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生物與環境》(網格式教案).docx
15.生物與非生物【課標落實】1 本單元通過一系列觀察、比較、實驗、測量、交流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中年段的課程目標。科學知識:知道生物與非生物具有不同特點。科學探究:在教師引導下,能從具體現象與事物的觀察、比較中,提出可探究的問題。在教師引導下,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陳述生物的共同特征。在教師引導下,觀察并描述生物的特征。科學態度: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事件發生的探究興趣;能接納他人的觀點,完善自己的探究;樂于完成探究活動,分享彼此的想法,貢獻自己的力量。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具有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意識,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2)本課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生命科學領域”的中年段要求。7.1生物具有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描述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與非生物具有不同特點。【教材分析】生物與非生物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5單元生物與環境的第一課時。通過一年級下冊第4單元動物與植物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并發現了動物和植物分別具有某些特征。通過三年級下冊第1、2單元植物的一生、植物與環境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植物的生長,并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本課帶領學生認識生物的共同特征并讓學生了解動植物的生存依賴周圍環境的各種條件。本課教學內容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調動學生已經的知識和經驗,對植物和動物的特點進行整理,然后概括出有生命物體的共同特征并形成生物的概念。第二部分,觀察相關圖片,判斷石筍和青苔等,它們的特征是否符合生物的概念;再出示地衣、松蘿、水綿等圖片請學生思考怎樣才能知道它們是不是生物,進行交流后出示資料進行判斷。第三部分,觀察大自然中的畫面,識別圖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思考并表達出生物和周圍非生物之間有著密切而復雜的聯系。【學情分析】四年級的學生對植物和動物的特點會有所了解,也知道植物和動物都是生物,但對于什么是生物,生物的共同特征有是什么,沒有系統的認識和總結,比較模糊不清。對于這個物體是不是的生物的判斷,沒有明確的判斷依據。對于生物與周圍環境中非生物的密切而復雜的關系,沒有有意識的去發現過。但學生對于動物和植物的最基本的特點是有所了解的,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建立生物的概念,認識生物的共同特征,并理解生物和非生物之間密切的關系。本課教學的重點就是讓學生明確生物的共同特征,會判斷生物和非生物。從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征來看,四年級的小學生自然事物充滿好奇心,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欲。他們樂于去交流,對于如何交流也有一定的經驗。【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知道什么是生物。2知道生物和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點。3認識生物與非生物的密切關系。科學探究:能運用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的方法,發現生物的共同特點。科學態度:在活動中樂于交流,分享出自己的想法,貢獻自己的力量。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具有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意識,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教學重點】知道生物和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點。【教學難點】認識生物與非生物密切而復雜的關系。【教學準備】教師材料:課件和視頻。學生材料:學習活動單。