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版(六三制)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全冊(共99頁).docx
青島版(六三制)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全冊(共99頁)四年級下冊科學1 運動與力 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2 小球的運動 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3 運動的形式 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4.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5.聲音的傳播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6.聲音的變化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7.噪聲的危害和防治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8探索地球教學設計 四年級下冊科學9.認識太陽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10.登上月球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11.月相的變化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12.種辣椒 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13.不同環境中的植物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14.調查家鄉植物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15.養蠶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16.動物的“家”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17.生物與非生物 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18.燈泡亮了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19.導體和絕緣體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20.安全用電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21.設計小臺燈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22.制作小臺燈教學設計四年級下冊科學23.太陽能小臺燈教學設計運動與力教學設計【教材分析】運動與力是青島版四年級下冊物體的運動單元的第一課時。本節課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體的運動現象為切入點,通過觀察引導學生認識怎樣是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通過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觀察到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依據生活中的多種現象推出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教材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活動準備,教科書用文字首先從學生熟悉的自行車運動現象切入,提出了問題,明確了本課探究方向。“材料包”提示學生可以準備一些容易獲得,方便攜帶的材料,為課堂上的探究奠定基礎;第二部分活動過程,引導學生明確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嘗試用推、拉等方式讓物體啟動、加速、減速或停止,觀察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利用活動再結合生活經驗的方式得出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的結論;第三部分拓展活動,觀察生活中運動的物體,說一說它們的運動狀態是怎樣發生改變的,進一步感受到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需要給物體施加力。本課通過觀察和實驗等體驗活動,讓學生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樣方法完成科學探究,能夠舉例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知道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了解運動與力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學生分析】四年級學生已經知道推力、拉力等常見的力,知道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在生活中也會觀察到力作用于物體發生的各種運動現象。