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科學6.月球 教學設計.docx
月球教學案例(2課時)一、教材分析本課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地球、月球與太陽”中的第二課。從教材內容上通過對月球更多秘密的探索,利用展示圖片、模擬實驗、觀察記錄等活動豐富學生對月球的認識。圖片學習和模擬實驗是學習天文的重要方式,指導學生從多維度地去認識月球,掌握月球的基本信息。本課主要有四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了解月球上的環形山,通過模擬實驗了解其形成原因。第二個活動是模擬月球的公轉,對月相形成原因有個初步的認識。同時發布第三個活動,即月相的觀察任務,指導學生觀察并記錄一個月以上的月相。最后帶領學生分析記錄結果,總結月相變化的規律。二、學情分析月亮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熟悉的,在二年級時學習了看月亮使得學生對月相有了初步的概念,但月球還有很多值得學生探索交流的地方,包括月球的形狀、月球與地球的關系。大部分學生估計無法確定月相變化的排列順序,對月球的觀察方法和知識有限。在本節課中基于學生對宇宙探索的興趣,通過圖片欣賞、模擬實驗、觀察記錄等方式來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三、學習目標1、描述月球表面的概況,知道環形山的形成原因。2、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3、知道月相變化的規律。4、能持續觀察月相,會用畫圖的方式記錄和描述月相變化的過程。四、重點與難點重點:知道月球環形山的形成原因,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難點:持續觀察記錄月相,分析月相變化的規律。 五、教學準備1、教學課件。2、分組實驗材料:沙盤、細沙、大小不同的石塊、月相記錄手冊。3、教師演示材料:手電筒、籃球、鋁箔紙包裹的網球。六、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出示月亮圖片。同學們,這是什么?月亮!關于月亮你知道些什么?有各種形狀、不會發光、球體。對了,它真正的名字叫月球。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月球。(板書課題)【意圖解析】出示月亮的圖片直接導入課題,引導學生的認知從原先意識中的“月亮”轉變到“月球”。(二)活動探究。1、月球上的環形山出示月球表面的圖片。從古至今,人類對于月球的好奇心和探索從未停止過。400多年前,意大利偉大的天文學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觀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有很多的環形山、高地和月海。許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環形山是由火山噴發而形成的,直到大約50年前,又研究出了新的結論:這些環形山大部分是由來自宇宙的流星或隕石撞擊而形成的。這些環形山有什么特征?外圍一圈隆起、分布雜亂、數量眾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淺。【意圖解析】出示月球表面的圖片,并加以視頻給學生帶來直觀視覺體驗,同時嘗試用語言描述月球表面的狀態。模擬實驗:環形山的形成與什么因素有關?隕石怎樣撞擊會形成這些不同特征呢? 學生小組討論后,交流問題:環形山的大小、深淺和隕石的什么有關。接下來我們用實驗來模擬環形山的形成。實驗器材有沙盤、細沙,它們代表了月球表面;還有石塊,代表宇宙中的流星和隕石。隕石的質量和撞擊速度怎么來表示?該怎樣設計實驗方案?小組間討論一下。學生討論后進行交流:大小不同的石塊表示質量不一的隕石,石塊從不同高度下落表示撞擊速度不一樣。出示實驗步驟:(1)在兩個盤子里分別鋪上約3厘米厚的細沙。(2)從不同高度往其中一個沙盤中丟相同大小的石子。(3)從同一高度往另外一個沙盤中丟不同大小的石子。(4)輕輕將石塊取出,觀察被石塊砸過的坑。同學們已經有了實驗思路,接下來請大家討論小組分工。你們小組是怎樣分工的?A負責將細沙鋪在沙盤里;B負責挑選大小相同的石塊,使其從不同高度墜落;C負責挑選大小不同的石塊,使其從相同高度墜落;D負責將石塊取出。實驗過程中的注意問題操作過程要嚴密、實驗器材輕拿輕放、認真觀察、注意安全。手松開時讓小石子自由下落。那就開始動手實驗吧!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請同學們交流一下看到的實驗現象。石塊越大,砸出的坑就越大。石塊下落越高,砸出的坑就越深。老師還給每組同學準備了手電筒,請把手電筒打開,直射或斜射沙盤里的石子坑,你觀察到了什么?和我們看到的月球表面陰影一樣嗎?【意圖解析】學生通過該模擬實驗能直觀感受到月球上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環形山的形成原因,教材上只是給出了實驗方案,需要引導學生將實驗轉移到實際,即和隕石的大小和撞擊速度有關系。2、地球的衛星月球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知道它是一顆行星。月球和地球是什么關系呢?月球圍繞地球轉動。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被稱為衛星。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所以它是地球的衛星,是距地球最近的一個天體,也是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地外天體。月球上沒有空氣、沒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如果到月球旅行,需要帶哪些東西?同時月球不會發光,只會反射太陽光,因此我們看到的月亮其實是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又叫月相。【意圖解析】介紹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月球與地球的關系。這部分內容主要是以圖片展示為主。3、模擬月球的公轉。低年級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月相是變化的。為什么會變化呢?這和月球繞地球公轉有關。接下來老師來演示一下月球的公轉,我用打開的手電筒表示太陽,用一個籃球表示地球,用這個包裹著錫箔紙的網球來表示月亮。請一位同學拿好手電筒站在一側,關燈,讓“月球”繞“地球”轉動,觀察“月球”的明暗變化情況。由于月球本身不發光,在太陽光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另半個球面是暗區。