【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設計】探究活動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探究意圖一、導入新課1上課一開始,讓我們一起欣賞自然界的一段景色,并說說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花、樹、鴨子、蝴蝶、山、水、石頭等)2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給這些物體分類嗎?分類的依據是什么?3自然界有兩大類物體,分別是生物和非生物。4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生物與非生物。1觀看導入視頻。2說說看到的物體,并給視頻中看到的物體進行分類。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導入,喚起學生的先前經驗,地球上的物體有生物和非生物并揭示課題 二、有生命物體的共同特點1過渡:剛才視頻中我們看到了一些生物,接下來請學生完成活動記錄的表格,并思考植物和動物分別都有什么特點呢?2對于動物和植物的特點,你有什么發現?(學生匯報植物會生長、都需要陽光和水;動物會繁殖,會生長,需要食物,還會動)3如果把植物的特點寫在左邊的橢圓里,再把動物的特點寫在右邊的橢圓里。請大家思考,兩個橢圓重疊的部分可以表示什么呢?4是的,這部分表示植物和動物的共同特點,其實就是生物的共同特點。請大家拿出活動記錄單,小組內討論交流,并在活動手冊上歸納出生物的共同特點。5學生活動后匯報(都會生長、都能繁殖,都需要水,食物)6播放視頻生物的共同特征7總結:有生命的物體稱為生物。生物都能夠生長變化、會繁殖,幾乎都需要水、空氣、溫度、陽光1完成活動記錄單上的表格,思考植物、動物和生物的特點。2討論交流生物的共同特點。3觀看視頻,總結生物的共同特點。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利用思維工具圖,對植物的特點和動物的特點進行整理。在比較和分析兩者不同點與共同點的基礎上,抽取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并形成生物的基本概念。三、判斷它們是生物嗎1過渡:大家總結了生物的共同特征,要學以致用,(出示塑料花和鮮花)請看圖中的兩束花,你認為哪個是生物 ?2(再出示狗和機器狗的圖片)請看圖片中有兩只狗,你認為哪個是生物?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3看來同學們挺會判斷生物和非生物。那老師就請你們幫我解決個難題,我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的一種物體,它的名稱叫石筍。它的特點是會長高,也會長出小石筍,會對環境做出反應,但是不需要陽光。它是生物還是非生物呢?說說你的理由。4播放關于石筍的介紹視頻后學生再次交流,認為石筍不是生物。5(出示青苔的圖片)請同學們認一認這個是什么?誰知道青苔有什么特點?它會生長嗎?你們認為它是生物嗎?6小結:看來同學們是真的會判斷生物和非生物了。(出示地衣、松蘿、水綿)請同學們看,這三種是大家比較陌生的物體名稱分別是地衣、松蘿、水綿,我們先來觀察地衣誰來說說你覺得它是什么樣的?再來觀察松蘿,覺得它是什么樣的?最后還有一個水綿,誰來形容一下它的樣子?8通過初步的觀察和描述,你們覺得他們是生物還是非生物呢?要想做出正確的判斷,我們還需要做什么?9是的,可以通過查找資料來繼續了解他們的特征,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接下來,請同學們拿出學習活動單,進行學習并完成相應的判斷。10播放地衣、松蘿、水綿視頻,確定它們都是生物,因為它們都會生長和繁殖,需要空氣、水、陽光等。1判斷塑料花和鮮花,哪個是生物。2判斷狗和機器狗哪個是生物,并說出利用。3了解石筍的特點,判斷它是不是生物,并交流想法,說出理由。4觀看石筍的視頻,確定石筍并不是生物。5判斷青苔是不是生物,交流自己的想法。6.判斷地衣、松蘿、水綿,是不是生物。先描述它們的樣子,并交流想法做出判斷。7自主學習資料,做出正確的判斷。8觀看視頻。設計意圖:學生對生物的共同特征了解后,現學現用,通過查閱資料并一一對照判斷陌生的物體是不是生物。可以鞏固學生對生物共同特征的理解。四、思考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1過渡:生物生存環境的周圍,也有著很多非生物,比如空氣、水等。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大自然中的景色,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2在這個自然景色中,除了有同學們剛剛說的一些生物,還有哪些非生物的存在呢?3過渡:這一群山羊要能在這個環境中能很好的生活,它們會需要自然界中哪些東西的存在?(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貼)4小結:山羊的生存,與草地上的草、周圍的空氣、陽光和水,都有很大的關系。接下來請同學們完成活動,按照老師剛才的方法,先找出一個生物,然后把與這個生物有關系的物體都找出來,進行連線。比一比,哪一小組能夠找的準確并全面。