什么是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怎樣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物體運動的改變和施加在物體上的力有什么關系?這些問題學生還沒有做過深入思考。【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能夠舉例說明給物體施加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也可以使物體啟動或停止。2.知道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科學探究目標:1.在教師引導下,能夠依據證據運用推理的方法得出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的結論。情感態度價值觀:1.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樣方法完成科學探究。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1.了解運動與力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重 難 點】能夠舉例說明給物體施加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也可以使物體啟動或停止。【器材準備】學生準備:風車、空易拉罐、小球、礦泉水瓶、核桃、小鐵錘教師準備:課件、評價表【教學過程】一、聯系生活導入1教師談話提問:同學們出行選擇什么交通工具?學生交流后回答。小結:同學們說的都很好,遠的可以坐飛機、高鐵,近的可以坐汽車或者其他的交通工具。2提問:你們知道這些物體的運動與力之間的關系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運動與力。板書課題:運動與力二、探究活動(一)觀察物體的運動現象,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1.PPT 3 出示教師出示高速列車進出高鐵站的場景圖片。2.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結合自己乘坐列車的生活經驗,嘗試描述出列車運動狀態的變化。3.學生觀察并回答。預設匯報1:列車進站,列車的速度逐漸變慢,最后靜止下來。預設匯報2:乘客上車后,列車帶乘客加速離開車站,速度越來越快。4.PPT 4 出示教師小結:物體由靜止變為運動。由運動變為靜止,或者運動快慢發生改變等現象,都是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二)怎樣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1.PPT 5 出示教師提出問題:列車進出車站,它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列車屬于較大的物體。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紙風車、空易拉罐、文具盒,你們能想辦法改變它們的運動狀態嗎?教師展示紙風車、空易拉罐,并讓同學們拿出自己的文具盒。2.學生討論、交流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方法。3.學生匯報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設想方案。預設匯報1:使勁吹小風車,可以使小風車動起來。預設匯報2:用力推空易拉罐,可以使靜止的空易拉罐動起來。預設匯報3:用力拉或者推可以使用文具盒動起來。4.教師、同學們評價方案。5.學生分小組活動。教師適時指導并要求學生注意觀察現象。6.小組展示研究發現。預設匯報1:紙風車快停了,我再吹一下,給小風車施加一個力,風車又轉動了起來。預設匯報2:空易拉罐原來是靜止的,用手使勁碰一下,空易拉罐開始滾動,它的運動狀態改變了,用手擋一下滾動的空易拉罐,就停止了。預設匯報3:文具盒原來是靜止的,用手使勁碰一下文具盒,文具盒開始滑動,它的運動狀態改變了,用手擋一下滑動的文具盒,文具盒停止了。學生通過以上活動得出結論。7.PPT 6 出示教師總結: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使物體啟動或停止,需要給物體施加力。(三)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1.提出問題:給靜止的物體施加力,可以改變它的運動狀態,使它運動起來。那么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嗎?學生猜想。教師讓學生交流猜想的依據。小結:要想知道運動的物體是否具有能量,就要用實驗驗證一下。2、然后布置學生開展活動。3.PPT 7 出示分組做投礦泉水瓶游戲。(注意將礦泉水瓶均勻放開,學生拍成隊,分別用小球去碰礦泉水瓶。)4.分組用錘子砸核桃。5.結合活動和游戲讓學生討論交流發現。6.小組展示研究成果。7.PPT 8 出示教師引導學生小結: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三、課堂小結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活動,發現了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的運動狀態,同時還發現了物體運動與力之間的秘密,你們還有哪些發現呢?學生提出疑惑的問題。教師給以點撥,鼓勵學生注意學會搜集信息,解決問題。四、拓展活動PPT 9 出示觀察生活中運動的物體,說一說它們的運動狀態是怎樣發生改變的。