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歷史與社會8年級下冊5.1《大一統國家的興盛與農耕經濟的繁榮》》第3課時教學設計.doc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5.1大一統國家的興盛與農耕經濟的繁榮第三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農耕文明的繁盛單元第五單元學科道德與法制年級八年級下學習目標1.了解明清時期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對外貿易的增長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生活的變化等,理解這一時期社會呈現的繁華景象及其原因。 2.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運用各種手段,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理解、分析明清時期中國呈現出的繁盛景象。3.通過要對盛世背后所隱藏的危機有所察覺,以歷史的、辯證的眼光看待明清時期的中國社會。4.通過教學,激發學生對“繁盛”的自豪之情。重點明清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難點農、工、商繁盛的原因。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師:同學們,觀察下面的圖片,結合史料,思考:從晉商喬家能夠建造規模如此宏大的院落,說明了什么?喬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北距太原54千米,南距東觀鎮僅2千米。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國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喬家的商業字號有200多處,喬家的資產相當于現在的八、九十個億。 ” 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展示圖片(學生各抒己見)板書課題農耕文明的繁盛閱讀材料,欣賞圖片,思考問題,展示答案。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出發,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引出課題講授新課一、農業的發展1.閱讀課文P8,歸納農業繁榮、農業的哪些進步?(學生各抒己見)(1)精耕細作農業繼續發展(多熟制的種植制度)北方黃河流域形成了兩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長江流域采用多種形式的一年兩熟制,閩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區形成一年三熟制。(2)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大量新品種被培育出來(3)一些原產南美洲的高產且適應性強的甘薯、玉米等作物引進中國,并且逐步推廣。拓展提高觀察下面的圖片,你們知道它們的名稱嗎?何時從國外引進的?玉米,原產美洲大陸。最初傳入歐洲(哥倫布)。16世紀傳入我國。甘薯,原產美洲大陸。最初傳入歐洲和東南亞(哥倫布)。明萬歷年間傳入我國。馬鈴薯,原產南美洲。明萬歷年間傳入我國。歐洲直到18世紀末還將其當作觀賞植物。花生,原產南美洲。15、16世紀傳入我國。其實我國種植花生的歷史已有四千年的歷史。向日葵,原產北美洲。大約在17世紀從東南亞傳入我國。2.結合課文P8的閱讀卡,小組討論引進農作物的意義?(學生各抒己見)(1)這些新品種為糧食增產開辟了新途徑,一定程度上解決了15世紀以來中國因人口不斷增長帶來的糧食緊張問題。(2)大大豐富了我國農作物的品種,改善飲食結構。(3)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促進了手工業的進步。二、手工業的發展1.閱讀課文P9,歸納手工業繁榮表現在哪些行業?(學生各抒己見)棉紡織業、榨油、糧食加工、制瓷、采礦、冶鐵、造船等。2.閱讀課文P9的材料,明清時期的棉紡織業以什么性質為主?農村婦女的織布場所又在哪里呢?(學生各抒己見)以私營性質為主,主要的織布場所家庭3.結合課本P9的內容,與前代相比,明清時期的手工業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各抒己見)在工具、技術、產品質量以及行業種類、規模產量上超過前代 ,而且民間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取代官辦工場和作坊,占據了主導地位。4.閱讀下列材料,分析相關問題?施復夫婦二人是蘇州盛澤鎮上的小戶人家,養有一子,擁有一臺織機,還養了幾筐蠶,自己繅絲、織綢,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不到十年,他們就添置了三四十臺織機,成了大機戶,雇人織綢,他們采用計時或計件方式向機工付酬。他們織出的綢緞是市場上的搶手貨,人們爭相購買。-馮夢龍醒世恒言討論:施復夫婦的絲織生產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請從生產目的、勞動方式、生產規模等方面思考)這種新的工場手工業經營模式,已經帶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特點。生產目的:自給自足-生產商品,用于交換勞動方式:自己勞動-雇傭勞動生產規模:大-小5. 結合以上材料,歸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在何時?何地?何行業?其典型表現是什么?有什么樣的特征?(學生各抒己見)明朝中后期蘇州、松江等江南地區紡織業部門機戶出資、機工出力以生產商品為目的,具有雇傭的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三、商業的發達1.