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第三單元概述與課時安排
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分析:本單元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包括平面展開圖)及表面積計算;第七單元學習長、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本單元教材在內容設計和編寫思路上,有以下幾個特點。長方體、正方體的知識是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領域的重要內容。具體內容是:(1)通過觀察操作,認識長方體、正方體,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2)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數學課程標準與大綱相比,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和要求,真正落實了幾何教學要重視空間觀念的培養的要求。首先,重視空間觀念的培養。空間觀念的主要內容包括“能夠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幾何圖形,有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圖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這是一個包括觀察、想象、比較、綜合的過程,是建立在對周圍環境直接感知基礎上的、對空間與平面相互關系的理解和把握。通過實際嘗試和動手操作來實現,強調操作、經歷過程,同時,增加了長方體、正方體展開圖的內容。其次,在對長、正方體表面積的認識上,探索并掌握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淡化了概念的記憶和理解,強化了對測量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以及對測量過程的體驗。教育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認識長方體、正方體以及它們的展開圖。2、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解決表面積計算的問題。3、在探索長方體、正方體特征以及它們展開圖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4、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并試圖尋找其他方法;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嘗試解釋所得到的結果。5、能主動參與觀察、操作、嘗試計算、交流等數學活動,獲得自主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和經驗,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教學重、難點:重點1、理解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意義2、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和體積 (容積)的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和體積(容積)的計算公式。4、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5、讓學生理解長方體棱的關系和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難點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和聯系。2、結合生活實際判斷需要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幾個面的面積。3、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展開圖之間的對應關系。4、確定長方體和正方體每個面的長度。課時安排:本單元用5課時完成教學,(包括總和與實踐1課時)。課題課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1簡單實際問題1綜合與實踐1總計5教學建議:1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學生熟悉的教學資源,通過指、摸、比、剪、倒、估等操作、實驗活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特征,建立體積、容積單位表象,培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1)在認識長、正方體特征時,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重點研究“棱”的特征。學生在第一學段已接觸過長、正方體,對長、正方體有6個面、8個頂點及每個面是什么形狀都能很快地概括出來,而對于“棱”及它的特征則是第一次接觸,因此,應將對“棱”的研究作為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用細木條和橡皮泥制作一個長方體框架的活動,發現長方體棱的特征:12條棱一般可分為三組,每組4條,長度相等;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3條棱一般情況下長度不等,并由此引出長、寬、高概念。(2)重視對表面積、體積(容積)概念的理解。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把長、正方體沿棱剪開、展開,在展開后的圖形上標上“上”“下”“前”“后”“左”“右”,便于學生把展開后的每個面與展開前的每個面一一對應,這樣把長、正方體的展開圖與表面積的概念教學相結合,不僅加強幾何直觀,更利于學生對表面積概念的理解。體積對學生來說更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且學生對“物體占有一定的空間”這句話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故事、實驗、比較等方法,讓學生切實感悟到物體占有空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