布置課下探究任務,指導學生試著用本課學到的知識和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板書設計】運動與力1.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使物體啟動或停止,需要給物體施加力。2.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記錄表】小球的運動教學設計【教材分析】小球的運動是青島版四年級下冊物體的運動單元的第二課時。本節課以學生玩小球,觀察并描述小球的運動路線為切入點,通過讓小球按照設計的路線動起來的游戲體驗初步感知物體的運動路線有直線和曲線,又通過描述生活中運動物體的運動路線,明確按照運動路線,物體的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教材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活動準備,導語部分開門見山地提出了研究的問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生活中常見現象的回憶,引導他們注意思考和觀察一些物體運動時的運動路線是怎樣的,進而激發學生對物體運動現象的探究欲望。“材料包”中提供了課上探究活動可能用到的材料;第二部分活動過程,讓小球動起來,描述小球的運動路線,發現小球的運動路線有的是直線,有的是曲線。在描述生活中運動物體的運動路線的基礎上,知道物體的運動按照運動路線可以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第三部分拓展活動,繼續觀察生活中運動的物體,發現運動物體其他的運動特點,為研究運動的形式做好鋪墊。本課通過觀察和操作等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分工協作、合作探究的基礎上,觀察并描述物體的運動路線,知道按照運動路線,物體的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學生分析】四年級學生對于多種球類活動并不陌生,通過自身體驗或者其他途徑,知道多種讓球動起來的方法,而且也觀察過形形色色的球或者其他物體的運動路線。怎樣描述運動物體的運動路線?運動物體的運動路線又有什么特點?這些是學生還需要進一步探究的。【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能夠列舉并描述生活中常見物體的直線運動、曲線運動等運動方式。科學探究目標:1.在教師引導下,能夠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等方式記錄整理小球運動路線的信息,陳述證據和結果。情感態度價值觀:1.能分工協作,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1.了解生活中物體的運動方式可以按照運動路線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重 難 點】能夠列舉并描述生活中常見物體的直線運動、曲線運動等運動方式。【器材準備】學生準備:小球、硬紙板、長尾夾、膠帶、膠棒教師準備:課件、評價表【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讓幾個學生在教室前面,輕輕踢動足球,其他同學觀察球的運動路線。讓學生簡單說說看到的足球是怎樣運動的。小結過度提出問題:如果我們讓一個小球運動起來,那么小球運動路線又會是怎樣的呢? 板書課題:小球的運動二、探究活動(一)讓小球動起來,描述軌跡。1教師展示小球,同時談話:我們怎樣讓小球以不同的方式運動起來?2學生想辦法,討論交流。3PPT 3 出示小組分別活動:讓小球動起來。(對拋、平拋、自由下落等)4描述小球的運動路線。5把運動路線畫下來。并展示自己畫出的運動路線圖。6小結:小球有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二)利用材料玩小球,觀察小球的運動路線。1教師介紹實驗材料:小球、紙板、線繩、彈力繩、橡皮筋。2學生說辦法:推小球,使它在桌面上滾動;拿起小球,讓小球直接下落;彈力繩連接小球,使小球來回運動;用紙板拍擊小球3提出問題:怎樣描述小球的運動?引導學生說出:從小球運動的快慢、方向、軌跡等方面描述小球的運動。教師引導:描述小球的軌跡,可以用畫圖的方式。軌跡就是小球在運動過程中走過的路線,所以軌跡應該是線,在線上用箭頭表示小球運動的方向,可以描述小球的運動軌跡。4PPT 4 出示學生活動,畫出小球的運動軌跡,同時填寫實驗記錄單。讓小球運動的辦法運動軌跡總結發現5學生匯報發現,師生交流分析,得出結論:給運動軌跡分類,可以分為兩類: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二)玩小球,讓小球“隨心而動”。1師生談話:想辦法讓小球走出我們給它規劃好的路線。教師提供材料:小球、硬紙板、長尾夾、膠帶、膠棒等。2學生小組內討論辦法,之后匯報。在紙板上畫好路線,然后想辦法利用材料實現讓小球的軌跡與路線重合。3學生分組展示自己的方案。4學生分組領取材料,進行活動。5小組展示自己的活動。6小組之間進行評價,看哪個小組設計的路線科學,小球運動中是按設計路線運動的。師生共同評價。 三、聯系生活實際,觀察物體的運動路線。1生活中,運動的物體隨處可見,你能舉個例子,像我們剛才描述小球的運動那樣,說一說物體的運動嗎?2學生描述物體的運動。3教師展示實例。(1)PPT 5 出示滑道運動:運動軌跡為曲線,是曲線運動;(2)PPT 6 出示箱式電梯:電梯向上或向下運動,運動軌跡為直線,是直線運動;(3)PPT 7 出示滑冰運動:運動軌跡有時為直線有時為曲線。4PPT 8 出示師生小結,出示結論:按照運動路線,物體的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四、拓展活動PPT 9 出示繼續觀察生活中運動的物體,說一說有什么新發現。