天。由于月球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相等,所以我們在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的正面,而看不見月球的背面。5.認識月相示意圖6.月相變化的順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jié)M月虧凸下弦月殘月新月,月相變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約是一個月。7.月亮升起的位置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呢?每天固定時間觀察,6點或者9點都可以,這樣可以觀察到月亮出現(xiàn)在天空的不同位置。總體是上半夜上弦月出現(xiàn)在西部天空,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圓,下弦月出現(xiàn)在東部天空或者看不見(一天比一天出現(xiàn)得晚);下半夜則相反,上弦月基本上看不見,下弦月出現(xiàn)在東部天空。8.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有什么不同?地球表面有大氣、土壤、巖石,還有液態(tài)水形成的海洋、河流、湖泊等自然水體;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因而沒有風),沒有液態(tài)水,有巖石,月壤因熱脹冷縮而呈粉末狀。地球表面有地殼結構和地質(zhì)作用,所以有山地、平原、盆地等地形;月球表面沒有地質(zhì)作用,月表雖也有高低不同的地形,但大部分是由隕星撞擊形成的。二者有完全不同的成因。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只有地球表面的1/6,人受到的重力要比在地球上小得多,走起來很容易,但容易摔跤。9.模擬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實驗器材:托盤、細沙、石子、泡沫球、手電筒等等。實驗原理:細沙模擬的是月球表面,大小不同的石子模擬的是大小不同的隕星。隕星落在月球上會形成凹坑,這就是環(huán)形山。石子從不同高度落下,表示隕星撞擊月面的速度不同。較大的隕星撞擊形成較大的環(huán)形山,較小的隕星撞擊形成較小的環(huán)形山。實驗方法:在一個盤子里鋪上約3厘米厚的細沙。從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盤里丟相同大小的石子。再從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丟大小不同的石子。實驗現(xiàn)象:從不同的高度、不同的位置往沙盤里丟相同大小的石子,高度越高,沙坑越大,高度越低,沙坑越小。從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丟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沙坑越大,石子越小,沙坑越小。手電筒代表太陽,當陽光從不同角度照射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時,形成的陰影不同,太陽光斜射月面,環(huán)形山最為明顯,而直射時環(huán)形山不太明顯。實驗結論: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主要由隕石撞擊形成。10.模擬月球的公轉,觀察“月相”的變化實驗材料:臺燈、排球等。實驗步驟:拉上窗簾,關上頂燈,打開臺燈并放在教室中央。手臂伸直,雙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頭稍高。原地轉動身體,讓球一直保持在身體的前方。觀察球面受光的情形。實驗原理:在這個實驗中,落地臺燈相當于太陽,排球相當于月球,人的頭部相當于地球。地球轉動一周,相當于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地球上的人就可以看到臺燈的光照在排球上的反光,由于照射角度的不同,可以看到月相的變化。實驗結論:月相之所以會產(chǎn)生,是由于日、地、月三者之間的位置關系發(fā)生變化,由于月球本身不透明,其一半的面積總會處于被太陽照亮的狀態(tài)。隨著日、地、月三者位置關系的變化,我們從地球上會看到月球明亮的區(qū)域大小發(fā)生改變。實際上我們目睹的就是一個月時間里,月球不同地區(qū)經(jīng)歷白天和黑夜的變化過程。7.太陽1.