隨著月亮相對于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意圖解析】模擬月球的公轉情況,可以直觀感受到月相變化產生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學生在教室里通過演示實驗看到的月相變化和我們在地球上真正看到的是不一樣的。4、觀察月相并記錄。知道了不同月相的形成原因,老師今天要發布一個任務每天晚上6點去觀察一下月亮。容易忘記怎么辦?每天定好鬧鐘,讓鬧鐘來提醒我們。僅僅觀察還不夠,還要學會記錄月相。這是我們的活動手冊,可以將我們看到的月相畫在表格里。怎么畫呢?第一種方法:直接畫出亮面形狀。首先我們要判斷亮面在左還是右,我們來看這張圖中的月亮,它的亮面在右側。第二步:畫出亮面的形狀,一個彎彎的月牙。接下來我們試著畫兩個月相。這種方法對畫畫的要求比較高。介紹第二種方法步驟:涂陰影法(1)在記錄紙上畫好相同大小的圓圈(2)觀察月相,找出明暗分界線。(3)圓圈上點出分界線的兩個頂點,畫線連接兩頂點。(4)將不明亮的部分涂上黑色。注意:寫好日期,也可以加上日歷上的農歷日期。實事求是,如遇天氣不佳就空著。在觀察月相時,同時觀察月亮出現的位置。【意圖解析】觀察月相后需要記錄,首先要指導學生記錄的方法是什么。對于能力強的學生,可以直接徒手畫,但容易產生較大的誤差。而涂陰影法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第二課時:1、根據形狀認識月相名稱。剛剛過去的一個多月,同學們堅持觀察月相并且做好記錄,老師為你們點贊。請同學們說一說在觀察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你是怎么解決的?學生進行交流老師也和大家一樣,觀察和記錄了月相,其中有幾個月相圖片(課件出示),你們有沒有觀察到?介紹幾種月相名稱:新月:每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背對著地球時,人們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這一天稱為“新月”,這時是農歷初一。峨眉月:過了新月,月球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運行,亮區逐漸轉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絲纖細銀鉤似的月球,出現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陽,這一月相叫“蛾眉月”,這時是農歷初三、四。上弦月:隨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遠離太陽,到了農歷初七、初八,半個亮區對著地球,人們可以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西),這一月相叫“上弦月”。凸月:到了農歷十二、十三,月球圓面上絕大部分是明亮的,故稱凸月。明亮部分朝向西方,滿月以前的凸月稱為“漸盈凸月”,又稱“上凸月”,。滿月: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農歷十五、十六,月球的亮區全部對著地球,我們能看到一輪圓月,這一月相稱為“滿月”,也叫“望”。凸月:滿月過后,亮區西側開始虧缺,農歷十九、二十的凸月稱為“漸虧凸月”,又稱“下凸月”,明亮部分朝向東方。下弦月:到農歷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東),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這一期間月球日漸向太陽靠攏,半夜時分才能從東方升起。峨眉月:又過四五天,月球又變成一個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我國習慣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稱為“殘月”。當月球再次運行到日地之間,月亮又回到“朔”。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殘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們出現的時間、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別出現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西的,即西半邊亮;殘月和下弦月分別出現在黎明和后半夜的東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東的,即東半邊亮。在你們的記錄單上把上面的幾種月相圈出來。【意圖解析】記錄月相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中間會受天氣、自身等諸多影響。讓學生交流遇到的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同時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素養。認識幾種常見的月相名稱是和二年級的知識點相互呼應,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認識月相名稱的環節,是知識的進階。2、整理月相記錄單,總結月相變化規律。投影展示一些學生的月相記錄單,請大家對比分析。課件出示月相記錄匯總,指導學生總結變化規律:上半月,亮面逐漸變大,亮面在右側(西面);下半月,亮面逐漸變小,亮面在左側。如果繼續觀察下去,月相會是怎樣的?是的,月相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地變化著。根據月相觀察記錄,數一數兩次新月大約間隔多少天?30天。月亮從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時間平均為29.53天,也就是說,月相的更替變化周期平均為29.53天,稱為一個“朔望月”。【意圖解析】記錄單上有35個空格,因此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學生至少觀察35天的月相,更容易找出其變化規律。在分析月相變化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按照農歷時間將月相排列好。3、拓展活動。思考:月亮出現的位置變化有什么規律?【意圖解析】在發布觀察月相任務的時候,讓學生同時注意觀察月亮出現的位置。但對于位置的記錄和描述都有一定的難度,對于已經發現其規律的學生老師及時給與表揚,暫時說不出來的學生鼓勵其繼續觀察。4(三)、課堂小結大家今天的收獲可真多,其實關于月球還有更多有趣的知識,大家可以作為課后拓展,留待課后繼續探究,好嗎?七、板書設計6、月球月球(衛星)表面:環形山、月海月相變化地球(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