【板書設計】小球的運動按照運動路線,物體的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記錄表】實驗記錄單讓小球運動的辦法運動軌跡總結發現運動的形式教學設計【教材分析】運動的形式是青島版四年級下冊物體的運動單元的第三課時。本節課通過學生讓物體運動起來,觀察它們的運動形式,認識平動、振動、轉動等基本的運動形式。在觀察生活中運動物體運動形式的基礎上,知道各種運動形式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往往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復雜的運動可能包含多種運動形式。教材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活動準備,用描述的方式再現了一個生活中常見到的活動場景,根據這一情景,導語提出了本課將要探究的方向,“材料包”中提供了課上探究活動可能用到的材料;第二部分活動過程,讓物體運動起來,觀察運動物體上標注點的相對位置變化,認識物體的運動形式。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多種運動物體的運動現象,描述這些運動的物體包含哪些運動形式,知道一個復雜的運動可能包含多種運動形式;第三部分拓展活動,引導學生觀察運動的自行車各部分的運動現象,交流運動的自行車包含了哪些運動形式。本課通過觀察、比較、描述等活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能夠舉例物體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特征,正確描述生活中多種運動物體的運動形式,知道一個復雜的運動可能包含多種運動形式。【學生分析】四年級學生已經接觸到生活中多種運動物體,也觀察到多種運動物體不同的運動形式,能夠意識到運動物體存在著多種運動形式。物體運動的形式都有哪些?不同的運動形式又有什么不同特征?這些是學生還需要進一步探究的。【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能夠通過比較不同的運動,舉例說明各種運動的形式和特征。科學探究目標:1.在教師指導下,能夠運用感官觀察并描述物體運動形式和特征。情感態度價值觀:1.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物體不同運動形式和特征的探究興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1.了解生活中物體各種運動的形式和特征。【重 難 點】能夠通過比較不同的運動,舉例說明各種運動的形式和特征。【器材準備】學生準備:小木塊、鋼尺、風車教師準備:課件、評價表【教學過程】一、游戲導入1.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好玩的玩具,看,這是什么?(出示風車)你知道怎么玩嗎?學生自由發言。2.請一名學生手持風車從教室前跑到教室后,讓風車轉起來。其他學生觀察風車是怎么運動的,手持風車的同學又是怎樣運動的。學生觀察匯報。3.小結:生活中不同物體的運動形式是不同的,引出課題運動的形式。二、活動探究活動一:讓更多的物體動起來,觀察它們的運動形式。1.教師出示木塊、鋼尺、風車,提出問題:怎樣讓它們也動起來?學生小組討論。2.匯報實驗方案(1)在桌面上推小木塊。(2)將鋼尺的一端按在桌面上,另一端露出桌面并用手撥動后釋放。(3)用嘴吹風車或拿著風車跑動。3.教師引導:為了便于觀察,在這些物體上標記兩個點,觀察運動物體上標注點的相對位置變化,進而認識物體的運動形式。4.PPT 3 出示學生實驗并記錄,教師巡視指導。我的方法運動路線木塊鋼尺風車5.小組匯報。6.PPT 4 出示小結:物體的運動形式有平動、振動、轉動等。活動二:探究生活中運動的物體包含哪些運動方式。1. PPT 5 出示教師出示購物車、電風扇、擺鐘等圖片,讓學生說一說這些物品工作時,哪些部位在運動?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自由發言。2. PPT 6 出示提問:這些部位在運動時,是哪種運動方式呢?小組探究運動的物體各部位的運動方式。物品名稱運動部位運動形式購物車電風扇擺鐘3.小組匯報。4.PPT 7 出示小結:各種運動形式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個復雜的運動可能包含多種運動形式。三、拓展活動PPT 8 出示說一說運動的自行車包含哪些運動形式。【板書設計】運動的形式物體的運動形式有平動、振動、轉動等。【記錄表】實驗記錄單我的方法運動路線木塊鋼尺風車觀察記錄單物品名稱運動部位運動形式購物車電風扇擺鐘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教材分析】聲音的產生是青島版小學科學(六三學制)四年級下冊聲音的秘密單元的第一課時。本節課結合學生在生活中聽到的各種各樣聲音,以探索聲音產生的為主線,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觀察、實驗、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在與同學相互合作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會分享、交流。教材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活動準備:用文字呈現了情景“書聲瑯瑯,琴聲悠揚,歌聲嘹亮,提出了問題:“這些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材料包呈現了學生準備材料:鋼尺、礦泉水瓶、蠟燭等。