5出示活動要求:小組成員一起找出圖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用黑筆寫出生物的名稱,鉛筆寫出非生物的名稱。逐一思考每種生物與周圍環境中其他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用連線的方法,把有關系的生物與非生物聯系起來。要認真思考、分析,實事求是地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完成活動單。1說出觀察到哪些生物?學生交流。(老鷹,一群羊,樹,小草,小烏龜)2學生交流(太陽、高山、水流、土壤、空氣、石頭、雪、白云)3進行連線活動,找出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4學生小組內活動并展示。5通過同學們的交流,我們發現自然界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存在的復雜而密切的關系。設計意圖:思考并認識到生物與非生物之間有著密切而復雜的關系,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周圍的非生物。五、總結1生物的生存依賴著非生生物,生物的行為也會引起周圍非生物的變化。關于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復雜關系,后面我們還會繼續學習。【板書設計】15生物與非生物有生命的物體稱為生物。都會生長變化都會繁殖都需要水、空氣、陽光16.動物的庇護所【課標落實】(1)本單元通過觀察、比較、調查、實驗、評估、交流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中年段的課程目標。科學知識:知道動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動物和植物都能產生后代,使其世代相傳;能根據有關特征對生物進行簡單分類;初步了解生物的生存條件。科學探究:在教師引導下,能基于所學知識,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在教師引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科學態度: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現象和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興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了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可能造成對環境的破壞,具有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意識,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2)本單元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生命科學領域”的中年段要求。7.1 生物具有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描述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與非生物具有不同特點。9.2 動物能夠適應季節的變化。舉例說出動物適應季節變化的方式;說出這些變化對維持動物生存的作用。12.1 動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空氣和水;動物還需要食物,植物還需要光。棲息地能滿足生物的基本需要。描述動植物維持生命需要空氣、水、溫度和食物等。舉例說出水、陽光、空氣、溫度等的變化對生物生存的影響。12.4 自然或人為干擾能引起生物棲息地的改變,這種改變對于生活在該地的植物和動物種類、數量可能產生影響。舉例說出人類生產、建筑等活動對動植物生存產生的影響。【教材分析】動物的庇護所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5單元生物與環境的第二課時。通過四年級上冊第1單元動物大家族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動物的基本分類,魚類、鳥類、哺乳類動物的基本特征。本課旨在引導學生從認識動物的家入手,知道動物安家需要大自然提供各種材料,能列舉動物依賴非生物筑巢或作為庇護所的實例,從而體會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本課教學內容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這是一個導入活動,由動畫入手,讓學生進入到動物世界,體會庇護所對動物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由植物、動物圖片入手,學生說出他們的生存需要大自然提供哪些外界條件。第三部分,知道不同動物對庇護所的要求不同。 