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攝影版三年級上冊信息技術第4課 計算器幫你忙 教學設計
第4課 計算器幫你忙 教學設計1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信息技術知識目標:學會電腦中計算器窗口的打開,能使用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數學知識目標:了解計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會使用計算器計算及探索簡單的數學規律。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3.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使他們體驗到將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生活中的樂趣。2學情分析 學生操作還只是處在啟蒙階段(甚至于,還有部分學生屬于零起點),只學會了正確的計算機電源開關的開啟和關閉,初步了解多媒體電腦的各個組成部分及會使用鼠標進行一些常用的點擊操作,對雙擊等操作不熟練。學生們對新知識的興趣較為濃厚,但對相關操作的興趣持久度低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會利用計算器進行簡單計算。教學難點:知識技能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4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導入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揭示學習內容師:小朋友們,今天周老師碰到一位三年級的同學,他說有幾個算數題做不來,同學們能幫助他嗎?他讓周老師把題目都給帶來了,請同學們幫忙算一算(教師通過課件出示算式,學生計算)。師:同學們用的是什么工具算的?生1:“我用口算”;生2:“我用的是心算”;生3:“我還用了筆進行計算”;師:“同學們剛才計算得正確,速度也很快,老師給同學帶來一個新朋友計算器。從而自然引出本課內容計算器幫你忙活動2【講授】(二)嘗試學習,探索計算方法 這一環節,分為以下二個層次;第一層次,了解計算器的組成和功能。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教師為學生提供動態、豐富的教學資源(如計算器圖片、計算器簡介小資料等),讓學生根據所給的資料模仿計算器的推銷員、計算器的好朋友、計算器本身介紹計算器。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很好的促進了學生間的互相交流和學習。第二層次,探索、學習計算器的操作“會使用計算器進行簡單數學計算”也是教學的重點之一。為了突出這一重點,我設計了“初試本領”和“大顯身手”兩個步驟。“教是因為需要教”,因大多數學生已經有了使用計算器的經歷,所以在“初試本領”時,直接放手讓學生自己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通過自己的摸索,嘗試了解計算器一些按鈕的功能(如加、減、乘、除、刪除、清除等按鈕) ,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答題情況,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然后同學之間進行成果交流,最后教師總結加減乘除、刪除、清除等按鈕的作用在學生掌握操作方法后,我便讓學生“大顯身手”,將課本四道混合運算練習題,設計成兩組題目,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1)3248+5640-1134= 1175544-3416+7218=(2)356812-1254+2079= 33456921+2754=由于學生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的,因此我將兩組題目區別開來,一組相對簡單,一組則相對比較難,從而實現了分層次教學。活動3【練習】(三)小鍵盤應用,引導發現規律 1、這一環節請學生出題,教師算結果。教師使用小鍵盤進行計算,讓學生進行比較:鼠標操作和小鍵盤操作那個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從而引導學生使用小鍵盤輸入!在使用小鍵盤輸入的時候,強調學生檢查指示燈(NUM鍵)在這個環節中出示4道題目:4352-917+1387=253535=986654321345522568620=123456+999999999-123456=通過這個環節,既可以讓學生熟練使用小鍵盤進行計算,又可以間接告訴學生計算器計算雖然很快,很好用,但有的時候還是快不過我們腦袋的簡便運算!2、探索規律是體現用計算器計算的數學價值,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這個步驟中,我先讓學生算12345679乘9,學生用計算器計算的答案6個1。用12345679乘9的倍數會得到一個有數的數字,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歸納、類比發現這些算式的規律,這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時也讓學生領略了數學的神奇。活動4【講授】(四)歸納總結 首先表揚學生在本堂課的表現,在一堂信息課幾十分鐘的時間內,就學會了萬以上的加減乘除。在表揚學生的同時,正確引導學生在以后的數學題目中不能過分依賴計算器,多動手,多動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