指導學生根據生活現象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課上探究活動做好準備。第二部分活動過程,此部分包括三個活動:活動一:生活中有哪些聲音?用圖文呈現了雷聲轟鳴、交通堵塞時汽車鳴笛、演員演奏樂器、工業機械轉動、小鳥鳴叫和學生討論圖。指導學生注意觀察和傾聽生活中多種多樣的聲音,為后續探究聲音的產生做好鋪墊。活動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通過呈現將振動的音叉插入水、使用兩燒杯交替倒水、撥動鋼尺、吹空礦泉水瓶、觸摸發聲的聲帶,讓學生嘗試讓鑼發聲及停止發聲等活動。指導學生法探究物體產生聲音的原因,歸納出聲音產生的原因。活動三:聲音具有能力嗎?用圖文呈現學生敲擊鼓面,探究放在鼓面一側的燃燒的蠟燭與鼓聲間的關系,以及學生因離音響太近,且音響發出聲音太大使得學生不得不捂住耳朵進行保護。指導學生分析產生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歸納出聲音具有能量的結論。第三部分拓展活動:“聽一聽周圍的聲音,找一找是什么物體發生了振動。” 指導學生根據聽到的聲音判斷是什么物體振動發出的,進一步鞏固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這一知識。本課遵循由個體到普遍,歸納總結出認知規律,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現象,并通過歸納了解聲音產生的秘密,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學生分析】四年級學生對聲音的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能初步的了解聲音各不相同,對聲音的大小等有感性的理解。但對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具有能量等還有不熟悉的地方,需要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理解和掌握。【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能舉例說明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2.知道聲音具有能量。科學探究目標:1.在教師引導下,能從對聲音現象的觀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2.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對聲音產生的原因進行探究。科學態度目標:1.通過探究活動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體會到各種自然現象都是有規律的。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1.了解物體振動產生聲音和聲音具有能量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重 難 點】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具有能量。【器材準備】學生準備:鋼尺、礦泉水瓶、蠟燭、記錄單等。教師準備:課件、音叉、燒杯、小鼓、鑼等。【教學過程】一、活動準備PPT 2 出示活動準備的圖片。創設情景:讓學生發出聲音。提出問題: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交流如何能產生聲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提示學生準備上課時能產生聲音的材料。二、導入新課生活中有哪些聲音?1.PPT 3 出示 出示各種各樣的聲音。2.PPT4 出示 其實,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我們總能聽到各種聲音,大自然的風聲、雨聲、雷聲,鄉間的蛙叫、蟬鳴,城里車水馬龍的聲音。正因為有了聲音,我們的生活才豐富多彩。聽了這么多聲音,你想探究關于聲音的哪些問題呢?三、探究過程(一)制造各種聲音。1.PPT 5 出示 “制造聲音發現發聲物體的共同特點。”和制造聲音的場景圖。2.PPT 6出示制造聲音的提示。3.PPT 7出示制造聲音的記錄單。(二)探究聲音產生的秘密1.制造聲音猜想聲音產生的原因。下面老師給你5分鐘的時間利用自己帶的尺子、等材料制造聲音,通過聽一聽、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音叉、礦泉水瓶發出聲音的時候,本身有什么變化?(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2.同學們結合剛才我們的游戲和實驗請你們想一想,你覺得聲音產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師生交流歸納得出這些發聲物體的共同點。)3. PPT 7出示出示思維導航引導學生思考:把正在發聲的音叉插入水中,水面有什么現象說明什么?鋼尺水,空氣等物品發聲時分別出現了什么現象?這些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師總結:我們發現尺子發聲時在抖動,皮筋發聲時會顫動這些“顫動” “抖動”在科學上,我們把它們統稱為振動(物體小的來回運動的重復)。尺子發聲時會振動,音叉發聲時會振動,要讓物體產生聲音,物體必須振動,這就說明:聲音產生的原因其實就是-物體的振動。也就是說: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4.PPT 9出示用手摸敲響后的音叉會有什么感覺?5.PPT 10出示將敲響后的音叉放入水中又會發生什么現象呢?6.PPT 11出示出示視頻,琴弦的振動。