通過對動物庇護所的觀察,認識不同的動物的家;尋訪小動物的家,對某種動物的家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和描述,在交流中進行比較,得出不同動物生活習性不同,對庇護所的要求也不同;最后總結動物庇護所的特點,嘗試運用所學設計一個鳥兒的家。在學習,深入思考后,提出方案并實施。【學情分析】通過四年級上冊第1單元動物大家族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動物的基本分類,魚類、鳥類、哺乳類動物的基本特征。在四年級下冊第5單元第1課中,生物與非生物的學習,能建立起“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概念。為本課中建立生物與非生物的聯系打下基礎。四年級學生經過一、二、三年級的學習,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實踐和表達能力,在設計鳥兒的家過程中,先讓學生對動物的家進行比較交流,知道家對動物的重要性。設計并畫出草圖,實施并不斷完善自己的設計。從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征來看,四年級的小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欲。通過四年級上冊第1單元動物大家族的學習,學生對動物有一定的了解,并對它們產生了深厚的興趣。在四年級下冊第5單元第1課中,生物與非生物的學習,再次為他們開啟了生命科學的大門,對美麗繽紛而充滿神秘的生命世界充滿向往。由于四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可以到戶外觀察記錄動物的庇護所。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科學記錄的良好習慣。并在交流中,形成小組合作討論的團隊精神。【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 描述動植物維持生命需要空氣、水、溫度和食物等。2 舉例說出水、陽光、空氣、溫度等的變化對生物生存的影響。3 列舉動物依賴植物筑巢或作為庇護所的實例。科學探究:1 能比較和發現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對庇護所的要求也不同。科學態度:2.設計制作一個鳥巢給鳥兒安家,建立保護小動物的情感和意識。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3能認識到非生物與生物之間是有聯系的,生物的生存離不開非生物。【教學重點】能比較和發現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對庇護所的要求也不同。【教學難點】設計制作一個鳥巢給鳥兒安家,建立保護小動物的情感和意識。【教學準備】教師材料:課件和視頻。學生材料:樹枝、繩子等。【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設計】探究活動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探究意圖一、視頻導入新課1師:同學們,我們先來看一段動畫。哪位同學來描述一下,動畫中講述了什么故事。2生:是貓和老鼠的故事。3師:觀看得很仔細哦。誰能描述一下剛才動畫里的情節?4. 師:老鼠為了躲貓,最后怎么辦了?5師:老鼠洞有什么作用?師:老鼠為了躲避貓的追擊,最終躲進了自己的庇護所-老鼠洞。除此之外,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躲避天敵的方法呢?6生:假死、躲到樹枝下。7師:大家知識面真廣!動物為躲避天敵,更好地繁衍后代,練就了很多本領,其中一項就是“搭建”屬于自己的小窩。小窩是干什么的呢?8師:我們下面來學習第16課-動物的庇護所。1仔細觀看視頻,描述動畫中的內容。2思考:老鼠洞的作用,從而知道動物庇護所的作用。設計意圖:利用熟悉的動畫激發學生的興趣,用“動物為適應大自然”引出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動物的庇護所” 二、新課探究(一)認識動物的庇護所1 師:是啊,動物需要特定的場所作為自己的庇護所。觀察幾幅圖,說說這些動物的庇護所用什么材料制成?2 生:松鼠的家安在樹洞里,燕子銜泥做巢。3 師:大自然為動物們安家提供了各種材料。仔細觀察,他們分別用了什么材料?4 舉例,動物們把家安在了哪里?為什么放在這里?5 生1:松鼠的家在樹洞里。它們平時喜歡在樹林里活動、采食物、游玩,所以把家安在樹洞里,很方便。(這里要引導學生大量的交流、分享,總結,老師從中選擇重點的詞語進行強調和規劃。)(二)尋訪動物的家1. 師:剛剛舉例認識了多種動物的家。不同的動物,對家的要求不同。它們喜歡有光照、通風、柔軟的家。2. 師:小時候,我們愛聽一首歌小燕子,誰會唱?小燕子不但美麗,還是有名的“建筑師”。你們想不想看看小燕子是怎么建造家的?一起觀看視頻。3. 生:小燕子真厲害,用嘴巴銜泥和枯草,就能建成自己的窩。我老家屋檐下就有它們的家。4. 師:是啊,燕子很熟悉,很親切。那么,你們還觀察過哪些小動物的家呢?下面,請你選擇一種動物的家,仔細觀察,完成記錄單。這個任務課前已布置,請大家積極交流展示你的成果。5學生優秀作品展示,師生點評。6學生交流小結,尋訪過程的注意事項,形成經驗,以期下次做得更好。