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科學5地球教案.docx
第二單元 地球、月球與太陽5地球教學目標1.知道人類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球形天體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陸分布等基本信息。2.閱讀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科學史資料,知道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經歷了從簡單直觀的想象到根據經驗、事實進行推測,最后通過實踐證實的過程,體會隨著經驗和實踐的深入,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教學重點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教學難點將“地球是球形”的常識回溯到歷史情境,讓學生重新經歷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教學準備教師材料:各種關于地球的圖片和視頻。學生分組材料:地球形狀模擬器、模型小船、充氣地球儀、氣球、氣筒、陸地板塊貼紙、記錄用的紙和筆。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出示課本13頁的小詩:太陽用燦爛的陽光,描繪白天的畫卷。月亮用柔和的月光,講述夜晚的故事。.仰望蒼穹的人啊,從未停止過對它們的探尋與思索。2.學生讀一讀這首小詩,想一想這首小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里面提到了哪些事物?3.教師引導:大家知道我們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嗎?學生答:地球。教師問:大家知道,白天照亮地球,給地球送來光明和溫暖的是什么嗎?學生答:是太陽。教師問:那同學們知道每天晚上給地球送來月光的是什么嗎?學生答:是月亮。4.教師引導:大家對我們生活的地球以及與地球密切相關的月球和太陽了解嗎?又了解多少呢?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探討地球、月球和太陽的有關知識。板書課題:第二單元 地球、月球與太陽。5.今天這節課,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我們生活的地球。板書課題:5地球二、探索活動一:閱讀資料,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1.同學們現在都知道,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是一個球體。不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大家知道古人是怎么認識你做的嗎?2.出示課本第14頁的幾幅圖片,學生認真觀察,并讀一讀相關的文字,了解我們人類的祖先是怎樣認識地球的。3.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觀察圖片,研讀相關的文字,進一步體會古人認識地球形狀的漫長歷史。預設:這四種觀點具有典型性,涵蓋中外不同認識:蓋天說是中國古代人的一種直觀感受;海面彎曲是古希臘人根據船只進出港時的現象作出的猜測;渾天說是張衡根據日月星辰的運動提出的一種抽象模型;而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變化提出的觀點則是一個推論。課本這樣編寫實際上暗含著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逐步由感性走向理性。4.交流討論:同學們,剛剛我們了解了古人是怎么認識地球和宇宙的?下面請大家想一想,古人的這些宇宙觀,哪些地方和現在人們的日常觀察相一致,哪些地方與日常觀察不一致?預設:蓋天說是中國早期的宇宙模型,其合理部分為符合觀察,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是大地的方和天空的圓之間如何結合;古希臘人根據船只進出港時的現象作出的猜測,超越了人眼所見;張衡的渾天說和現代宇宙觀最接近,但是難以解釋日月星辰的周期運動現象;亞里士多德的推測是有依據的,解釋也是合理的。5.大家想一想,為什么在海邊看到帆船回港,人們總是先看見船帆,后看見船身;而船離開岸邊時,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學生思考,嘗試解釋原因。預設:因為地球是圓的,因此當帆船回港時,總是比較高的船帆先進入人們的視線,而比較低的船身后進入人們的視線,船離開岸邊,正好相反。6.出示亞里斯多德提出的根據月食的形狀變化推測地球是球形物體這一推斷以及旁邊的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片,閱讀旁邊的文字,想一想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的形狀變化,為什么能推測地球是球形物體?預設:發生月食時,陰影邊緣總是圓弧形,而當時人們已經知道月食是因為地球擋住了陽光,因而猜測地球是一個球體。7.教師相機補充古人猜測地球是球體的另外一些證據資料:古代牧羊人向南方行進,會看到南部天空總是會出現一些新的星座,而北部天空則有些星座落到地平線以下;向北方行進則相反,南部天空的星座會落到地平線之下,北方天空的地平線上會看到一些新的星座。8.教師小結:經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古人的一些宇宙觀,知道古人因為科學條件的限制,對地球以及宇宙有一些錯誤的認識,但是隨著人們觀察的深入,古人逐漸認識到了地球是一個球體。活動二:模擬帆船進港和出港的現象1.教師引導:古人在岸邊看到帆船離港時,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帆船返港時,總是先看見桅桿,后看見船身,這種現象是生活在海邊的古希臘人最先觀察,并且記錄下來的,據說古希臘人根據這個推測地球是球形的。下面,我們通過一個模擬實驗來探究一下。2.出示課本第15頁上面的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初步了解本次探究活動的材料、方法及要求。3.全班交流活動材料:海面演示儀、小船、觀察記錄表等。方法:第1步,將實驗演示儀的“海面”調整為平直狀態,在桅桿頂部、桅桿中部和船身分別做上記號。負責操作的學生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移動模型小船,負責觀察的學生記錄三個記號出現的先后順序。第2步,將實驗演示儀的“海面”調整為彎曲狀態,重復第一步。教師強調實驗注意點:用模型小船在平面上模擬帆船進港、出港時,觀察者要平視海面,開船者的速度要控制好,不要太快。這是一個對比實驗,同學們在做這次實驗時,一定要注意比較模型小船在平面上與曲面上航行時,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4.學生分小組活動,按照要求進行模擬實驗,并且做好觀察記錄,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活動情況,并適當的加以指導。5.全班交流,各小組分享自己觀察到的實驗現象以及由此得出的結論。預設:實驗現象:模型小船在平面上航行,無論是進港還是離港,都是同時看見帆船的全身,而模型小船在曲面上航行時,離港時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返港時,是先看見桅桿,后看見船身。實驗結論:由此可以證明,地球不是平面的,而是球形的。6.