太陽是一個自身能發(fā)光、發(fā)熱的氣體星球,表面溫度約為5500C,內(nèi)部溫度可達1500萬C。它的體積相當于130萬個地球那么大。天文學家把太陽這樣的星球稱為恒星。太陽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恒星,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恒星。發(fā)光發(fā)熱,太陽是一個自身能發(fā)光發(fā)熱的氣體星球。溫度,太陽表面溫度約為5500攝氏度,內(nèi)部溫度可達1500萬攝氏度。體積,它的體積相當于130萬個地球那么大。恒星,太陽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恒星,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恒星。2.太陽離地球約有1.5億千米,光每秒的傳播距離約為30萬千米,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需要8分多鐘,也就是說,此刻照在我們身上的太陽光,是太陽8分20秒之前發(fā)出來的。3.1.5億千米究竟有多遠?光每秒的傳播距離約為30萬千米,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需要8分20秒。假如乘坐速度為1000千米/每小時的飛機,要連續(xù)飛行17年;假如乘坐速度為4萬千米/每小時的火箭,要連續(xù)飛行5個多月。4.與太陽運動有關的成語:東升西落 日上三竿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日落西山5.太陽的東升西落是太陽在一天中運動變化的最直觀的描述。清楚地表述太陽在一天中的位置變化需要用到一個量:太陽高度。太陽高度不是描述長度,而是描述角度,因而不能用尺子去量。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叫作太陽高度角,簡稱太陽高度。6.陽光照射到地面上,陽光與地平面的夾角就是太陽高度角。用太陽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陽的高度。通過用量角器測量太陽高度角來描述太陽的位置。7.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太陽高度角是不一樣的。在同一時刻、同一地點的任何物體,他們的太陽高度角是相同的。8.測量太陽高度角的方法一名同學背對太陽站定。在人影前端與頭頂之間拉直一根線,測出線與地平面的夾角角度。9.上午9:00和下午3:00的太陽高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呢?一日內(nèi),太陽位于上中天時,其高度達到最大值,稱為“正午太陽高度”。以正午太陽高度為對稱點,上午和下午的太陽高度呈軸對稱。如上午9點和下午3點的太陽高度相同,只是方向不同。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隨緯度和季節(jié)變化而有規(guī)律地變化。10.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以正午為界,呈現(xiàn)出軸對稱性。上下午的太陽高度相等,只是方向不同。11.一天中什么時候太陽高度角最小?什么時候太陽高度角最大呢?一天當中,正午12:00太陽直射的時候,太陽高度角最大,接近于90度,而太陽升起和太陽落下的那一瞬間,太陽高度角最小,接近于0度。12.測量并畫出不同時間的太陽高度角。8.太陽鐘1.太陽的位置變化對物體影子有什么影響?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位置相反;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著太陽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2.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軌跡呈半圓形。3.影子的方向和太陽的位置相反。4.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有規(guī)律地改變著:(1)影子的長短有規(guī)律地變化。早晨的影子較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正午它又重新變長。(2)影子的方向有規(guī)律地變化。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正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5.