閱讀課本P10頁的內容,分析商業的發達的原因?原因: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明清時期農產品與手工制品大量進入市場,商品經濟活躍起來。2.閱讀課本P10頁的內容,概括工商業市鎮的興起與繁榮的表現?表現:在工商業發達的地區和交通要沖,大批工商業市鎮逐漸興起。大量農村人口流向市鎮,使市鎮規模擴大,市面繁榮。商人、手工業者成為市鎮人口的主體。3.結合課本P10的資料,說說當時的人口流動趨勢,并分析其原因。資料:明代學者何良俊針對當時的人口流動現象評論說:“自四五十年來, 賦稅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遷業。.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無游手之人,今去農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農。”當時人口流動的趨勢是:從地域上看,從農村流向市鎮;從行業上看,從農業轉向商業;從數量上看,從事農業種植的人越來越少,經商的人數大增。原因:農民的賦稅和徭役越來越重;另外也與商品流通擴大、市場需求旺盛有關。4.閱讀課本,結合下面的材料,說說商幫形成的原因?商品生產的發展,城市經濟的繁榮以及工商業市鎮的興盛,給商人的活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隨著商人數量的增長,逐漸形成了資本雄厚的地區性商人群體-商幫,著名的有徽商、晉商等。由于社會重農抑商,商人利用他們天然的鄉里、宗族關系聯系起來,互相支持,和衷共濟,比較著名的商幫有徽商、晉商、陜商等。拓展提高同學們,你都知道哪些有名的商幫嗎?(學生各抒己見)晉商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坐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遙古城西大街的繁華地段。整座舊址占地2 324平方米,用地緊湊,功能分明。但就是這樣一座小小院落,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并一度操縱19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徽商作為中國商界中的一支勁旅,徽商曾活躍于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和葡萄牙。其商業資本之巨、從賈人數之眾、活動區域之廣、經營行業之多、經營能力之強,都是其他商幫所無法匹敵的,在中國商界稱雄數百年。四、對外貿易活躍1.閱讀P11頁第1段,明清時期對外貿 易活躍的原因?(學生各抒己見)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經濟高度發展,工藝精湛,商路發達,因此推動了海外貿易的發展。2.閱讀P11頁第1段,明清時期對外貿 易的主要產品有哪些?(學生各抒己見)出口茶葉、生絲、土布、瓷器等。3.閱讀P11頁的材料,結合下面你能從上述表格中獲得哪些信息?說說清朝前期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學生各抒己見)清前期的中國對外貿易長期處于順差,經濟實力居于世界前列。拓展提高課前查閱資料,說說你對瓷器的了解。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瓷器是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燒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燒制,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是漢文明展示的瑰寶 。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并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小組討論,展示答案。討論問題,小組展示閱讀問題,思考問題,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問題,小組展示閱讀課本小組討論,展示答案閱讀課本小組討論,展示答案課前查閱資料,課題展示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課外知識。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課外知識。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與語言組織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與語言組織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及語言的表達能力。課堂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大一統國家的興盛與農耕經濟的繁榮第三課時。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運用各種手段,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理解、了解明清時期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對外貿易的增長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生活的變化等,理解這一時期社會呈現的繁華景象及其原因。分析明清時期中國呈現出的繁盛景象;同時,要對盛世背后所隱藏的危機有所察覺,以歷史的、辯證的眼光看待明清時期的中國社會。總結全文,整體掌握板書農耕文明的繁盛 一、農業的興盛二、手工業的發展三、商業經濟的繁榮四、海外貿易的發達突出課文重點,引導學生有條理地掌握課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