教師小結:剛剛大家通過模擬帆船進港出港的實驗,進一步驗證了古希臘人的推測,說明地球是球形的。活動三:模擬麥哲倫環球航行的經過1.出示航海家麥哲倫的圖片,問:同學們,你們認識這個人嗎?學生答:麥哲倫。教師問:大家知道麥哲倫的有關資料嗎?學生介紹自己知道的有關麥哲倫的資料。教師小結:麥哲倫最大的一個貢獻就是進行了環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球形的。出示學生活動手冊第5頁上有關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故事,學生自由讀一讀,進一步了解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故事。2.引導: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究竟經過了哪些地方?又是怎樣證明地球是球形的?下面我們就通過一個模擬實驗在現麥哲倫的環球航行。3.出示課本15頁下面的一幅圖,引導學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本次模擬實驗的要求。4.全班交流學生說一說本次模擬實驗的要求:閱讀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故事。用彩筆在地球儀上標注出麥哲倫航行路線的主要停靠點。在主要停靠點上插一面小旗,并用棉線將小旗按航行路線連起來。5.學生分小組活動,仔細閱讀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故事,并用彩筆在地球儀上標注出麥哲倫航海路線的主要停靠點,在主要停靠點上插一面小旗,然后用紅色的線按航行的路線將小旗連接起來。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模擬實驗的情況,并且做適當的指導。6.全班交流,各小組展示自己小組的小紅旗連線情況,觀看麥哲倫的航海路線,想一想,麥哲倫的航海路線,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形狀?預設:在地球儀上標注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后,你會發現:當取下連接小旗的棉線時,棉線呈環狀。這是因為麥哲倫從西班牙出發后始終朝著一個方向西邊航行,最終又回到了起點。7.教師小結: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再一次證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證明了渾天說、蓋天說等等都是錯誤的。活動四:閱讀地球的相關資料1.教師引導:大家現在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員,那么地球在太陽系中是一個怎樣的位置呢?2.出示課本16頁上面的地球和太陽的關系圖,引導學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球和太陽之間的關系,再讀一讀旁邊的相關文字,想一想從哪里可以看出地球是一顆行星?預設:地球圍繞著太陽做有規律的轉動;自身不發光,并且質量足夠大,從這兩點可以看出,地球是一顆行星。3.除了這些,同學們還知道,有關地球的哪些知識呢?預設:地球是一顆藍色的星球,地球表面有液態的水,溫度適宜,是太陽系中目前唯一已知有生物,特別是有高級智慧生物的行星。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同時,自身也在自轉。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月球是地球的衛星。4.出示課本16頁地球的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教師引導:這是一幅地球的圖片,是從太空拍攝的,大家想一想,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什么?藍色部分可能是什么?咖啡色和綠色部分又可能是什么?請大家比較一下藍色、咖啡色、綠色部分的面積哪個更大?教師出示地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進一步思考,我們剛才提出的問題。預設: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層或冰川;藍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綠色部分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藍色部分面積最大,因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絕大部分。5.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初步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它圍繞太陽轉動。并且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積最大,因此藍色是地球的主要顏色。課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閱讀地球的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有關地球的知識。活動五:在氣球上粘貼陸地板塊貼紙1.教師出示地球儀,引導:這是一個地球儀,模擬了地球上海洋、陸地的分布情況。學生分別說一說地球儀上海洋和陸地的位置。2.再出示一個藍色的氣球,提出要求:請同學們看一看這個藍色氣球,再看一看地球儀,想一想藍色氣球和地球儀的相同之處,然后參考地球儀,將陸地板塊貼紙貼在這個藍色氣球上。3.教師提供地球陸地板塊貼紙,提醒學生注意分清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洲大陸、南美洲大陸、大洋洲大陸、南極洲大陸等板塊,一定要找到相應的位置。4.學生分小組活動,對照地球儀在氣球上貼上個陸地板塊貼紙。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活動情況,并且做適當的指導。5.全班交流,各小組展示本小組貼好的藍色氣球,再將它與地球儀比較一下,看看哪一組貼的最好,最與地球儀吻合。6.討論交流:剛剛我們對照地球儀,在氣球上粘貼了各個陸地板塊的貼紙,通過這個活動。請大家比較一下各個大陸的分布情況,并說一說自己有什么發現。預設: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積比陸地的面積要大得多,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也沒有海洋的面積大。在陸地面積當中,亞歐板塊的面積是最大的,最小的是大洋洲板塊的大陸面積。三、課堂總結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地球的相關知識,知道古代對于地球的認識有蓋天說、渾天說等等,人們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接著通過模擬帆船進港活動和麥哲倫環球航行活動,知道了地球是一個球體。最后通過閱讀資料了解了地球是太陽系當中的一顆行星,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積占絕大部分,陸地僅僅是一小部分。課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閱讀有關地球的資料,進一步了解一些地球的有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