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八年級物理10.3《做功了嗎》教案(仝老師云南省級優課).docx
第3節 做功了嗎(第1課時)整體設計說明本課由生活中大量實例建立模型,引出功的概念,讓學生知道只有在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且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了距離時,該力才對物體做了功。即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并了解不做功的三種情況。教材分析各種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間的轉化都與功緊密相連,而且功的計算能夠為能量的定量表達即能量的轉化提供分析的基礎,因此該節內容很重要。教法建議本課有兩個內容:1、知道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并能在實際應用中判別三種不做功的情況。很多學生對于功的計算只關注力和距離,而忽略了物體移動距離是否沿力的方向,這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2、能正確計算力對物體做的功。教師可根據生活中的大量實例,并對這些事例進行分析,歸納,提煉出一種模型,即物體在受到力時,且使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一段距離,力才對物體做了功,讓學生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的因素。實驗探究過程體現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生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在建立模型的基礎上建立功的概念,使思路清晰起來,并逐步培養學生總結規律的能力。學情分析學生對受力分析、力的測量、判斷物體的移動距離及其測量方法已經了解,但往往對兩者方向的一致性要求并不清楚;常導致功的計算產生錯誤,本課通過對大量生活實例的歸納,及實驗測量,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中學習功,將有利于學生對功的理解。學法引導放手讓學生通過對生活中的大量事實認真觀察,同時深入思考,然后小組同學之間動手做實驗,相互討論交流,歸納總結。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也鍛煉了動手能力、溝通能力,自然也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三維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判別三種不做功的情況。(2)掌握功的計算公式及其單位。2過程和方法(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歸納能力。(2)培養學生合作交流及語言表達能力,初步分析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實踐操作,使同學們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熱愛科學的情感。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運用功的公式進行計算做功難點:判斷物體是否做功實驗器材教師器材:彈簧測力計1個、刻度尺1把、鉤碼一盒、滑輪、細繩及鐵架臺學生器材:每組2人一套共22組:彈簧測力計1個、刻度尺1把、鉤碼一盒、滑輪、細繩及鐵架臺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約5分鐘)1、使用杠桿有幾種分類?2、為什么省力的杠桿費距離,省距離的杠桿費力?3、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和實質是什么?二、新課教學(一)、怎樣才算做功 ?(約8分鐘)【活動一】怎樣理解力學中的功?結合課本自學第一部分內容認識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乘積是一個有意義的物理量。思考:物理學中的做功有什么條件?1、 學生理解機械功: 2、 概括機械功的兩要素: , 。來源:學科網ZXXK【活動二】做功了嗎?提出問題:怎樣才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做功?通常在下列情況下,對物體沒有做功:1、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但物體靜止不動,在力的方向上沒有通過距離,這個力對物體沒有做功2、物體在運動方向上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由于慣性通過了一段距離,沒有力對物體做功3、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物體也在運動,但運動方向與力的方向始終垂直,即物體在力的方向移動距離為零,這個力對物體沒有做功4、物體水平方向運動,重力不做功。明確一點:沒有力做用在物體上,就沒有功,即不勞無功教師:在物體學中,把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且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一段距離叫做功。(板書功的定義)教師:由定義可知一個力是否對物體做功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學生討論交流。學生:必須有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了一段距離。(二)功的計算(約6分鐘)教師:通過以上的體驗活動,大家知道了功是有多少之分的,且功的多少與力的大小及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距離的多少都有關。物理學中規定:功等于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1、板書功的計算公式:W=FS教師:介紹功的單位及焦耳科學貢獻。2、板書:功的單位【設計意圖】通過對焦耳生平的介紹,讓學生了解物理學史,進行人文教育,并學習這位偉大科學家為了科學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教師:請大家想想,剛才所舉的事例中,另外三種情況為什么沒做功呢?學生1:第2種情況物體受力但沒移動距離。學生2:第3、種情況物體受力也移動了距離,但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垂直。教師與學生共同歸納出三種不做功的情況。【設計意圖】讓學生用剛剛建立的功的概念,反推不做功的情況,強化學生對于做功兩個必要條件的理解?!净顒尤繉嶒炋骄浚簩W生活動:(約5分鐘)測量做功:利用器材設計實驗測量直接用手提起兩個大鉤碼上升10cm所做的功;用動滑輪提升兩個大鉤碼上升10cm所做的功。要求: (1)討論設計實驗方案(2)選擇實驗儀器(3)設計實驗數據表格學生討論交流實驗方案,并根據方案選擇儀器,設計數據表,然后進行實驗。教師:請大家在實驗時必須沿力的方向勻速緩慢拉動彈簧測力計,并正確記錄實驗數據?!驹O計意圖】學會設計實驗數據表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小組內互相合作,完成實驗與分析。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確定實驗方案及儀器,并設計數據表,如下表:彈簧測力計示數F/N鉤碼上升的距離S/m做功的大小W/J做功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去選擇儀器并動手實驗,練習設計實驗數據表格。三、課堂小結(約2分鐘)讓學生歸納這節課學到的知識。1.本節的學習用到了哪些方法?2.什么是機械功?做功必須滿足什么條件?功的公式?四、課堂例題(約6分鐘)五、達標測試(約12分鐘)學案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單獨完成達標測試的8道題,對學生錯誤的題目進行講解。六、布置作業(約1分鐘)一線課堂P60【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總結和歸納,以及達標測試演練、課后作業等方式,運用不同的手段來考核評價學生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技能與思想方法的掌握情況。板書設計一、功的兩個必要因素: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一段距離2定義:物體受到力與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一段距離的乘積二、功的計算:1公式:W=FS2單位:J 4
- 關 鍵 詞:
- 做功了嗎 滬科版八 年級 物理 10.3 做功 教案 老師 云南 省級

關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