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版二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含課時安排.doc
二年級下學期科學教學計劃 一、學情分析 本年級共有3個班。一年級時學生已經對科學課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作為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講,學科認識尚沒有形成,更無從談起科技活動興趣和科學的思維活動方式、方法,故此對學生的知識教育應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科技活動興趣的培養和簡單實用的科學思維方式的灌輸。要培養學生課堂上的科學的思考習慣,逐步養成預見、測量、分析、探究、記錄數據等一系列的科學習慣,以及小組探究的活動方式。二、教材分析 現代科學教育則強調通過現代科學知識及其社會價值的教學,讓學生掌握科學概念,學會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且懂得如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科學與社會有關問題做出明智決策,注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現代科技與日常生活的結合,科學內容與科學過程的結合,以及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的結合。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這一單元要求學生建立比較形象具體的方位感,并在生活中學會應用,能在戶外借助太陽辨認方向,能準確的描述自己的方位與位置。第二單元:磁鐵;本單元的學習線索有兩條,分別是“磁鐵與周圍物體之間的作用”和“磁鐵兩極的特性”,這兩條學習線索貫穿整個單元。學生在趣味化的探究中觀察與交流磁鐵的特性,了解磁力能使兩個不接觸的物體產生相互作用,認識指南針的結構、功能和原理,利用磁鐵的性質創造性地制作指南針以及磁鐵玩具,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第三單元:認識天氣:“天氣”單元的重點是引起學生關注每天天氣的變化,并能像氣象學家那樣對天氣的一些基本特征進行觀察、記錄、分析。期待學生經過本單元的學習,能對天氣有一個全面、科學的認識,激發學生對天氣現象研究的好奇和熱情。第四單元:動物與環境;單元解讀:利用學生對動植物天然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留意到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并且被一些動物的肢體特征所吸引;從而引發出環境的對動物形態特征影響,引起學生對大自然與生物關系的思考。第五單元:科技產品:通過研究圓珠筆的結構,和制作磁懸浮玩具讓學生感受到科技進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綜合、分析信息及用不同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教學目標 本課程主要指導學生達到以下四個目標第一、問題解決使學生獲得發現生命世界與非生命世界里的問題并嘗試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第二,科學知識使學生獲得以下領域的知識:動植物、物質、能量、機械和聲音、地球、大氣和影響地球上生命的天體、良好的健康與營養習慣。第三,科學本質使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的歷史發展,獲取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科學等領域的知識的手段。第四,科學、技術與社會學生要理解他們獲得的各門科學知識可以怎樣運用于他們的個人生活之中。 四、教、學方法 科學課以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中的有關科技問題為學習主題,讓學生在場是解決這些“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知識,形成科學技能和科學態度。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只是講概念、定理與原理,只做標準化的習題,與現實的世界完全脫離。1、針對新教材應采用“探究法教學”。通過設置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環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導與幫助,讓學生從問題出發,通過設計實驗、系統觀察、收集、分析、解釋信息,做出結論,表達與交流等過程,進行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是:提出探究問題形成假設預測設計研究方案收集數據資料整理分析資料得出探究結論后續延伸活動。小組合作方式是學生經常被用來開展探究學習的有效途徑。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盡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采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盡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獲。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五、課時安排及進度表單元序號單元課題課序課題課時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1前后左右12太陽的位置與方向13我在哪里1第二單元磁鐵4認識磁極15磁極的秘密16指南針1第三單元認識天氣7多樣的天氣18天氣與生活19天氣與動物110怎樣預知天氣1第四單元動物與環境11動物的皮膚112動物的四肢113動物的翅膀114遷移與冬眠1第五單元科技產品15圓珠筆的秘密116制作磁懸浮筆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