7.驗證猜想,歸納結論。物體發出聲音,一定是振動了嗎?我們怎么樣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同學們能不能利用桌上的實驗儀器自己設計實驗證明一下?(生先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然后根據自己小組制訂的實驗方案動手實驗驗證。)(1)敲擊音叉后再迅速放入水中;不敲擊音叉直接放入水中觀察現象;(2)用兩個杯子相互倒入水看實驗現象;(3)吹塑料瓶聽聲音摸塑料瓶;不吹塑料瓶直接摸塑料瓶的同一地方;(4)自己說話時摸一摸聲帶;不說話時再摸一摸;PPT 12出示歸納。通過實驗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振動發聲。根據音叉、橡皮筋等發聲時都在振動的現象,得出物體發聲時都在振動的結論就是在歸納。7.PPT 13出示 “讓發聲的物體停止發聲發現不發聲物體的特點”學生動手實驗怎樣讓正在發聲的物體停止發聲。匯報:你是用什么方法讓它們停止發聲的?小結:振動停止聲音即停止。8.PPT 14出示 出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振動一旦停止,聲音也就停止了。”(三)探究聲音具有能量1.PPT 15出示 敲擊鼓面,蠟燭的火焰有什么變化?說明了什么? 引導思考:為什么會蠟燭的火焰會產生晃動? 2.PPT 16出示 音響的聲音很大時,震的耳朵疼,說明了什么?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音響的聲音會震的耳朵疼?3.PPT 17出示歌聲震碎玻璃杯。4.PPT 18出示聲音震碎玻璃杯的秘密。小結:聲音具有能量。四、拓展活動說一說物體哪部分振動發出聲音。1.PPT 19出示 音樂家能利用琴弦的振動,演繹出許多美妙動聽的曲。2.PPT 20出示 溪水叮咚是水的振動產生的聲音。3.PPT 21出示 蟬腹部的發生器振動發出聲音。4.PPT 22出示 青蛙靠氣囊的振動發聲5.學生交流聽到的聲音以及是由什么物體振動產生的。【板書設計】聲音的產生發生的物體都產生振動。振動停止聲音即停止。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音具有能量。聲音的傳播教學設計【教材分析】聲音的傳播是青島版小學科學(六三學制)四年級下冊聲音的秘密單元的第二課時。本節課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聲音的傳播介質和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為主線,探究聲音以什么形式在什么物質中傳播。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經歷觀察、實驗、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到探究的樂趣。教材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活動準備:用文字呈現了“為什么我們在學校的任何地方都能聽到鈴聲?”,材料包提示學生需準備材料:石塊、紙杯、塑料線、毛線、細鐵絲、銅絲等。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現象提出問題,為課上探究活動準備相應的材料。第二部分活動過程:活動一:聲音可以在哪些物體中傳播?用圖文呈現了學生聽收音機、貼著水槽聽石塊在水中相互碰撞的聲音、伏在桌面不同位置聽敲擊桌面的聲音及學生在教學樓外聽到上課鈴聲返回教室的漫畫場景圖。引導學生探究聲音能在哪些物體中進行傳播及聲音傳播的方向。活動二:玩一玩“土電話”,比一比用哪種材料傳播聲音的效果更好。用圖片呈現了學生制作“土電話”和玩“土電話”的場景。讓學生在制作“土電話”、玩“土電話”的過程中體會到不同材料傳播聲音的能力不同,深刻理解聲音可以在多種物體中傳播的道理。第三部分拓展活動:查閱資料,了解回聲產生的原因。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回聲是怎樣產生的,加深其對聲音傳播的理解。本課遵循歸納總結出認知規律,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現象,并通過歸納了解聲音傳播的秘密,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學生分析】四年級學生對聲音傳播的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能初步的了解聲音能傳播,對聲音傳播的介質有感性的理解。但對聲音是以什么形式傳播的,聲音在介質中傳播的效果的還不熟悉,需要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理解和掌握。【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知道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向各個方向傳播。科學探究目標:1.在教師引導下,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聲音的傳播提出自己的猜想。2.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對聲音的傳播進行探究。科學態度目標:1.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樣方法完成對聲音傳播的探究,體會創新樂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1.