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小學人·自然·社會五年級第13課 紹興蓮花落 課件(20張ppt).ppt
紹興蓮花落,紹興蓮花落,用紹興方言俗語演唱,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曲調來自民間,詞曲結合自然,腔調口語化。因此,唱腔質樸流暢而入耳,易學易記。加上說、唱、表、白有聲有色融洽一體,故歷來為本地區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形式簡樸,輕裝上陣,農莊山鄉,大小書場及正式劇院均可演出,流傳于紹興、杭州、寧波等地區。,蓮花落,亦稱蓮花樂、蓮花鬧,是紹興地方的一種曲藝。因演唱中間有“哩哩蓮花落”之類的幫唱過門,故名。或說由唐時“散花樂”變為“蓮花樂”再變為“蓮花落”。因其演唱生動活潑,唱詞通俗易懂,唱腔樸實流暢,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蓮花落為群眾喜聞樂見。,概況:,歷史淵源:,宋元時期,清光緒年間,明國初,近年來,未來,佛典續傳燈錄第23俞道婆載:“一日聞丐唱蓮花樂云:不因柳毅傳書信,何因得到洞庭源。忽大悟。”可見最初是丐者賣藝所演唱。,紹興蓮花落相傳始于清光緒年間,時有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帶)綽號長手指甲之張姓藝人來紹興賣唱,并收徒定居于紹興。先后收上虞松廈沈阿發、紹興坡塘唐茂盛為徒。其時,唱詞信口編造,無固定內容,演唱亦無固定基調。,民國初,唐茂盛受越劇呤嗄調及宣卷調之影響,開始采用接調方法,創造出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沿街賣唱而改為登臺演出。后逐漸形成有故事情節的段子,稱為節詩。,近年來,紹興蓮花落表演、唱腔及音樂,皆有較大發展,在伴奏上有時加用琵琶、揚琴、二胡、笛子等樂器,還根據劇情需要,穿插演唱紹劇、越劇及部分民歌小調,并開始進行男雙檔演出的嘗試,除發揮原說唱特點外,還增加表演部分,其書目日益豐富。,表演方式:,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曲藝藝術。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謂七件子乃是分執 于兩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執兩片大竹板,左手所執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說唱之詞則隨著板眼節奏進行表演。 由于唱腔流暢、婉轉動聽,善于敘事,也宜抒情,生動風趣,通俗易懂,特別為農民群眾所喜愛,成為農閑時的一種文藝活動。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著名的職業藝人。,紹興蓮花落的表演方式特點,紹興蓮花落的唱功,紹興蓮花落是“說唱”并重的曲種,“唱”在表演中占據了非常重的分量,演員通過優美動人的演唱敘述事件、塑造人物、抒發感情。除了曲藝界對演唱“按字行腔,以情帶聲”的總要求外,紹興蓮花落的唱功還表現出“敘事暢快淋漓、行云流水,抒情抑揚頓挫、委婉纏綿;音調高低錯落、節奏緩急分明”等鮮明的特征。,紹興蓮花落的噱功,利用噱頭、笑話作為書頭子靜場和穿插正書,是紹興蓮花落當前的重要表演手段之一。蓮花落的噱頭主要分插科打諢的外快噱,符合情理的肉里噱,以古語化現代化的變化噱。外快噱主要用在靜場時或書情寡淡之處。肉里噱主要運在活躍書情時,要達到使聽眾回味無窮的效果。變化噱也是屬于肉里噱的內容,主要達到幽默風趣的效果,使觀眾會心而笑。,蓮花落的說功,蓮花落的“說表”,大體上分為表白、道白、私(咕)白、表道混合白四種。表白,以交代故事情節為主,演員在表白時必須簡練鮮明。道白,是曲目中人物的對話,也就是出角色。私(咕)白,是表現人物內心思想的。表道混合白,就是以表帶白,表演者代人物講話,要求粗線條地交代故事情節,使觀眾簡明扼要地了解劇情發展,并帶入下一個表演的細節中。,紹興蓮花落的做功,紹興蓮花落的“做”,與東北的“二人轉”等曲藝的表演形式有較大的區別,對“做”的要求,不是扮演角色,而是“裝”角色,而且要恰到好處,一裝就收。要求藝人在說說唱唱的過程中,恰當而又準確地虛擬書中人物的神情體態,點染曲本中描述的情景事物。對于曲藝界所講的“手、眼、身、法、步”以及“心、神、意、念、侯”的藝諺,雖對前面的“外五行”也有明確的要求,當更重在“內五行”的掌握和運用,用少量動作表現人物的思想、情感,刻畫人物性格。