觀察注意:(1)慢慢接近(2)靜靜觀察(3)不要傷害和驚嚇小動物展示圖片:蚯蚓和螞蟻的家7師:蚯蚓和螞蟻同樣生活在土里,但它們的家卻不一樣,為什么?8生:它們的生活習性不同。1思考:各種動物的庇護所,它們是用什么制造?為什么動物把“家”在那里?2學生了解觀察注意事項。注意安全。設計意圖:通過認識各種動物的家,對各種家的建筑材料做了解,為后面理解動物對家的不同需要做鋪墊,同時,也為最后設計鳥兒的家做知識準備。在尋訪動物的家活動中,讓學生體驗科學觀察、描述的重要性,養成細心嚴謹的科學態度。提出問題:蚯蚓和螞蟻同樣生活在土里,但它們的家卻不一樣,為什么?從而,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生物對環境的要求不同。而環境也影響生物的生存,滲透生物要與環境相適應的觀念。三、總結拓展1 師:大家一起觀看不同鳥兒的家,說說它們是怎么建成的?2 學生設計一個鳥巢。說說設計過程要注意什么?3 師:我們來看一下設計流程。明確問題是什么?注意不是任意動物,而是鳥的家。4 生1:我想設計燕子的家5 生2:我想設計。6 師:前期,同學們查閱資料,尋訪它們的家,得到哪些有用的信息呢?7 生1:燕子的家用泥和枯草做成。8 生2:。9 師:同學們,課前要求大家動手畫一畫它們的家,我們來展示并點評。我們來像工程師那樣,體驗設計過程。誰來介紹下你的設計圖?10 學生優秀作品展示。11 師:大家動手做一做,并對照鳥巢評價項目表,測試改進。12 學生動手做并展示作品。13 師生交流,注意事項。最后總結設計注意事項。課堂總結:動物的庇護所是動物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方便動物繁衍哺育后代。大自然為動物及人類提供了各種條件,我們應該和自然和諧共處。1知道工程設計的一般過程,會合理選擇使用材料。2注意小組合作、交流。設計意圖:通過設計鳥巢活動,對本課知識做總結提升。知道生物要與自然和諧共處。【板書設計】16 動物的庇護所動物的生存需要大自然提供各種材料不同動物生活習性不同,對庇護所的要求也不同17.環境變化以后【課標落實】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觀察、比較、實驗、測量、交流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中年段的課程目標。科學知識:知道動植物的生命周期; 初步了解動物和植物都能產生后代,使其世代相傳;能根據有關特征對生物進行簡單分類; 初步了解生物的生存條件。科學探究:在教師引導下,能基于所學知識,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在教師引導下, 能依據證據運 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科學態度: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不從眾,不輕易相信權威與書本;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能調整自己的觀點。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樣方法完成科學探究,體會創新樂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了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可能造成對環境的破壞。具有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意識,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2本課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生物與環境領域”的中年段要求。9.2 動物能夠適應季節的變化。12.4自然或人為干擾能引起生物棲息地的改變,這種改變對于生活在該地的植物和 動物種類、數量可能產生影響。【教材分析】環境變化以后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生物與環境的第三課時。通過二年級下冊動植物的家以及四年級下冊動物的庇護所的學習,學生認識到動植物的生存依賴周圍的非生物環境中的各種條件。因此學生已經認識到了環境對于動植物生存的重要性。本節課帶領學生具體學習各種因素引起的環境變化對生物生存帶來的影響。本課教學內容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觀看圖片和視頻交流季節更替和自然災害對動植物的影響。環境的變化有自然變化也有人為引 起的變化。本環節教學先從有規律 的氣候變引發的變化入手:四季交 替、旱季濕季交替時,動植物形態 和習性的變化,使學生走近對一個 個鮮活生命的研究,理解動植物對 環境變化的適應本領。接著,教材 中呈現了六種自然災害的圖片,學 生觀察、推斷這些急速的或災害性 的變化,對生物產生的威脅。為認 識適者生存的規律奠定感知基礎。第二部分,閱讀資料了解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造成的環境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第三部分,查找資料分析評估魚類洄游時人類設計的魚道是否合理。