了解聲音傳播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重 難 點】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器材準備】學生準備:石塊、紙杯、塑料線、毛線、細鐵絲、細銅絲、回形針、記錄單等教師準備:課件、水槽等【教學過程】一、活動準備PPT 2 出示提出問題:為什么在學校的任何地方都能聽到鈴聲?學生根據問題思考,會想到聲音是怎樣進入我們的耳朵的,向什么方向傳播等。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交流。提示學生準備相關材料為上課做好準備。二、導入新課上課鈴響了,不管在學校的哪個角落的同學,都能聽到鈴聲紛紛進入教室。那么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呢?三、探究活動(一)聲音可以在哪些物體中傳播?1.PPT 3 出示 出示隔著固體聽聲音的場景圖。2.PPT 4 出示出示在水中用聲納誘捕魚的場景圖。3.PPT 5出示出示“猜一猜:聲音在哪些物體中傳播?”和“設計方案,探究聲音在哪些物體中傳播。”4.提出問題:聲音可以在哪些物體中傳播?5.猜想假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6.設計實驗方案。小組討論,制定實驗方案。7.PPT 6出示 出示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嗎?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在一張桌子的兩端,一個學生在桌子的一端輕輕地敲,另一個學生耳朵緊貼桌面的另一端傾聽聲音。通過實驗使學生認識到固體可以傳播聲音。注意:聽聲音時,要將另一個耳朵用棉花塞住。8.PPT 7出示 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嗎?聲音在液體中傳播。把兩塊石塊浸入水槽中的水里面,在水中敲擊石塊,一個學生把耳朵緊貼在水槽壁上傾聽聲音,通過研究認識液體能傳播聲音。注意:聽聲音時,要將另一個耳朵用棉花塞住。9. PPT 8出示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嗎?聲音能在氣體中傳播。可用多種方法.播放音頻(聽收音機,MP3等)或者視頻之類的,我們怎樣聽到聲音的,就是靠空氣傳播的。10.PPT 9出示出示空氣靠粒子傳播聲音的視頻。11.PPT 10出示出示“抽空玻璃鐘罩內空氣,聽不到鐘罩內鬧鐘的聲音。”12.還可以在一個密封的玻璃種罩內放進一只小鬧鐘,用抽氣筒抽玻璃罩里的氣體直至真空,觀察現象。小鬧鐘的聲音越來越小,小鬧鐘在近似真空狀態下,幾乎聽不到聲音。通過抽空氣前后對比實驗,是學生認識到氣體能傳播聲音。(把玻璃罩換成拔罐,把鬧鐘換成音樂賀卡的那個音樂發聲器也可。)13.學生交流匯報。小結:聲音能在固體、氣體、液體中傳播。14.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聲音能在固體、氣體、液體中傳播。那么聲音能向哪個方向傳播呢?我們可以在學校的各個角落聽到鈴聲,由此可見,聲音可以向各個方向傳播。當我叫一個同學時,其他在不同方向的同學也能聽到,這也說明聲音可以向各個方向傳播。15.PPT 11出示 出示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16.PPT 12出示出示結論: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向各個方向傳播。17.PPT 13出示出示鐵道游擊隊隊員把耳朵貼在鐵軌上探聽遠處是否有火車聲。體現聲音傳播的應用,了解聲音傳播的速度。(二)玩一玩“土電話”。1.PPT 14出示 出示制作“土電話”所需材料2.PPT 15出示出示制作“土電話”的視頻3.學生討論制作方法,然后分組制作。(把全班同學分為四大組,分別用棉線、銅絲、細鐵絲、塑料線做“簡易電話”)。4.PPT 16出示出示玩“土電話”5.比較用棉線和銅絲做的“土電話”,哪種材料做的“土電話”聽到的聲音大些?發現:銅絲傳播聲音效果好些。6.把棉線做的“土電話”的棉線放松,與拉緊時聽到的聲音對比發現:拉緊的時候聲音大,放松時候幾乎聽不到聲音。四、拓展活動1.PPT 17出示查閱資料,了解回聲產生的原因。2.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回聲,回聲是怎么產生的呢? 為什么同一個位置有時候能聽到回聲,有時候不能聽到回聲?3.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進行指導。【板書設計】誰能傳播聲音聲音能在固體、氣體、液體中傳播。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各個方向傳播聲音的變化教學設計【教材分析】各種各樣的聲音是青島版小學科學(六三學制)四年級下冊聲音的秘密單元的第三課時。本節課結合生活中學生聽到的各種各樣的聲音,以聲音的高低、強弱變化和為主線,指向引起聲音高低、強弱變化的原因。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觀察、實驗、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在與同學相互合作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會分享、交流。教材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活動準備,呈現了問題:“為什么彈奏古箏時,古箏能發出高低起伏、強弱不同的聲音呢?” 材料包鋼尺、木板。這兩種材料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材料。