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歷史8《經濟體制改革》教案(內蒙古省級優課).doc
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1、 課程標準了解農村改革,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認識改革對于中國發展的重大意義。二、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知道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了解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概念;提高閱讀材料的能力,初步學會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分析歷史問題,認識改革的偉大意義;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研讀相關史事、材料研讀、知識拓展等欄目,并對相關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在這些思維過程的基礎上形成概念,認識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與發展過程;嘗試體驗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歷史角度了解我國的具體國情,認識改革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理解改革對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大作用;我們要不斷深化改革,適應時代要求,推動經濟發展,承擔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使命。三、教材分析本課是統編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8課,這節課主要講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本課教學內容在第三單元教材中,上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下接對外開放,學習這段歷史,有助于學生理解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因此,本節課在本單元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課包括三個部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偉大實踐開始于農村,核心內容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提高企業和員工的勞動積極性;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起來并不斷完善,大大推動了經濟發展。四、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已有初步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思維能力發展較快,但部分學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現等思想顧慮,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學生間的合作學習,使各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五、重點難點重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難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六、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多媒體上出示:魯迅曾言,在中國搬一張桌子,都需要流血。實現現代化的轉型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對于中國改革之難,西方有這樣的評論,這如同在一枚硬幣上,讓一艘航空母艦進行180度的轉向,然而中國竟然奇跡般的做到了!過渡: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近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多媒體上出示:經濟體制含義: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學生結合學案上的問題,自主讀書( 問題一)找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內容、較早出現的地點和作用?( 問題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什么?主要從哪三方面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產生怎樣的作用?( 問題三)何時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該體制建立的意義?(二)講授新課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材料展示:材料一改革開放前,農村條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驢和行走,運輸靠小車和背簍,通訊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門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窩窩頭,一天三頓難見油” 。當時,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也受到影響,農村社員出工是“一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后逛” 。材料二鄧小平指出:“為什么要從農村開始呢?因為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80%,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我國沒有擺脫貧困進行農村改革,給農民自主權,給基層自主權,這樣一下子就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把基層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面貌就改變了。”教師提問:依據材料思考,改革為什么首先從農村開始?學生回答: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農村生產力水平低,農民的生活貧困,農業是改變中國落后面貌的關鍵。人民公社舊體制,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發展緩慢。(2) 播放視頻歷史從這里轉身-按下手印后學生:觀看視頻,了解小崗村改革的經過,明確小崗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3) 多媒體,出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示意圖學生:明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是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4) 多媒體出示鳳陽花鼓詞鳳陽地多不打糧,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見鳳陽女嫁出,不見新娘進鳳陽;說鳳陽,道鳳陽,改革鼓點先敲響,三年垮了三大步,如今飛出金鳳凰。學生:通過鳳陽花鼓詞的變化,感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給安徽鳳陽小崗村帶來的變化(5)導學案:年份農業總產值(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781397133.619907662.1686.3200024915.82253.42017109331.713432.4根據表格,分析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作用嗎?(5)導學案合作探究:學生小組討論:A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共對農村生產關系進行過哪幾次調整?B其中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事件有?C土地所有制性質發生改變的事件是?D農村經濟政策的制定應遵循哪些原則?(5) 多媒體出示答案,溫飽之后的村民又有了新的想法,介紹達拉特旗典型鄉鎮企業:四村大米,中和西紅腌菜。2、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出示導學案材料:明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什么?1984年,上海電聲總廠組建上海飛樂音響公司。后來,這家企業改制為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并向全社會公開發行股票。1994年后,國務院在全國各地先后選擇2 700多家國有企業進行試點,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2) 多媒體出示材料:改革前的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材料一: “上班八點鐘來,九點鐘走人,十點鐘時,隨便往廠區大院里扔一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 這是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島電冰箱廠的文字材料二:改革開放前的某一年,鄂爾多斯的天氣很熱,某企業為了不影響生產,采取降溫的措施,需要風扇、鼓風機,但是企業沒有經營自主權,購買降溫設備要經過層層報批,當時經過十一個部門的審批,要蓋十一個圖章,等最后的圖章蓋完,夏天已經過去了。學生回答:工人生產沒有積極性,缺少生機。國家對企業統管過多過死,企業沒有經營自主權教師概括: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3) 多媒體出示:增強企業活力的措施(學生根據課本回答)(4)多媒體展示:海爾國有企業改革的典型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教師過渡:隨著農村、城市改革的推進,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那是不是人民想買什么買什么,想買多少買多少?學生回答:不是教師補充:當時仍然執行計劃經濟體制,由國家統一分配商品,老百姓憑票與錢購買,所以你有錢仍然有好多東西買不到,過渡到市場經濟(1) 多媒體出示:關于市場經濟的漫畫圖(2) 出示:南巡講話與中共十四大材料,使學生知道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材料:“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 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3) 教師解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將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對比市場經濟有什么優越性呢?我們通過幾則市場調節失控的例子來介紹一下。得出結論:市場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過渡:我們也從排隊購買定量商品到任意選擇超市里琳瑯滿目的商品。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道路帶給中國人民的實惠。就像選擇題帝題中所說出示選擇題第3題教師小結:回首改革路, 從溫飽到致富,再到共同富裕,這是小崗農民的夢,國企員工的夢,更是億萬中國人民的夢!我們堅信隨著改革的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也一定會實現。今天的中國每一分鐘都在創造奇跡!播放國家形象宣傳片中國一分鐘七、板書設計8、 教學反思課前播放歌曲,那是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感體驗中進入學習的狀態,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分析材料結合課本,理解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的原因和目的從而突破重點。導入與課堂小結部分首尾呼應,導入利用西方對中國改革的態度,結尾時播放國家形象宣傳片中國一分鐘,讓學生了解,今天的中國,每一分鐘都在創造奇跡,從而得出改革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在講述完第9課的內容時,更能升華為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利用圖表和文字資料,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作用。關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讓學生在材料中分析城市這經濟體制改革,讓學生在材料中分析國有企業改革前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后結合課本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培養了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依據事實得出結論,從而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從學生的認知背景出發,在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將理論問題具體化理解,全面多角度思考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準確記憶和掌握本科的礎知識,提高了課堂效率。由于本課內容較枯燥,所以缺乏有效調動學生興趣的素材,并且本課在生生互動,生生互評方面做的比較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