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陽的移動與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有關系,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計時工具。這一類計時工具晷面在西方被稱為“太陽鐘”,在中國被稱為“日晷”。6.日晷的工作原理是怎樣的?“陽光”下,晷針影子投于晷盤,影子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移動而移動,古人根據(jù)晷針的影子落在晷盤上的刻度確定當時的時間時刻。7.日晷日晷是有晷盤和晷針兩部分組成,赤道日晷的晷盤平行于赤道面,晷針指向北極星。牛頓鐘屬于地平日晷,根據(jù)豎立在平坦地面的竿子在不同時刻的影子和線條的相對位置,直接讀取時刻,是最原始的地平日晷。地平日晷的晷針始終指向北極星,也就是晷針與晷盤的夾角是當?shù)氐木暥取A⑹饺贞械年斜P垂直于地平面,晷針的反向延長線指向北極星。8.記錄一天中陽光下小棒影子的長短。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是:早晨影子較長,然后逐漸變短,正午最短,然后逐漸變長,直至日落影子消失。9.做物體影子變化的模擬實驗實驗方法:用手電筒照射一支豎立的鉛筆,觀察它的影子。改變照射的方向和高度,觀察鉛筆的影子有什么變化。試試在什么情況下,影子會不見。畫出手電筒從不同方向和角度照射時小棒的影子。實驗現(xiàn)象:改變照射的方向,鉛筆的影子的方向也會隨之變化。改變照射的高度,手電筒越高,影子越短;手電筒越低,影子越長。在什么情況下,影子會不見呢?當手電筒垂直于鉛筆照射的時候,桌子上就不會出現(xiàn)鉛筆的影子。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影子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光源、不透明物體和承接影子的屏。10.陽光下物體影子變化的觀察實驗實驗方法:把小棒插在橡皮上,固定在記錄紙的觀察點上。選擇空曠處放置,不要移動。利用指南針確定方位,并在記錄紙上標出來。每隔1小時,在記錄紙上標出小棒的影子,并記下時間。實驗問題:問題1:最長的影子會出現(xiàn)在什么時候?最短的影子會出現(xiàn)在什么時候?一般來講,最長的影子會出現(xiàn)在太陽升起和太陽落下的那一刻,最短的影子出現(xiàn)在太陽與小棒垂直的時候。問題2:早晨和上午的影子為什么都在西邊?而下午和傍晚的影子為什么都在東邊?因為影子與太陽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早晨和上午太陽在東方,因此影子都在西邊,而下午和傍晚太陽在西方,因此影子是在東方。問題3:影子長短的變化是均勻的嗎?影子長短的變化不是均勻的,越接近正午,影子長短變化越慢,越接近太陽升起和太陽落下的時候,影子長短變化越明顯。問題4:小棒影子的長短、方向與太陽的位置變化有什么關系呢?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有規(guī)律地改變著:(1)影子的長短有規(guī)律地變化。早晨的影子較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正午它又重新變長。(2)影子的方向有規(guī)律地變化。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正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第三單元 昆蟲9.龐大的“家族”1.昆蟲是地球上種類最多、數(shù)量最大的動物群體,至今,科學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約150萬種動物,其中數(shù)量和種類最多的是昆蟲,約有100余萬種,占動物總數(shù)的61%。昆蟲不但種類多,而且同種的個體數(shù)量也十分驚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龐大“家族”。這個“家族”的蹤跡幾乎遍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廣泛適應各種環(huán)境條件,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2.