第四部分,拓展活動,在藏羚羊遷徙的路上設計鐵路時,應怎樣評估設計方案的合理性。通過上一節課動物的庇護所的學習,學生已經清楚地認識到非生物環境對于生物生存的重要性,也隱約感受到非生物環境的變化對于生物的正常生存存在的潛在威脅。但具體的環境變化對于生物生存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學生還是模糊的。本課教學中要重點通過各種圖片和視頻以及學生的前瞻性認識幫助學生認識到環境變化包括自然的環境變化和人為的環境變化。其中自然的環境變化還包括正常的和非正常的變化。同時作為本課的另一個重點內容就是要幫助學生樹立一個積極的環境保護意識。幫助學生認識到人類在尋求自身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在采取積極的活動和自然和諧相處。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對于很多事物已經能夠給出自己的合理性評價。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高效搜集有效信息,以及進行積極思辨的能力。從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征來看,四年級的學生對于環境以及生物之間的關系還不是很清楚。平時對于環境的變化也沒有特別的關心和仔細的觀察,本節課的教學,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大量的收集相關的資料,幫助學生了解環境和生物之間的關心。【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能舉例說出動植物適應季節變化的方式,對比發現生活在不同環境的動植物適應變化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2能舉例說出急速的天氣變化和災害性事件對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脅。 3能舉例說出人類生產、建筑等活動 引起環境變化對動植物生存產生的破壞性影響。 科學探究:1 能以魚道為例,依據動物的生活習性評估其合理性。科學態度:1在教師引導下, 能依據證據運 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1 意識到工程的設計需要綜合考慮多2 了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可能造成對環境的破壞。3 具有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意識,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教學重點】認識到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變化對生物生存的影響。【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難點】能以魚道為例,依據動物的生活習 性評估其合理性。【教學準備】教師材料:課件和視頻。學生材料:記錄單。【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設計】探究活動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探究意圖一、圖片導入新課1同學們今天氣溫怎么樣?2. 你是怎么應對寒冷的天氣的?生:很冷。生:穿厚的衣服,戴手套。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寒冷天氣導入課題,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有話可說。 二、季節交替對動植物的影響1你知道動植物是怎樣應對寒冷的天氣嗎?2課前同學們收集了很多資料,下面讓我們展開討論。3首先,請這位同學介紹關于動物冬眠的相關知識。通過介紹,動物為什么要冬眠呢?冬眠的動物到底有哪些呢?這位同學列舉了很多。蛇是常見的冬眠動物,這位同學詳細介紹了蛇的冬眠。()。通過閱讀,你有什么收獲?4季節交替,鳥類會出現換羽的行為。下面讓我們通過該生的作業分享具體了解。通過閱讀,有什么收獲?除了鳥類的換羽行為,這位同學還給我們介紹了雪兔的換毛行為。通過兩張圖片對比,有什么發現?除了顏色變化,老師這里還有不同季節雪兔的圖片。對比你們又有什么發現呢?5鳥類除了進行季節性換羽,這位同學還和我們分享了鳥類的另一種季節性行為?我們將季節性遷徙的鳥成為“候鳥”。通過閱讀,候鳥為什么要遷徙呢?鳥類要遷徙,其他動物呢?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帝王蝶和斑馬遷徙的壯觀景象!6這位同學的分享有點特別,他分享的是什么呢?植物怎么應對季節交替?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千年銀杏秋天的美。(觀看相關視頻)生:遷徙;換羽;冬眠;增加毛發和脂肪等。投屏該生的作業,學生介紹。生:減少能量消耗投屏該生的作業,學生自行閱讀生:蛇冬眠時盤成盤,頭在中間,尾巴在外圈。