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八年級物理10.5《機械效率》教案(羅老師貴州省級優課).doc
機械效率教學設計課 題第十章第五節機械效率課型新授課課標要求知道機械效率,了解提高機械效率的途徑和意義課時1課時教材分析本節內容不僅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整個八年級物理學習的集大成章節。主要包括“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以及機械效率”兩大方面的內容,它是學生在學習了“功”和“功的原理”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測滑輪組機械效率”這一實驗的基礎;所以本節在本章教材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對學生今后參加社會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學情分析1、學生已有一定的探究經驗和方法;對杠桿、滑輪、斜面等機械、功有一定的認識;2、學生可能把機械效率和功率、做功的多少、省力等問題混淆;3、學生對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沒辦法確定,特別是對有用功的理解出現偏差,這是導致機械效率的計算出現錯誤的主要原因。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2、掌握機械效率的意義和計算方法;過程與方法通過參與探究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擬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實驗中培養學生合作的團隊精神,養成實事求是、尊重實驗結果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初步理解機械效率,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分析。教學難點掌握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和實驗探究機械效率的基本方法。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滑輪、細線、彈簧測力計、電動拉力裝置(自制)、重物,教學PPT教學環節師 生 活 動設計意圖復習1、功的概念;單位;做功的條件;2、動滑輪與定滑輪的特點;滑輪組的省力情況;溫故知新承上啟下設疑導入教師演示實驗,分別用彈簧測力計直接勻速提起物體和用彈簧測力計、動滑輪勻速提起物體,讓學生計算兩次拉力所做的功,并比較結果。提出問題:為什么兩次實驗中拉力做功的大小不一樣?學生討論。激趣使學生樂于參與新課教學1、分析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有用功:為了達到目的必須做的功額外功:為了達到目的,不得不克服其他阻礙因素所做的功總功:使用機械時所做的功,等于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學生活動:教師引導示例,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學生分析用桶提水和井中撈桶時的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引導學生分析:在實際使用機械的時候,總功總是大于有用功,不得不做額外功。 2、 引導分析機械效率用同一滑輪提相同的物體,但容器的重量不同,分析比較哪一個的效率高?引出機械效率。定義:有用功和總功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表達式:= w有/ w總1001、機械效率有單位嗎?2、為什么機械效率沒有大于1的?3、用小數和百分數來表達機械效率,你認為那種表達更好?學生活動:翻看書本,討論,并回答。對知識點加強記憶。說明:數值用百分數表示,沒有單位;意義和作用:評估機械的性能,效率;機械效率總小于1。通過對上述事例的計算,進一步理解機械效率的意義。3、提高機械效率的途徑通過多媒體展示起重機工作時的圖片討論、分析、得出結論途徑有三條:1)減輕機械自重2)減小機械間的摩擦3)允許情況下增加物重4、貼近中考:(2016遵義中考第18題)搬運工人用如圖所示的滑輪組將一個重120N的物體勻速提升3m,所用的拉力為50N,不計繩重及摩擦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通過學生討論、思考、比較、分析引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并獲得三者之間關系的信息同時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舉一反三課后練習練習:一臺起重機將重3600N的貨物提高4m。如果額外功是9600J,起重機做的有用功是多少?總功是多少?機械效率是多少?起重機在哪些方面消耗了額外功?解析:有用功是3600*4=14400J總功是14400+9600=24000J,效率是= w有/ w總100=14400J/24000J100=60額外功因素:效率損失:聯軸器,減速器,軸承,滑輪組等各種附加阻力:如鋼絲繩僵性阻力克服鋼絲繩自重及吊具(吊鉤)自重所做額外功功讓學生通過練習,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小結通過“學到了什么”這一欄目對本節內容進行小結:包括對三種功的認識,對機械效率的理解,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及提高途徑,斜面的機械效率與其傾斜程度的關系等。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作業布置完成課后205頁作業 復習鞏固板 書 設 計五、機械效率1、有用功:對我們有用的功;額外功:對我們無用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總功:拉力(或動力)所做的功。2、機械效率:定義: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表達式:=W有/W總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