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八年級物理10.2《滑輪及其應用》教案(王老師安徽部級優課).doc
第十章人與機械第2節 滑輪及其應用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會組裝和使用定滑輪、動滑輪;(2)通過實驗探究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3)能通過演示實驗結合理論分析理解定滑輪、動滑輪的實質。(二)過程與方法(1)進行學生實驗,通過實踐探究,分析、概括滑輪的組裝、探究滑輪的特點;(2)通過模型演示和理論分析“看到”定滑輪、動滑輪的實質;(3)從杠桿滑輪滑輪組的演變,初步掌握加一加、組合等發明方法。(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模型演示“杠桿滑輪的發明”,到學生自主“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創造,結合教師親歷的發明案例,使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科技創新的熱情和學習物理知識的內動力。(2)通過分組實踐探究,使學生體會到物理來自于實驗,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協作能力。二、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知道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學會組裝滑輪以及滑輪組。教學難點:使用和組裝滑輪,理解定、動滑輪的實質。三、教學準備:分組器材、自制可拆卸滑輪模型、自制智能塔吊模型、本人輔導學生的發明作品視頻。四、教學過程活動一:【導入】滑輪1. 回顧三種杠桿的特點2. 模型演示“滑輪的發明”,體會加一加的發明方法。a. 實驗:杠桿提升重物: 由于杠桿轉動范圍有限,重物不能被提升到足夠的高度b. 增加杠桿持續提高。c. 繼續增加杠桿滿足連貫性,杠桿越多越好無數個杠桿組合輪(滑輪),引出課題。d. 引導學生觀察滑輪的結構,研究各部分的用途,總結:滑輪:邊緣有凹槽,能繞軸轉動的小輪。活動二:【體驗】滑輪分類1. 實踐活動:如何用兩種方法將重物從地面提升到三樓?2. 學生展示兩種方法,師生討論兩種方法的特點,并根據特點將滑輪分類:定滑輪、動滑輪。初步體驗兩種滑輪特點:定滑輪:軸固定不動,能改變拉力的方向。動滑輪:軸隨物體移動,不能改變拉力方向。展示日常生活滑輪的應用并區分定滑輪、動滑輪,滲透發明意義:“杠桿滑輪,發明一小步,發展一大步”。自制的智能塔吊模型演示,體驗滑輪在生產中的“大”意義。活動三:【探究】特點1. 類比方法提出問題:類比杠桿的省力、費力提出1:使用兩種滑輪提升物體是否省力?類比杠桿的拉力方向影響拉力大小提出2:改變拉力的方向是否影響拉力大小?2討論分析應該測量哪些物理量,用什么實驗方法?如何進行分析?3.分組進行實驗探究。4.學生分別展示實驗數據、分析過程及結論:進一步體驗、歸納兩種滑輪特點:定滑輪:既不省力又不費力,拉力的大小不隨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動滑輪:能省力,拉力的大小隨方向的改變而改變,豎直提拉最省力。活動四:【探究】實質類比杠桿的省力費力,提出定滑輪為什么不省力,動滑輪為什么省力?類比杠桿從力臂大小的角度分析省力與否的方法,引導學生從該角度分析兩種滑輪的實質。1.1“定滑輪杠桿”模型還原演示定滑輪實質,師生討論確定支點和力臂。1.2示意圖+杠桿平衡條件分析:不省力,F=G;拉力方向改變,拉力大小不變的實質。2.1“動滑輪杠桿”模型還原演示動滑輪實質,師生討論確定支點和力臂。2.2示意圖+杠桿平衡條件分析:省力,F=1/2G(理想情況);F=1/2(G物+G動)(考慮動滑輪重);F1/2(G物+G動)(l考慮動滑輪重、摩擦、繩重);以及拉力方向影響拉力大小改變的實質。拓展:動滑輪是不是一定省力?畫圖舉例,師生分析動滑輪“費力”的“另類”使用情形。3.學習組合發明方法: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實現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活動五:【鞏固】新知練一練活動六:【小結】新知理一理。活動七:【感受】發明創造無限:滑輪應用發明創造案例展示,本人輔導作品,市級一等獎太陽能防雨淋自動晾衣架視頻,感受創造發明的意義。老師寄語:希望同學們學習了動滑輪和定滑輪的知識后,將它們用到生活中去,進行更多的創造發明
- 關 鍵 詞:
- 滑輪及其應用 滬科版八 年級 物理 10.2 滑輪 及其 應用 教案 老師 安徽 部級

關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