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八年級物理10.4《做功的快慢》教案(張老師河南省級優課).doc
一、學習目標1知道做功有快慢,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功率。2知道功率是物體單位時間內所完成的功。3、知道功率的計算公式P=W/t P=FV4、知道功率的單位:瓦特(w)5、會利用公式進行簡單計算。理解功率P、功W、做功時間t關系二、教學過程1、引入新課請觀察下列情景并思考:(看ppt)情景一:假如你是農民,要耕犁相同多的耕地,你會選用什么耕地?為什么?情景二:操場上有一堆磚,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樓房上去,你打算采用哪種方法搬上去呢?為什么?交流討論:在做功相同的情況下,人們更傾向于選擇做功快的機械。2、講授新課提出問題:那么如何比較做功的快慢呢?再看生活中的兩個情景,仔細觀察已知信息和發現的新信息1)上述情景中,兩個人做的功一樣多嗎?哪個做功快?你是如何得出判斷的?生:做功相同時,時間少者,做功快2)上述情景中,兩個人做功一樣多嗎?哪個做功快?你又是如何得出判斷的?生:做功時間相同時,做功多者,做功快若做的功和時間都不相同,怎樣去比較做功的快慢呢?3)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一:所用時間相同,路程大的運動快二:通過相同的路程,用時少的運動快三:看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4)如何比較做功的快慢?一:所用時間相同,做功多的做功快二:做相同的功,用時少的做功快三:看所做的功與所用時間的比值5)功率概念1、定義:把一段時間內做的功與做功所用的這段時間的比叫做功率。2、物理意義: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3、定義計算式:P=t4、功率的單位:國際單位:瓦特 符號W 1W1J/s常用單位:千瓦(k W)、兆瓦(MW)1千瓦1000瓦 1兆瓦106瓦 注意:功的符號W,功率單位瓦的符號w5、物理意義: 75W表示:1S內做了75J的功6、了解瓦特姓名:詹姆斯瓦特,英國人,1736-1819成就:蒸汽機,在瓦特之前,已經有紐科門發明的蒸汽機,但是消耗大而效率低,瓦特花了10年時間,研制出精巧實用的新型蒸汽機,由此把英國帶入了工業革命。無論是冶金、礦山、紡織還是交通運輸,都開始使用蒸汽機來替代人和牲畜,為了紀念瓦特這位偉大的發明家,人們把常用的功率單位定為瓦特,簡稱瓦。7、認識功率的大小一些常見機器設備的功率人的平均功率70瓦馬的平均功率350瓦五羊125型摩托車7350瓦桑塔納小轎車66千瓦自行車長時間功率約70W;優秀運動員短時間功率可達到1kW。新寶馬X5最大輸出功率達235kW.長江三峽水利樞紐,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被列為全球超級工程之一。總裝機容量為1820萬千瓦發射衛星用的運載火箭功率可達1010W8、活動小明和小馬想比一比誰上樓的功率大?實驗原理?需用到哪些物理器材?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功率的表達式?1)、實驗原理:P=t2)、器材:體重計(磅秤)、卷尺、秒表3)、物理量:體重m、樓層高度h、上樓時間t4)、表達式:9、思考題:我們在測量上樓的功率時,發現對于同一個人如果上樓的速度快,他的功率就大。那么功率與物體的運動的速度有關嗎? 思維拓展:物體受拉力F,沿拉力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則拉力F的功率:討論:汽車以恒定功率上坡,駕駛員應如何操作?(提示:上坡需要較大的牽引力)汽車以恒定功率上坡,上坡需要較大的牽引力,根據P=Fv,P一定時,需增大F,則需減小速度v,駕駛員如何減速,即換檔(變速調節裝置):10例1:起重機用鋼繩吊起一個重10000N的貨物,在10s內沿豎直方向上勻速上升10m,求:鋼繩拉起重物的功率是多少?練習1、一臺機器用2分鐘時間做了J的功,這臺機器的功率是多少?練習2、用一臺水泵把50m3的水提升到距水面30m的水箱,水泵需做多少功?若完成這些功1 h,這臺水泵的功率是多少瓦?合多少千瓦?例2:馬拉著車在20分內以18Km/h的速度勻速前進,如果馬的拉力為300N,求馬拉車的功率?11、反饋練習:1物體甲在5s時間內被做了100J的功,則做功的功率是_______, 這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關于力、距離、功與功率的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 ) A.力越大,功率越大 B距離越長,功率越大C.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D做功越快,功率越大。3.幾位同學剛剛學了功率的知識,為此,小明和小花同學比賽看誰的做功功率快。在同學們的監督下,他倆同時抱起一樣的木塊,從一樓沖上三樓,結果小明用了10s,小花用了16s。則他倆對木塊做功的功率快慢是 快(填“小明”或“小花”)4.一臺液壓起重機在10s內使重為15000N的汽車升高了2m,起重機對汽車做功的功率是 。 5.關于功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做功用的時間越少,功率越大B.功率越大,做的功越多C.在相同的時間里,做功越多,功率越大D.做功的時間越多,功率越大
- 關 鍵 詞:
- 做功的快慢 滬科版八 年級 物理 10.4 做功 快慢 教案 老師 河南 省級

關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