生:蛇在溫度很低的條件下,即使冬眠也無濟于事。投屏該生的作業,生自主閱讀。生:鳥類冬季長出豐厚的絨羽,成為冬羽。春夏季為了吸引異性,會換上漂亮的夏羽。生1:冬季雪兔的毛變白了,夏季毛色變成了深色。生2:冬季的雪兔比夏季雪兔要胖,脂肪要多。生:遷徙。生:為了繁殖和尋找食物。生:斑馬、蝴蝶。觀看相關視頻。投屏該生的作業,學生自主閱讀。生:知道了秋冬季植物落葉是為了將營養輸送給枝條。生:植物通過枯萎縮減體內水分,防止被凍傷。生:植物冬季體內會產生抗凍物質。設計意圖:動植物適應季節交替的方法,屬于比較基礎的知識,本環節教師設計讓學生借助互聯網和手中的智能終端去尋找答案。從教師教變成了學生主動學,鍛煉了學生收集和整合知識的能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了。 三、自然災害對生物的影響1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一組同學分享的圖片。2這些動物遭遇了什么?森林大火會有怎樣的后果?這位同學的分享很有深度,讓我們一起閱讀并發現。3這位同學和我們分享了洪水對動物的影響。大家有什么收獲?4地震對動植物的影響又如何呢?讓我們從這位同學的分享中找答案。地震帶來的都是負面影響嗎?是的,我們要看問題要全面,自然災害既具有摧毀性,但是它也能夠摧毀動植物的天敵,使他們獲得發展壯大所需的資源。一起觀看圖片。生:森林大火。生:破壞動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動物無家可歸。生:動物數量產生長期影響,有些動物因此滅絕。生:森林火災除了對生存在其中的動植物找出影響,森林大火產生大量泥沙被帶到下游會引起河流淤積,影響河水質量,進一步影響河中生物。投屏該生的作業,學生自主閱讀。生:洪水會造成大量動植物的尸體腐敗,腐敗的尸體會污染水源,滋生媒介生物,如蚊蟲等,進而造成傳染病流行。生:地震會造成人員傷亡,對動物的棲息地造成威脅。生:地震對某些品種是一種機遇,地震使一些物種突破環境限制,獲得發展。設計意圖:自然災害對于環境和環境中的生物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脅,通過圖片展示,給學生的視覺帶來巨大震撼的同時,給他們的心理也帶來了震撼。而且這些圖片是學生自己有目的地去找的,又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學習本環節時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四、認識人為災害性事件對生物的影響1人類生活依賴自然,人類活動會對自然帶來怎樣的影響呢?下面讓我們先從同學分享的圖片中進一步了解。2看完圖片有何感受?3除了人類垃圾的危害,石油泄漏對海洋生物的危害也不小。請看這位同學的作業分享。哪位同學來說說?4目前,人為災害性事件主要這位同學分享的以下5種:水體富營養化重金屬污染大氣污染光污染化學激素(投屏該生作業)。5同學們,保護環境你打算怎么做?生觀看圖片。生:豬生活在垃圾堆里,身上會有很多有害的細菌病毒,同時這樣的豬也會得一些怪病。如果長期吃這樣的豬肉,人也會生病。生:人類向海洋里隨意丟棄塑料垃圾,海洋生物誤食之后,會對他們的生命產生威脅。生:泄漏的石油會對影響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使區域內魚類數量迅速減少。生:對沙灘生物產生直接影響。生:對海鳥的正常活動和生命安全產生威脅。生:有從內心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生:保護環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設計意圖:通過全身沾滿汽油的小鳥,給學生帶來強烈視覺震撼的同時,引起學生思考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進而引發的對生物的威脅。五、分析評估魚道的合理性1人類活動確實對生物生存帶來了影響,如修堤筑壩影響了魚類的正常洄游。為了緩解問題,人類在魚類洄游河段設計了魚道。2下面這兩種魚道的相關信息老師課前已經以ppt的形式發布在班級圈。現在請大家交流它們的優缺點。3 今天,我們和大家討論了季節交替、自然災害,人為破壞引起的環境變化,我們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要積極地去適應環境變化,這樣才能夠適者生存。4 課后請大家完成全景課堂中完成在藏羚羊必經之路設計鐵路的任務。生1:原生態魚道更合理,它還原魚類的洄游路徑,魚類能很快適應。生2:橫隔板魚道設計比較合理,能夠通過調整過于孔的大小,選擇讓不同的魚通過,結構簡單,維修方便。設計意圖:學生對于魚類洄游,及魚道等字眼都不太熟悉,教師將相關學習內容放在課前讓學生去了解,課堂學生的交流更加的有深入和有內涵。【板書設計】17環境變化以后季節交替自然變化保護、適應自然災害環境變化人為破壞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 第五單元 生物與環境 - 28
- 關 鍵 詞:
- 生物與環境 蘇教版 小學 科學 四年級 下冊 第五 單元 生物 環境 網格 教案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