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師《印度》 說課稿.doc
印度說課稿今天我說的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三節印度的第一課時。我將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圍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等幾個環節進行。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本節教材屬于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大國,與我國山水相連,又是“金磚國家”,本節課選取印度人口、地形氣候等幾個極具特色的方面來刻畫印度。為下節課農作物的分布及服務外包產業掃清障礙,也為進一步學習區域地理奠定了基礎,還為中國地理的學習積累方法,因此學好本節課尤為重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知識技能目標:1.知道印度的人口數量及人口問題;2.在地圖上能找到印度的鄰國和臨海;3.通過讀圖能掌握印度主要的地形區及地形的分布特點;4.讀圖分析印度氣候的特點及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的原因。二是過程方法目標: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學生參與,探究新知,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增強環保意識,學會辯證的看待自然。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一是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二是印度的人口及人口過多帶來的問題。目標已經確定,怎樣處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那么,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采用適宜的教 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采用情境創設、讀圖歸納、比較分析等教學方法,我采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一是根據地理學科自身的特點及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活體驗,創設適當的情境,讓來源于生活的地理服務于生活,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二是根據課改的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以漁”,讓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課堂教學是利用恰當的教法和學法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過程,我的教學過程是: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小結、鞏固練習。首先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本節課在導入過程中,首先放映幻燈片學生都熟悉的電視劇西游記的一個畫面,接著再展 示優美的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使用直觀的手段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接著轉入新課。新課我主要通過三次活動和兩次創設情境來進行。首先印度的位置范圍及地形,設計活動一:多媒體展示地圖,老師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接下來印度的人口,設計活動二:多媒體列圖表圖像,老師問題引導并鼓勵學生參與自主解決問題。了解印度的人口問題的基礎上,老師創設情境:展示我國人口統計圖,展開分組大討論“我國有哪些人口問題?” 給學生自由表現的機會 , 既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又把地理課堂延伸到現實生活。最后學習印度的氣候,設計活動三:展示地圖,引導學生讀地圖、查數據比風向,由淺入深的明氣候知特點分旱雨季,學會用西南季風來解釋水旱災害。在此基礎上創設情境:我國東部也是季風區,是否也水旱災害頻發,原因是什么?由此及彼,教會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解釋自然現象,體會到學地理的用處,品嘗到學地理的樂趣。最后是布置作業: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做到學以致用,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還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學習并積極參與。(探究活動:中國和印度都是歷史文明古國,都是發展中的大國,兩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地方具有相似之處,但兩國在文化和風土人情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請從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文化等方面討論中國和印度的同與不同,然后上交一篇作文。)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都圍繞“印度的人口概況,印度自然環境”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設計三次活動和構建三次情境來完成。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學生是主題老師是主導”的教學理念,本著“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魚”的原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力求做到“教是為了不教”。尤其是情境的創設,不僅把學生緊緊的吸引在課堂上,而且實現了地理課堂向現實生活的延伸,拉近了地理課堂與生活的距離,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