昆蟲的共同特點: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昆蟲的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大多數(shù)昆蟲都有一對或者兩對翅膀。3.在龐大的昆蟲大家族中,甲蟲是數(shù)量最多的一種昆蟲。4.甲蟲作為昆蟲家族中種類最多的成員,和其他昆蟲一樣具有昆蟲的共同特征,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獨有的特征身體外部有硬殼,前翅變成硬的鞘翅覆蓋在能飛的后翅上。5.常見的昆蟲主要有:蜜蜂、馬蜂、蜻蜓、蒼蠅、蚊子、牛虻、蝴蝶、步行蟲、蟑螂、螻蛄、地老虎、蟬的幼蟲、負子蝽、田鱉、龜蝽、劃蝽、石蛾、蜉蝣、跳蚤、虱子等。6.描述昆蟲的特征蜻蜓眼睛很大,翅膀是透明的,是飛行能手,不僅可以朝前、朝后、朝側面飛,還會像直升機那樣懸停在空中。蟑螂身體翠綠,常常扮成綠色植物來隱蔽自己。它的前足很發(fā)達,上面長滿鋒利的尖刺,捕捉獵物很方便。7.把不是昆蟲的找出來,在“”里打“”。8.描述一種你熟悉的昆蟲,并畫一畫。螞蟻,從外觀上看是一種很小,很不起眼的小動物,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六只腳,全身呈黑色或棕色,頭上長著兩根細長的觸角,爬起來敏捷自如。10.養(yǎng)昆蟲1.昆蟲的一生在形態(tài)、生活習性方面會有很大的不同。2.蠶的一生蠶寶寶的一生可以分為哪幾個主要階段?蠶的一生可以分為卵、蟻蠶、幼蟲、結繭(蛹)、蛾(成蟲)、雌雄交配幾個階段。昆蟲的個體發(fā)育過程中,經(jīng)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的叫作完全變態(tài),蠶是完全變態(tài)昆蟲,以卵繁殖。蠶的生長發(fā)育與溫度、濕度、食物等都有關系。一般孵化期10-11天,幼蟲期25天左右(具體為1齡期4-5天,2齡期3-4天,3齡期4天,4齡期6天,5齡期7-9天),蛹期14-18天,蛾期3-5天,共約50天。3.蠶卵和蟻蠶春天天氣變暖以后,蠶卵開始變化,蟻蠶孵出。蠶卵是淡灰色的橢圓形,快孵出蠶的卵會變大變白,卵殼接近透明。剛出生的小蠶,全身烏黑,布滿細毛,形似螞蟻,因此叫蟻蠶。蟻蠶很弱小,不能用手拿,可以用干毛筆輕輕掃。桑葉必須洗凈擦干再給蠶寶寶吃。每天都要清理糞便、換桑葉。要像科學家一樣記觀察日記。4.蛻皮在蠶的一生中要蛻4次皮,蠶蛻皮前靜止不動,稱眠。眠是分齡的界限,每眠一次增加1齡,常見的是四眠5齡蠶。蠶每蛻一次皮,就長大一些,顏色更淺。5.吐絲結繭蠶寶寶蛻了4次皮,身長有6厘米了。排完最后一次糞便后,它不吃桑葉了,身體變得潔白,還有些透明,之后開始吐絲。蠶吐絲結出的繭子,我們稱之為蛹。6.破繭而出蠶破繭而出變成蠶蛾,這是蠶的成蟲。蠶寶寶用繭絲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的。過了幾天,繭上破了一個洞,有只飛蛾鉆了出來。它全身都是白的,身體胖乎乎的,頭上長著一對觸角。樣子跟蠶寶寶不一樣。形狀像蝴蝶,雌蛾的體形很大,爬動比較慢;雄蛾的體形很小,爬動比較快,翅膀飛快地振動,尋找配偶。一般交尾3-4小時后,雌蛾就可以產(chǎn)下受精卵,留下后代不久便會死去。7.很多科學家都有記日記的習慣,他們在日積月累的日記中會獲得許多有價值的啟發(fā)。我們通過給蠶寶寶記觀察日記,也會有很多發(fā)現(xiàn)。8.我們可以用文字、數(shù)據(jù)、圖畫、拍照片、錄視頻等方式來給蠶寶寶記觀察日記。9.怎樣測量蠶寶寶身體的長度。第一步,將蠶寶寶放在方格紙上,在頭部、尾部的位置畫記號。第二步,連接兩個記號,這條線的長度就是蠶寶寶的身體長度。11.探究昆蟲的奧秘1.評價誰的實驗設計更合理。問題:萵筍葉能不能代替桑葉喂蠶?軒軒的實驗設計(1)準備一個飼養(yǎng)盒,里面放10條蠶寶寶;(2)前10天給蠶寶寶喂桑葉;(3)后10天給蠶寶寶喂萵筍葉。晨晨的實驗設計(1)準備兩個飼養(yǎng)盒,里面各放1條蠶寶寶;(2)給一個盒子里的蠶寶寶喂桑葉,給另一個盒子里的蠶寶寶喂萵筍葉;(3)兩個飼養(yǎng)盒放在相同的地方。陽陽的實驗設計(1)準備兩個飼養(yǎng)盒,里面各放10條蠶寶寶;(2)給一個盒子里的蠶寶寶喂桑葉,給另一個盒子里的蠶寶寶喂萵筍葉;(3)兩個飼養(yǎng)盒放在相同的地方。在這三名同學的實驗設計中,陽陽的實驗設計更合理,原因:這份實驗設計考慮到了實驗的公平性,除了對比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保持一致。第一,兩個飼養(yǎng)盒;第二,放在相同的地方。另外,一條蠶寶寶的實驗結果存在偶然性,而10條蠶寶寶的實驗結果則更具有說服力。2.蠶對光線比較敏感,在有光的情況下生長發(fā)育較慢,養(yǎng)蠶時光線以昏暗為主,避免明亮光線。3.選擇一個你想研究的問題,寫出實驗設計和你的發(fā)現(xiàn)。