指導學生思考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為課上探究活動準備相應的材料。第二部分活動過程,此過程包括三個活動。活動一:感受自然界中聲音的變化。用一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片,呈現了瀑布、流水、動物、人等可能會發出聲音的場景。指導學生通過比較聽到的多種多樣的聲音,了解聲音有高低、強弱之分。活動二:怎樣改變聲音的高低、強弱?通過呈現學生分別撥動伸出桌面長度不同的鋼尺和用不同力量敲擊鼓面的場景圖。指導學生通過兩組對比活動了解聲音高低、強弱不同的原因。活動三:制作水杯琴。通過呈現制作、調試水杯琴的場景圖。引導學生敲擊裝有不同量液體的水杯,觀察其聲音的變化。第三部分拓展活動,“查找資料,了解我國古代五弦琴”引導學生了解五弦琴的發聲原理,加深對聲音產生高低變化的認識。本課通過設計活動,引領學生了解聲音高低、強弱變化的秘密,提高學生對聲音變化的認識。【學生分析】四年級學生對聲音的高低、強弱變化有初步的認識,能初步的知道聲音有大有小,也就是聲音有強弱之分。但對聲音對聲音高低的變化以及引起聲音高低、強弱變化的原因等還不熟悉,需要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理解和掌握。【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知道聲音有高低和強弱之分。2.知道振動的變化會使聲音的高低、強弱發生改變。科學探究目標:1.在教師引導下,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對聲音高低、強弱的原因進行探究.2.在教師引導下,能通過制作能產生不同高低、強弱聲音的水杯琴,進一步探究聲音變化的原因。科學態度目標:1.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樣方法完成有關聲音高低、強弱的探究,體會創新樂趣.2.能接納他人的觀點,完善自己的探究活動.3.能分工協作,進行合作探究學習。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1.了解聲音高低、強弱變化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重 難 點】聲音高低、強弱變化的原因。【器材準備】學生準備:鋼尺、木板、玻璃杯、記錄單等教師準備:課件、小鼓等【教學過程】一、活動準備PPT 2出示為什么彈奏古箏時,古箏能發出高低起伏、強弱不同的聲音呢?引導學生思考,并通過聽音樂感受,比較不同的聲音。并對不同的聲音進行交流。提示學生為上課做好材料的準備。二、導入新課請一位熟悉樂器的同學演奏一首曲子,其他同學認真傾聽,感受聲音的高低、強弱不同。三、探究過程(一)感受自然界中聲音的變化。1.PPT 3出示 聽聲音,談感受。出示強弱不同的鼓聲和高低不同的古箏聲。2.談談聽到聲音后的感受。學生聽后讓學生談感受:有的聲音大,有的聲音小;有的尖銳,有的低沉等3.PPT 4 出示出示總結:聲音有高低、強弱之分。聲音的高低叫“音調”;聲音的強弱叫“音量”。(二)怎樣改變聲音的高低、強弱?1.PPT5出示 你能想辦法用鼓、鋼尺、皮筋等制造強弱不同的聲音嗎?2.在鼓面上放上一些碎紙屬,用大小不同的力量敲鼓面的同一位置,聽一聽鼓的聲音,觀察紙屑的振動情況。學生動手實驗,觀察現象并做好記錄。學生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小結:擊鼓力量越大,紙屑跳的越高,聲音也大,也就是聲音強;擊鼓力量越小,紙屑跳的越低,聲音也下,也就是聲音弱。3.用手撥動松緊一樣的橡皮筋學生動手實驗,觀察現象并做好記錄。學生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小結:撥動的幅度越小,皮筋發出的聲音越小越弱。撥動的幅度越大,皮筋發出的聲音越強。4.PPT 6出示出示“思考:聲音的強弱和什么因素有關?”5.總結:聲音的強弱與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6.PPT 7出示“猜一猜:聲音的高低與物體的什么有關?”和“討論:怎樣用鋼尺、皮筋制造出高低不同的聲音?”7.PPT 8出示實驗記錄單“用不同方法讓鋼尺、皮筋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8.PPT 9出示 撥動伸出桌面長短不同的鋼尺和思維導航。9.用手撥動伸出桌面長短不同的鋼尺,觀察鋼尺的振動有什么不同?發出的聲音有什么不同?學生動手實驗,觀察現象并做好記錄。學生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小結:伸出桌面較長的鋼尺振動較慢,發出的聲音比較低;伸出桌面較短的鋼尺振動的比較快,發出聲音的聲音比較高。10.PPT 10出示出示撥動橡皮筋11.拔動松緊不同的橡皮筋,觀察傾聽學生動手實驗,觀察現象并做好記錄。學生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小結:橡皮筋越緊,振動得越快,發出的聲音比較高;橡皮筋越松,振動的越慢,發出的聲音比較低。12.PPT 11出示 出示“想一想:聲音的高低與什么因素有關?”分析得出: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振動的越快,聲音越高;振動的越慢,聲音越低。物體振動快慢受物體的大、小;長、短;粗、細和松、緊等影響。引申:男女發出的聲音高低不同的原因男生的聲音
- 關 鍵 詞:
- 青島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全冊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