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小學人·自然·社會五年級第27課 復雜多變的天氣 課件(21張ppt).pptx
第27課,復雜多變的天氣,洪澇,洪澇,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續降雨使低洼地區淹沒、漬水的現象。雨澇主要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作物減產或絕收,破壞農業生產以及其他產業的正常發展。其影響是綜合的,還會危及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影響國家的長治久安等。,概述 洪澇可分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風暴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不同,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潰壩洪水。影響最大、最常見的洪澇是河流洪水,尤其是流域內長時間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發堤壩決口,對地區發展損害最大,甚至會造成大量人口死亡。,范圍廣 除沙漠、極端干旱地區和高寒地區外,中國大約2/3的國土面積都存在著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型的洪澇災害。年降水量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東部地區,常常發生暴雨洪水;占國 洪澇 土面積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區常因暴雨發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區遭受風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襲擊;中國北方的黃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時還會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發生;水庫垮壩和人為扒堤決口造成的洪水也時有發生。,伏旱,在伏天時期出現的干旱,稱為伏(夏)旱,屬于季風區災害性氣候。主要發生在中國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特別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安徽等省。伏旱對農業生產有很大影響,同時還影響工礦業用水、生活用水和航運事業;也因干熱缺水,引發疾病,危害人、畜健康。,特點 伏旱的特點是太陽輻射強烈,溫度高、濕度小、蒸發和蒸騰量大,成為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中國長江流域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下,晴熱少雨,伏旱的發生比較頻繁,高達50%。其他地區有些年份也出現伏(夏)旱。 夏季是農作物生育旺盛的時期,伏(夏)旱雖不及春旱出現的頻率高;但對作物的危害一般較春旱重,所以有“春旱不算旱,夏旱減一半”的農諺。伏旱不僅關系到當年作物的生長,而且也決定當年水庫的蓄水量和土壤底墑的形成,對來年的冬小麥和春播作物的生長及產量都有重要影響。盛夏伏天期間出現于長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東部地區的干旱。伏旱發生于梅雨期之后,通常為7月中旬8月中旬的三伏時段內。伏旱期間高溫悶熱、晴朗少雨、蒸發旺盛、旱情災害嚴重。7月平均氣溫可達2831,如重慶為28.6,漢口29.0,南京28.2,號稱長江流域的“三大火爐”。由于陽光充足,驕陽似火,地溫高達70以上,酌熱的大地不斷地把熱量散發給大氣,午后最高氣溫平均高達3435,甚至出現不少40以上的記錄,如皖南霍山1966年8月9日達43.3,江西修水1953年8月15日高達44.9等。伏旱期間雖然晴朗少雨,但因長江中下游和川東地區河網密布,水汽蒸發很多,低空濕度仍很大,故熱量不易散發。高溫加高濕,人體不易排汗,感到悶熱難耐。,寒潮,寒潮是冬季的一種災害性天氣,群眾習慣把寒潮稱為寒流。所謂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氣大規模地向南侵襲我國,造成大范圍急劇降溫和偏北大風的天氣過程。寒潮一般多發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時節。我國氣象部門規定:某一地區冷空氣過境后,氣溫24小時內下降8以上,且最低氣溫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時內氣溫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氣溫下降到4以下。,地理因素 中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南部。從中國往北去,就是蒙古國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西伯利亞是氣候很冷的地方,再往北去,就到了地球最北的地區北極了。那里比西伯利亞地區更冷,寒冷期更長。影響中國的寒潮就是從那些地方形成的。 中國的寒潮 位于高緯度的北極地區和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一帶地方,一年到頭受太陽光的斜射,地面接受太陽光的熱量很少。尤其是到了冬天,太陽光線南移,北半球太陽光照射的角度越來越小,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陽光熱量也越來越少 ,地表面的溫度變得很低。在冬季北冰洋地區,氣溫經常在 -20以下,最低時可到-60 -70。1 月份的平均氣溫常在-40以下。 在北極地區由于太陽光照弱,地面和大氣獲得熱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陽光的直射位置越過赤道,到達南半球,北極地區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強,范圍擴大,氣溫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范圍很大的冷氣團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適宜的高空大氣環流作用下,就會大規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氣。 由于北極和西伯利亞一帶的氣溫很低,大氣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氣不斷收縮下沉,使氣壓增高,這樣,便形成一個勢力強大、深厚寬廣的冷高壓氣團。當這個冷性高壓勢力增強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像決了堤的海潮一樣,一瀉千里,洶涌澎湃地向中國襲來,這就是寒潮。 每一次寒潮爆發后,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就要減少一部分, 受冷空氣影響的人群 氣壓也隨之降低。但經過一段時間后,冷空氣又重新聚集堆積起來,孕育著一次新的寒潮的爆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