研究的問題蠶寶寶喜歡生活在明亮的地方還是黑暗的地方?實驗設計1.找一個長方形的扁紙盒,在盒蓋的窄邊開一條1厘米寬的縫。2.將五六條蠶寶寶放入盒內(nèi),蓋上盒蓋。3.半小時后,打開盒蓋,觀察蠶寶寶在什么位置。我的發(fā)現(xiàn)蠶寶寶喜歡生活在昏暗的地方,不喜歡明亮的地方。研究的問題用紙包一些花椒放在盛米的容器內(nèi),大米是不是就不容易生蟲?實驗設計在兩個袋子中分別放入同樣多的大米,用紙包一些花椒放在一個袋子中,另外一個袋子什么也不放,扎緊口袋口。過一個星期,觀察兩個袋子中的大米有沒有生蟲子。我的發(fā)現(xiàn)放有花椒的大米比另一個袋子中的蟲子少得多,說明花椒可以防止大米生蟲子。第四單元 繁殖12.用種子繁殖1.種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它能萌發(fā)成新的植株與種子的結構是密不可分的。2.種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種子就是一個新生命,只要落在適合的環(huán)境里,它就能生根、發(fā)芽,長成一株新的植物。3.一粒完整的種子,它的內(nèi)部分為子葉、胚芽和胚根三個部分。4.種子各部分的作用如下。種皮:保護種子。胚根:發(fā)育成植物的根。胚芽:發(fā)育成植物的莖、葉。子葉:提供或轉運營養(yǎng)物質(zhì)。5.探究種子的萌發(fā)情況。問題一:把蠶豆種子按不同的方向擺,根都會向下長嗎?假設:根都會向下長。實驗設計:選幾顆蠶豆種子放在水中浸泡幾小時。向瓶內(nèi)倒水,使水位達到1厘米。將紗布弄濕后貼在瓶壁。將種子擺放在紗布和瓶壁之間,有正放的,有倒放的,有橫放的。把瓶子放在溫暖的地方。幾天以后,觀察種子的萌發(fā)情況。實驗結論:種子在萌發(fā)時,根向 下 生長,芽向 上 生長。思考:瓶中小苗的生長有什么共同之處?經(jīng)過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瓶子中的蠶豆不管是橫著放,還是豎著放,他們的根都是向下生長,芽都是向上生長。問題二: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假設:葵花子埋在10厘米深的土里更容易出苗。實驗設計:選擇10多粒差不多大小的葵花子,放在水中浸泡半天。2粒葵花子為一組,尖頭朝下分別插入不同深度的濕潤松軟的土里。把坑填平,做好深度標記。10天后,觀察哪些深度的種子發(fā)芽了,哪些沒有發(fā)芽。記錄葵花子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出苗的打“”)編號埋種深度/厘米1234567第1粒第2粒實驗結論。一般來講,葵花子出苗土深是由葵花子的長度、土壤硬度等因素決定的,通常情況下,土深超過4厘米,葵花子就很難出苗。6.各種各樣的植物,它們傳播種子的方式是不一樣的。鳳仙花是借助果皮的彈力傳播種子的;蒲公英是借助風傳播種子的;椰子是借助水傳播種子的;野櫻桃是借助動物傳播種子的,因為野櫻桃的種子果皮肥厚多汁,小鳥比較喜愛吃,小鳥吃進野櫻桃的果實,會排出種子。鬼針草是借助動物傳播種子的,因為鬼針草種子的外面長著尖刺,可以掛在動物的身上,利用這一點,鬼針草才得以傳播種子。7.歸納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彈射傳播。一般在豆類、油菜植物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傳播種子的方法是彈射傳播。動物傳播。像山楂、櫻桃、蘋果、葡萄等植物,借助經(jīng)過的飛鳥將其果實吞咽后攜帶種子飛往其他地區(qū),或者是被其他動物采摘果實搬移到別的地方貯藏使其種子被帶走。水流傳播。例如生長在水中的荷花、椰子等植物,其果實成熟以后,種子就會自然而然的掉落在水中,隨后讓水流帶其到新的地方落地生根。風力傳播。有些種子或果實會長毛,風一吹就會飄到較遠的地方,例如蒲公英、昭和草等;有些種子有如翅膀狀的薄膜,能隨風力將種子飄送到其他地方,如青楓,大頭茶,桃花心木。8.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主要有4種分別是彈射傳播、風力傳播、水力傳播、利用動物傳播。9.懸鈴木和蒼耳種子的特點及其傳播方式懸鈴木種子外面長有冠毛,容易被風吹走。懸鈴木依靠風力傳播種子。蒼耳種子外面長有帶鉤的尖刺,容易掛在動物的皮毛上,到達遠處。蒼耳依靠動物傳播種子。10.種子傳播的方式與種子本身的特點存在著關系,種子本身的特點決定了種子傳播的方式。13.用根、莖、葉繁殖1.植物除了依靠種子繁殖后代之外,還可以依靠營養(yǎng)器官來繁殖后代。2.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主要包括根、莖、葉。