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科學5、地球 教學設計.docx
地球教學案例1、 教材分析本課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2單元“地球、月球與太陽”中的第一課。本課有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歷程,從天圓地方到一些生活現象的分析猜測最后給出亞里士多德的推測“地球是球形物體”。第二部分是思考古人的理論是否合理。思考一是在球面和平面上模擬帆船進港和出港情況,從感受生活現象中思考地球的形狀。思考二是在地球儀上模擬麥哲倫環球航行。第三部分是閱讀資料,了解真實的地球形狀。第四部分是參考地球儀,在藍色氣球上貼陸地板塊貼紙。直觀感受地球上海陸分布情況。2、 學情分析學生對部分自然現象很熟悉,如太陽月亮東升西落等。在認知上能快速接受古人對于天圓地方的解釋,對地球是球形的說法只是停留在知道這一說法的淺層認知上,需要老師利用多種感知方法,探究發現地球是球體,以強化對這一知識的消化吸收。3、 學習目標v 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v 了解生活中與“地球是一個球體”這一事實相關的一些自然現象。v 在教師的指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v 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不從眾,不輕易相信權威與書本;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能調整自己的觀點。4、 重點與難點重點:了解地球是球體;難點:通過模擬實驗,感受地球是球體。5、 教學準備1. 學生:課前準備:查閱資料,了解地球是什么樣的,人類認識地球的幾個里程碑式的發現。分組實驗材料:地球儀、小紅旗、橡皮泥、紅線、藍色氣球、陸地板塊貼紙。2. 教師:PPT、地球是球體演示儀、小船模型等。6、 教學過程(1) 問題導入出示微信開啟畫面截圖,這個大家熟悉嗎?畫面中的是什么?地球。對,就是地球。我們知道地球是球體。我們能夠知道這個事實,得益于現代的科學技術,例如天文望遠鏡、衛星科技、航天科技等,但是古時候并沒有這么高的科技,古人們是如何認識地球形狀的呢?又是怎樣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呢?如果沒有高科技,我們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狀?(2) 活動探究1.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歷程同學們,誰能說出最初古代人們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樣的嗎?古代人由于活動范圍狹小,往往憑自己的直覺認識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為整個大地也是平的,像一個方形的棋盤,并且把天空看成是一個倒扣著的巨大的鍋,是半圓的;就提出了“天圓地方說”,也稱為“蓋天說”生活在海邊的人們發現,當帆船回港時,總是先看見船帆,后看見船身;出港時則相反。由此,人們開始認為海面不是平的。到這里,人們已經不再認為地球是平的了。后來隨著雖然人們對地球研究的深入,有什么變化嗎?誰知道?我國漢代的張衡根據太陽東升西落的規律,認為宇宙像個雞蛋,天體如蛋殼,大地如蛋黃。這種說法被稱為“渾天說”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的形狀變化推測地球是球形物體。【意圖解析】本環節為學生梳理了人們對地球認知過程中產生的幾種典型觀點。把學生課前了解到的知識進行了明晰和強化。2.用實驗解釋觀點你們認為這些解釋合理嗎?有沒有一些案例可以幫助你解釋這些觀點?下面老師要抽選幾位同學和我一起來做一個模擬實驗。-模擬船只進出港。在這個實驗中,我們需要用到“地球是球體演示儀”。操作中,老師會把小船沿著球體緩慢移動,請同學在另一側平視并把看到的情況講給大家聽。然后再平面上再做一次移動,請同學在另一側平視并把看到的情況講給大家聽。選同學操作,并引導學生正確的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兩種情況下,看到的情況有什么不同。實際生活中,人們看到的情況和上面一種(第一種情況)是一樣的。實驗發現:帆船在球體上航行,進港時總是先看見桅桿,再逐漸看見船身;出港時看見的情況則相反。帆船在平面上航行則不會出現上述現象。這個實驗證明了地球是球形的。【意圖解析】本環節通過生活中海邊生活的人們所熟悉的現象來證明地球是球形的。但是這一現象對學生來說并不具有普遍性,需要在課堂上重新演示,以具象學生的認知。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位偉大的人物-麥哲倫,聽過的同學舉手。你知道他的什么事情?說說看。請大家閱讀活動手冊上相關內容。然后,用彩筆在地球儀上標注出麥哲倫航海路線的主要停靠點。在主要停靠點上插一面小旗,并用細紅線按航行的路線把小旗連接起來。取下這些小旗和細紅線組成的圖形。觀察細紅線,你發現了什么?請同學們思考。細紅線圍成了一個圓圈,這說明,麥哲倫圍繞著地球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來出發的地方。這一個偉大的創舉也說明了地球是球體。【意圖解析】本環節通過人人參與的動手實驗,研究麥哲倫航海路線,從而發現路線的特征,從側面認識到其中的道理。古人由于受到科技條件的限制,在認識地球是什么樣子的問題上沒有辦法實際進行觀察,現在科技的發展已經能夠讓我們從外太空觀察到實際的地球了。例如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搭乘“東方1號”載人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在宇宙中親眼目睹地球外貌的人,他的觀察成了證明地球形狀最直觀、最有力的證據。像地球這樣,自身不發光,圍繞太陽運行,且質量足夠大的天體,被稱為行星。【意圖解析】本環節是介紹現代人觀測到的地球。是人類在認識地球的過程中最現代的一個過程,也是我們最為熟知的階段。讓我們自信的看一下地球的樣子。照片上白色、藍色、咖啡色、綠色部分可能是什么?白色的云,藍色是海洋,咖啡色是黃土、沙漠等植被稀少的地方,綠色地方是植被密集覆蓋的區域。比較藍色、咖啡色、綠色部分的面積,哪個更大?藍色的面積大于綠色大于咖啡色。接下來,給大家一個挑戰,請大家仔細觀察地球儀,待會老師發給你們地球上的幾大板塊貼紙,你們有沒有信心把板塊貼紙準確貼到相應位置?學生領材料,動手操作。選出全對的小組進行講解,鼓勵大家進行修正。【意圖解析】本環節是進一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通過動手操作,強化對地球幾大板塊的特征認識。3.教師總結大家今天的收獲可真多,讓我們再來復習一下今天所講的人們認識地球的幾個階段吧。出示課件中的表格。地球附近還有一個小星球,你們知道是誰嗎?月球嗯,說的對,就是我們夜晚看到的月亮。課后請大家閱讀關于月球的知識,我們觀察到的月亮有什么特征呢?等著你分享哦。下課。7、 板書設計地球蓋天說(古代中國人)渾天說(張衡)觀測月食推斷地球是球體(亞里士多德)地球是球體(麥哲倫)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宇航員
- 關 鍵 詞:
-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科學5、地球 教學設計 蘇教版 四年級 下冊 科學 地球 教學 設計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