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歷史與社會8年級下冊5.1《大一統國家的興盛與農耕經濟的繁榮》》第3課時試卷.doc
5.1大一統國家的興盛與農耕經濟的繁榮第三課時同步練習一、選擇正確的答案寫在括號里。 1、青花瓷產于我國的( )A 北京 B. 南京 C.蘇州 D.景德鎮2、明朝中后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手工業部門是( )A. 紡織業 B.制瓷業 C.冶鐵業 D.商業3、中國農耕文明發展的鼎盛時期是指()A.唐宋時期B.明清時期 C.秦漢時期 .D元明時期4、 明清時期,“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說明了()A 松江地區棉紡織業比較發達B景德鎮的制瓷業繁榮C松江地區絲織業比較發達D明清時期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5、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經濟發達的________,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A江南地區B廣州C北京 D中原地區6、明清時期,商業活動十分頻繁,商業貿易不斷發展,主要體現在()農產品和手工制品大量投放市場,商品經濟活躍 北京、南京等傳統大城市日益繁榮,大批工商業市鎮逐漸興起商業的地位和作用超過了農業,占據主體地位商人數量不斷增長,出現了商幫,如晉商、徽商A B C D7、明清時期,中國的產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其中最主要的是()A生絲、茶葉、瓷器 B生絲、水稻、瓷器C生絲、茶葉、水稻 D茶葉、瓷器、水稻8、一位殷實的商人,多年從事絲綢產銷,由于生意興隆,就添置十幾臺織機,雇用十幾名技術工人織綢。這一歷史情景最早應出現在()A.元朝后期B.明朝前期C.明朝中期D.清朝前期9、明朝中期,廣東人陳益去安南國,當地酋長用甘薯招待,陳益覺得它味道甘美,便想方設法得到薯種并帶回家鄉種植。甘薯原產于()A歐洲B亞洲 C南美洲D非洲10、蘇州府風俗考中記載:“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無主者黎明立橋頭以待。若機房工減,此輩衣食無所矣。”此則材料反映了明代蘇州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做出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A使用機器生產 B手工業生產規模擴大C行業分工精細,生產有序 D存在著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二、簡答題。1.明清時期,農業繁榮、農業的哪些進步?2.與前代相比,明清時期的手工業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3.概括工商業市鎮的興起與繁榮的表現?三、材料分析材料一:景德鎮屬浮梁之興西鄉,土宜于陶。宋景德年,始置鎮,奉御董造(奉皇帝之命督造),因改名景德鎮。瓷器生產過程緊密有序,“共計一環工力,過手七十一,方克成器”。 材料二:景德業制陶器,利濟天下。四方遠近,挾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趨之如鶩。明萬歷年間,“鎮上傭工皆聚四方無籍游徒,每日不下數萬工”。 選自景德鎮陶錄明清經濟及中外關系 (1) 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景德鎮制瓷業發展的原因。 (2)除了上述材料外,明清時期農耕文明的繁盛還體現在哪些方面?5.1大一統國家的興盛與農耕經濟的繁榮第三課時同步練習一、1. D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學生對青花瓷產了解。2.A解析:明朝中后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手工業部門是紡織業。正確答案為A3.B解析:根據課本內容可知:明至清朝前期,中國的農耕文明達到鼎盛。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都取得了巨大進步。故選B4.A解析:分析題干“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可知,明清時期,松江流域的土布生產量很大,說明松江地區棉紡織業比較發達。故選A5.A解析:根據課本內容可知:明朝中后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6.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清時期商業活動的了解。我國明清時期,仍然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故商業的地位和作用超過了農業,占據主體地位。是錯誤的的。7.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清時期出口商品的掌握。根據課本內容可知:16世紀,沿海各地的海外貿易十分活躍。中國的商品不僅滿足了當時國內的需求,還有很多被中轉到歐洲等地。茶葉、生絲、土布、瓷器等產品大量進人國際市場,深受歡迎。8. C解析:此題中的關鍵詞是“雇傭”,材料中體現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區就曾出現了這種生產關系的萌芽。故此題正確答案為C9.C解析:甘薯,原產美洲大陸。最初傳入歐洲和東南亞(哥倫布)。明萬歷年間傳入我國。馬鈴薯,原產南美洲。10.D解析:本題為史料辨析題,根據史料“匠有常主,計日受值”是指機工計日向機戶領取工資,這就是早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的關系式雇傭和被雇傭的關系。二、簡單題。1.答:(1)精耕細作農業繼續發展(多熟制的種植制度)北方黃河流域形成了兩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長江流域采用多種形式的一年兩熟制,閩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區形成一年三熟制。(2)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大量新品種被培育出來(3)一些原產南美洲的高產且適應性強的甘薯、玉米等作物引進中國,并且逐步推廣。 解析:主要考察學生對明清時期,農業繁榮、農業的進步的了解。2. 在工具、技術、產品質量以及行業種類、規模、產量上超過前代 ,而且民間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取代官辦工場和作坊,占據了主導地位。解析:主要考察學生對明清時期的手工業繁榮表現的了解。3.在工商業發達的地區和交通要沖,大批工商業市鎮逐漸興起。大量農村人口流向市鎮,使市鎮規模擴大,市面繁榮。商人、手工業者成為市鎮人口的主體。解析:主要考察學生對工商業市鎮的興起與繁榮的表現的了解。三、材料分析答案:(1)原料豐富;分工細密,工藝精湛3歷史悠久,聞名天下;各地工匠匯集,生產規模大;官營、民營并存發展。(2)農業、商業的發展及商幫的出現。解析:本題考查對明清時期手工業繁榮及農耕文明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