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7.3.3俄國改革(課件).ppt
俄國改革,歷史與社會人教版 八年級下,新知導入,在克里姆林宮普京辦公室唯一的畫像是彼得大帝,在歷史名城圣彼得堡誕生300周年慶祝活動上,普京總統飽含深情的說:“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彼得一世,亞歷山大二世,新知講解,沙皇彼得一世的改革,彼得大帝,被稱為“俄國之父”,又稱“俄國現代化之父”,他親手將俄國推入了現代世界。他非常羨慕西歐先進的科技文化,向西方學習,推動了自上而下的改革,繼而發動了戰爭,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給俄羅斯帝國打下堅實的基礎。可以說,近代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史無不源于彼得大帝時代。但是,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擴張是充滿血腥和殺戮的。,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672.5.301725.2.8 俄國沙皇,新知講解,地點,背景,俄國在莊園作坊中勞動的農奴,俄國盛行農奴制,社會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歐國家。,沙皇的專制統治下的俄國農奴制盛行,是一個封閉落后的國家。農業和手工工場里主要使用農奴勞動,工商業的發展極其緩慢。,新知講解,通過改革,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彼得一世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學為目標,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改革的局限性:農奴制卻進一步強化,后來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性質:農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農奴制改革,作用或影響,新知講解,改革后的擴張:,17世紀的俄國是地理位置相對閉塞的落后國家,其南面的亞速海和黑海由奧斯曼帝國控制,西面的波羅的海水路則被瑞典封鎖,盡管早在伊凡三世(1462至1505年在位)時,莫斯科公國的疆域就已經抵達北冰洋,但卻盡是封凍期漫長的苦寒之地。,新知講解,當時歐洲的狀況是,沿海國家占據優勢,越往內陸,經濟發展水平和思想文化觀念就越趨向保守和落后,所以俄國為加強同西歐的往來,改變自身困窘的局面,只得掃清擋在出海通道前的障礙。,1700年-1721年,俄國打敗瑞典,奪取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并在這個過程中,營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活動拓展,主要成就 :,彼得一世在位期間,順應歷史潮流,仿照西歐實行軍事和經濟改革,增強了國家實力,使俄國跟上了西歐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代俄國強大的基礎,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稱為俄國歷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俄總統普京:“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為什么?),活動拓展,材料一:17世紀末,俄國只有21個手工工場,主要使用農奴勞動。中央政務由按沙皇意愿設置的幾十個部門負責,效率低下,貪贓枉法盛行。地方的督軍權力廣泛,往往成為獨霸一方的小沙皇。當時的俄國只有陸軍,沒有海軍。士兵一面當兵,一面還從事手工業和做買賣。文化教育受教會控制,學校數量很少。全城識字最高的莫斯科,識字的居民也只占總人數的23.6%。,討論:如何評價彼得一世? (是“暴君”還是“大帝”?請用史實說明),活動拓展,主要局限性:,(1)未能廢除農奴制度(2)侵略擴張也給歐亞人民帶來了災難(3)用野蠻、粗暴的手段推進 (4 ) 改革加重農奴的負擔,彼得一世在推行改革的過程中,增添許多新稅種,強迫農民終身當兵等措施來加重農民的負擔,對農民非常殘暴。強迫一些貴族子弟必須進學校或國外學習,規定不畢業者不準結婚或進軍隊服役;不服從命令的,就剝奪其特權。,新知講解,1.結合資料,分析俄國是在什么背景下進行了廢除農奴制的改革?,二、廢除農奴制,材料一 19世紀40年代,俄國開始了工業革命。但在農奴制桎梏下,生產效率低下,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西方各國。農業上,農奴主認為有大量的廉價農奴可以剝削,用不著改進生產工具和耕作方法,結果導致俄國農業生產處于長期停滯和歉收狀態。 材料二 19世紀中期,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封建國家,皇室、貴族、教會、國家占有全部土地,農民租種地主土地,繳納繁重的租稅,服勞役。他們的一切財產、人身、子女都屬于農奴主所有,任憑地主打罵、買賣和轉贈。,生產力水平低下,國內市場狹小,資金、勞動力缺乏;經濟落后,新知講解,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場越來越多,交通運輸與對外貿易也比以前發達。但是,農奴制嚴重制約了這一時期俄國經濟發展。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沙皇政府開始醞釀新的改革方案。亞歷山大二世曾告誡貴族:“與其等待自下而上改革農奴制,不如自上而下改革它。”,新知講解,克里米亞戰爭,克里米亞戰爭(又名克里木戰爭、東方戰爭、第九次俄土戰爭),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大陸爆發的一場戰爭,是拿破侖帝國崩潰以后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后向俄羅斯帝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才結束,以俄羅斯的失敗而告終,從而引發了國內的革命斗爭。,新知講解,沙皇的失敗,使它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國內外威信掃地,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勢的到來,促進了農奴制危機加深并走向崩潰。,克里米亞戰爭顯示出農奴制俄羅斯的腐敗和無能”(列寧語)。,新知講解,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們搞改革呢?這就是把俄國拖上資本主義道路的經濟發展的力量。地主農奴主不能阻撓俄國同歐洲商品交易的增長,不能保持住舊的崩潰中的經濟形態如克里木(克里米亞)戰爭顯示出農奴制俄國的腐敗和無能。解放以前,農民的“叛亂”每十年都要高漲一次。這使頭號大地土亞歷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認,從上面解放比等待從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寧“農民改革”和無產階級農民革命 材料二 :在農奴制改革前夕,有這樣一個地主:人們問他為什么不使用打谷機時,他回答說,“打谷機要花費許多錢,它需要修理,還需要喂養馬匹(用馬匹來帶動機器);而農民一文錢也不要花費” 俄國農奴制度的廢除,結合材料回答: (1)從材料一中歸納指出俄國實行農奴制改革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問題?,(1)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外戰爭(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暴露了農奴制的腐朽性,也激化俄國社會矛盾,農民起義威脅沙俄專制統治,沙皇為維護統治定自上而下改革。 (2)反映了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使俄國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走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新知講解,地點,背景,2.經濟上:農奴制嚴重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3.軍事上:1855年克里米亞戰爭俄國失敗,充分暴露農奴制和沙皇專制的腐朽,1.政治上:農奴制激化階級矛盾,打擊沙皇的專制統治,(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新知講解,奴隸:依附于奴隸主,沒有任何人身自由。,農奴:介于農民和奴隸之間,封建主不能任意殺死農奴,但是可以買賣或轉贈,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農民:租種地主的土地,也有屬于自己的私有土地,人身比較自由。,課外新知,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2.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是在何時由誰頒布的?,亞歷山大二世是俄羅斯歷史上與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齊名的皇帝。 他在任期間,對俄羅斯的社會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1861年下詔廢除了農奴制,為俄羅斯在19世紀后半期的中興奠定了基礎。他還主持了多項政治改革,制定了把俄羅斯君主制改造為君主立憲制的改革計劃。然而他的遇刺卻打斷了俄羅斯的政治改革進程,此后俄羅斯帝國基本上喪失了進行政治改革的歷史機遇。,目的:化解統治危機,增強國力,重振大國威望。,新知講解,3.觀看視頻總結農奴制改革包括哪些內容?,法令規定: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化職業;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所處的價錢高出當時的低價。農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新知講解,4.這場廢除農奴制的改革也被稱為1861年改革,它有什么積極影響,又有哪些不足或局限性?,進步性: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的轉折點:廢除了農奴制,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推動了俄國的現代化,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 局限性:這次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農奴殘余。,新知講解,1. 農奴獲得人身自由 2.國家收取份地的贖金,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自由勞動力,巨額資金,國內市場,性質: 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運動; 也是地主階級對農民一次公開、野蠻的掠奪。,新知講解,最大限度的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民進行的敲詐和掠奪。,“請你們相信,為了保護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這句話說明了改革的實質是什么?,拓展延伸,1. 彼得一世改革和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異同點。,新知講解,2. 結合本課內容,談談你對改革的認識:,(1)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2)改革要順應時代潮流 (3)改革要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4)我們要堅持改革不動搖,支持、擁護改革。 (5)改革要有切實可行的措施。,課堂小結,一、彼得一世改革 1.時間:18世紀初 2.目的: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 3.內容:政治、軍事、經濟、文教、生活 4.改革的作用或影響: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 5.局限性: 6.改革后的擴張:打敗瑞典,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 7.營建新都:圣彼得堡,課堂小結,二、廢除農奴制 1.時間:1861年 2.人物:廈航亞歷山大二世 3.根本目的:挽救通知危機,鞏固貴族地主統治。 4.內容: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事,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 5.積極影響: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改革廢除了農奴制度,推動了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 6.改革的不足或局限性: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著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1.如圖是反映俄國1861年改革的漫畫。從中獲取的相關信息正確的是( ) “文明的火炬”與廢除農奴制有關改革犧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文明”的傳播主要靠沙皇專制的推動“文明”進程的方式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典范 A B C D,課堂練習,A,2.贏得“解放者”美譽的亞歷山大二世被炸身亡,主要是因為他( ) A違背了歷史發展潮流 B嚴重損害了農奴主利益 C遭到資產階級的反對 D對農民進行了殘酷的掠奪,課堂練習,D,3.廢除農奴制度后,沙皇政府對司法機關進行了改革,廢除過去的等級法院,建立了統一的各級法院,全國的一切案犯都在統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審判程序受審。這表明俄國的司法改革( ) A貫徹了資產階級的法制原則 B保留了大量的農奴制烙印 C適應了沙皇專制統治的需要 D與農民愿望完全背道而馳,課堂練習,A,板書總結,17世紀的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國家,1689年沙皇彼得一世掌握實權,決定學習西方實行改革,軍事:,發展經濟,推廣學校教育改革,擴大軍事力量,強化中央集權,打破貴族世襲制度,經濟:,教育:,風俗:,政治:,學習西歐的生活方式,不留胡須,改穿西裝,彼得一世改革,內容 (1698),背景,性質:,影響:,農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性質改革。,局 限 性,積 極,沒有廢除農奴制,改革推動社會進步。,作業布置,1.背誦本課知識點 2.做練習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