,紹興蓮花落中的音樂特征:,1、紹興蓮花落唱“工尺調”。工尺調源于嵊縣落地唱書的“四工合”調,二者均用“工六工尺上”之類襯詞作幫腔,它們的聲調結構也基本相同。 平板 是紹興蓮花落唱腔曲調的核心,具有很強的敘事性,可依據唱詞的多少而變化。 走板 節奏緊,速度快,四一節拍,一字一音連續行腔,宜表達高亢激越、斗志昂揚、氣氛熱烈等情緒。 2、后期的唱腔,即現在唱腔,已改掉幫腔的形式。出現了慢板、中板、快板、清板等板式。在伴奏上采用四胡以及琵琶、三弦、阮等樂器,更好地襯托唱腔。有時情節需要,樂隊時常插入梅花三弄無錫景、孟姜女等曲調。,紹興蓮花落伴奏樂器,揚琴,二胡,四胡,快板,揚琴,又稱洋琴、打琴、銅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擊弦樂器。揚琴是中國民族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樂器。無論用于獨奏、伴奏還是合奏, 揚琴的音色特點都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揚琴是中國常用的一種擊弦樂器,與鋼琴同宗,音色具有鮮明的特點,音量宏大, 剛柔并濟;慢奏時,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時音色又如潺潺流水。它的音色明亮,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清脆。表現力極為豐富,可以獨奏、合奏或為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在常充當“鋼琴伴奏”的角色,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四胡,拉弦樂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稱之為呼兀爾,源于古代奚琴。宋代陳旸樂書:“奚琴四胡本胡樂也。”清代用于宮廷樂隊,稱提琴。清代律呂正義后編:“提琴,四弦,與阮咸相似,其實亦奚琴之類也。”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種古老的弓弦樂器。主要流行于內蒙古地區,其它如山西、陜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見流行。,紹興蓮花落伴奏樂器,代表作品,蓮花落的傳統曲目,多為勝炙人口的歷史故事,當地人熟悉的民間傳說。代表作品有:箍桶記 翠姐姐回娘家 鬧稽山、百花臺、珍珠塔、 娘家節詩、養媳婦節詩、分家節詩、看相節詩、等; 長篇的有五女興唐傳、萬花樓和呼延慶打擂; 短篇的有小兩口打架、小寡婦上新墳和夫妻格水等等。,箍桶記 ,劇情簡介:箍桶匠張天保之女九斤姑娘,聰明能干,被財主石二娶作第三房當家媳婦。九斤過門后,遭妯娌妒嫉,憤而回娘家。后來,三叔婆豢養的貓在石家偷食被殺,趁機向石二敲榨。石二請回九斤,制服了耍潑的三叔婆。該劇取材于浙東民間故事,唱詞、說白皆用嵊縣方言土語,充滿鄉土氣息,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特色,人物對白、比喻多次運用諧音和歇后語,妙趣橫生。九斤與三叔婆相罵一場,喜劇色彩濃烈。,翠姐姐回娘家,劇情簡介:浙江平水一帶,舊時有個規矩,新媳婦要三年以后才好回娘家,在這條規矩之下,許多年輕女子的心靈受禁錮,從而引發了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家庭悲喜劇。全劇通過翠姐姐回娘家遭遇,反映了紹興舊時農村婦女的生活,呼喚健康的家庭倫理道德的回歸,寄托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故事情節生動、生活氣息濃郁、表現風格清晰、鄉土特色鮮明。,展望未來 明日的紹興蓮花落,將通過人才培養工程,不斷地會有新的優秀演員脫穎而出,使廣大觀眾耳目一新。將通過演藝活動工程和對外交流工程,使演出隊伍得到蓬勃發展,在江浙滬一帶廣大的鄉村和城市舞臺顯得更為活躍。演員素質大為提高,演出市場繁榮興旺,紹興蓮花落的藝術價值得到最佳體現,形成紹興蓮花落經濟現象。 明日的紹興蓮花落,這朵藝術百花園中嬌艷的蓮花,終將在“中國曲藝之鄉”紹興這方沃土、這方活水的滋養下,越開越紅,越開越香!,謝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