3.利用根、莖、葉來繁殖的植物紅薯的塊根可以長出新的紅薯苗;薊的根鉆出地面,長成一株新的植物;生姜塊莖上的小芽能繼續(xù)萌發(fā);把水仙的球莖浸入水中,水仙就能生根、發(fā)芽、開花;落地生根的幼芽,落到土里就能長出新苗;長壽花的葉子插在土里就能成活。紅薯和薊是用根繁殖后代,生姜和水仙是用莖繁殖后代,植物幼芽、長壽花是用葉繁殖后代。4.還有哪些常見的植物也可以利用根、莖、葉繁殖?用根繁殖的植物:薔薇、茶花、杜鵑、胡蘿卜、郁金香用莖繁殖的植物:紫藤、桂花、夜來香、杜鵑、山茶花、吊蘭、草莓、荸薺、山藥用葉繁殖的植物:燕子掌、石蓮花、長生草、寶石花、神刀、玉扇、萬象5.利用紅薯的根繁殖后代的方法:把紅薯浸在水中,當長出小牙之后,用小刀切下帶芽的小塊,埋入土中。6.利用菊花的莖繁殖后代的方法:從一棵健康的菊花主莖上剪下一根枝條,插入一盆松軟的土中,精心照料,就可以長出一盆新的菊花了。7.利用寶石花的葉子繁殖后代的方法:從寶石花植株上摘下一片葉子,擺放在花盆的土上,澆上水,過幾天寶石花的葉子上就會長出小根,一顆新的寶石花就長出來了。8.記錄一種植物的繁殖過程。(任選一種用營養(yǎng)器官繁殖的方式)植物名稱: 水仙 ,是 莖 用繁殖的。日期生長狀況11月23日我把水仙放在碗里,然后拿到我的窗戶旁邊,我瞪著兩個大眼看著它,覺得它越看越像一個洋蔥,頭上長著3厘米的芽。11月25日我去給水仙換水,看了看它上部的芽長了些,我用尺一量,5厘米,增長了2厘米,原來是3厘米。11月26日我去給水仙換水,看到它的上部左邊的根上,原來才一個葉子,什么時候又多長出了一個呢?我就想:水仙肯定能長很大。12月1日早晨,我給小水仙換水,看到它左邊的里邊又多出了一棵小芽,我高興極了。12月4日中午,我回來給小水仙澆水,小水仙不知道什么時候右邊的芽中又長出了一棵小芽。12月6日小水仙今天算是到了茂盛的時期,左芽、右芽、中邊里的芽全部長高了,還不說,中間的芽里邊又長了一棵小的。14.動物的繁殖1.在自然條件下,大多數(shù)動物通過雌雄結合產(chǎn)生后代。動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產(chǎn)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復雜的行為,這些行為都是動物與生俱來的本領。2.動物的求偶方式青蛙通過鳴叫來求偶的。鳴叫能夠表現(xiàn)出動物個體的強健程度。彈涂魚是通過“跳舞”來求偶的。因為跳舞能表現(xiàn)出動物個體的運動避險本領。孔雀是通過開屏來求偶的。孔雀通過展示身體的尾部,能表現(xiàn)出自身的健康狀態(tài)。角馬是通過搏斗來求偶的。因為搏斗能夠表現(xiàn)出動物個體保護自己的能力。燕鷗喜歡在求偶時送“彩禮”;啄木鳥通過有節(jié)奏地敲打樹干,發(fā)出“愛情電報”;蝴蝶、毒蛾分泌有氣味的物質(zhì)以吸引遠處的雄性;信天翁求愛時非常有禮貌,不斷彎腰向?qū)Ψ绞緪?.動物求偶成功之后,就會進行交配,然后以不同的方式產(chǎn)生后代。4.雞蛋黃上有明顯小白點的雞蛋才能夠孵出小雞。雞蛋黃上有小白點,說明這枚雞蛋已經(jīng)受精,是受精雞蛋,因此,它可以孵出小雞,而沒有小白點表示這枚雞蛋不是受精雞蛋,是孵不出小雞的。5.在小雞孵化工廠,人們不需要打開雞蛋,而采用光照的方法來辨別出哪些雞蛋是受精雞蛋,哪些雞蛋不是受精雞蛋。具體的方法是用強光照射雞蛋,看其中是否有一個小黑點,如果有小黑點,說明是受精雞蛋,反之,就不是受精雞蛋。6.從雞蛋受精到小雞出殼的過程。7.人類胎兒在子宮里生長發(fā)育的圖片8.像魚和鳥那樣產(chǎn)卵或下蛋的繁殖方式叫卵生。常見的卵生動物有鱷魚、青蛙、小鳥、鮭魚、鴨、鵝、企鵝、蛇等。9.像人、馬、貓等哺乳動物那樣直接生出小動物的繁殖方式叫胎生。常見的胎生動物有小貓、狗、兔子、老虎、獅子、熊貓、刺猬等。10.有些動物產(chǎn)卵以后,卵會在適合的環(huán)境里自然孵化,而有些動物產(chǎn)卵以后,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保護卵、孵化卵。舉例:在嚴寒的南極,繁殖后代的帝企鵝爸爸把蛋放到腳背上,用厚實的羽毛蓋住,不吃不喝,一直站立著,用自己的體溫孵化蛋。11.動物的哺育行為包括保護、喂養(yǎng)、教導等方面。12.很多動物的父母不僅要承擔繁重的哺育任務,還要教會小動物生存的本領。舉例:春天來了,小鳥們張大嘴巴,等著覓食歸來的媽媽喂養(yǎng)。小北極熊跟隨媽媽,要用約兩年的時間學習如何在北極嚴酷的環(huán)境中生存。小沙丘鶴跟媽媽學習捕食的本領。鯰魚:鯰魚爸爸用嘴孵化卵子蟑螂:雄蟑螂為了哺育嗷嗷待哺的后代,會吃下鳥糞,僅為了給小蟑螂提取氮這一營養(yǎng)物質(zhì)。絨猴:雌絨猴生下子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