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18《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課件(23張ppt天津部級優課).pptx
蔥嶺,巴爾喀什湖,西伯利亞,黑龍江以北的 外興安嶺和庫頁島,太平洋,南海諸島,臺灣 及附屬島嶼,喜馬拉雅山,同學們知道清朝疆域的“八至”嗎?,蔥 嶺,巴爾喀什湖,巴勒喀什池,西 伯 利 亞,庫頁島,臺灣島,釣魚島,赤尾嶼,東沙,南 海,南,海,西 藏,新 疆,烏里雅蘇臺,唐,努,烏,梁,海,科,布,多,黑 龍 江,吉,林,盛京,古,蒙,內,直,隸,東,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云,南,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山,西,陜,西,青,海,甘,肅,河,黃,黑,龍,江,長,江,中俄尼布楚條約 待議地區,清,京師,烏里雅蘇臺,伊犁,喇薩,準噶爾,回 部,清朝疆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 鞏固和發展,第18課,一、外爭權內剿撫,邊疆統一譜新章,他是泉州籍民族英雄,他面向祖國寶島臺灣,所騎戰馬左前踩著殖民侵略者的頭盔。,想一想: 這位民族英雄是誰? 殖民侵略者又是誰?,鄭成功,荷蘭,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到底是什么原因讓 鄭成功說出這句話?,荷蘭,1661年,為什么?,三國 設澎湖巡檢司 隋朝 衛溫率船隊到夷洲 元朝 隋煬帝三次派人去流求,時空串聯,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小組討論:鄭成功收復臺灣有何歷史意義? 我們應如何評價他?,清朝東南海防是如何得到進一步加強的呢?,(1683年)遣侍郎蘇拜至福建,與督撫及瑯議善后事。有言宜遷其人,棄其地者,瑯疏言:“一旦納土歸命,善后之計,尤宜周詳。若棄其地,遷其人,以有限之船,渡無限之民,非閱數年,難以報竣。倘渡載不盡,竄匿山谷,所謂藉寇兵而盜糧也(把糧食送給強盜,把武器借給敵人)蓋天下形勢,必期萬全,臺灣雖在外島,關四省要害,斷不可棄。并繪圖以進。” 趙爾等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施瑯傳,材料中施瑯的觀點是什么?其意義何在?,康熙,自康熙以來,清朝前期統治者制定了哪些治臺之策呢?,1683年,1684年,1885年,清軍進攻臺灣,鄭氏戰敗,臺灣歸入清朝版圖,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同學們還記得之前學習的哪一個事件和鄭成功收復臺灣相類似嗎?,戚繼光抗倭,明朝,清朝,戚繼光抗倭,清朝設置臺灣府,鄭成功收復臺灣,武力收邊,武力 收邊,繼承,發展,懷柔剿撫,二、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一處由古典皇家園林和御用寺廟相結合的大型古建筑群,是清朝規模最大的一座行宮。,外八廟,須彌福壽廟是仿照班禪在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在山莊的北面修建的,須彌福壽廟由兩部分組成,廟的前部為漢式寺院的傳統布局,后部為藏式的平頂大紅臺。,“國家百余年升平景洽,中外一家。” 碑記,這種漢藏合璧寺院建筑的出現和寺廟的 碑記,說明了什么?,2008年3月14日,西藏發生了打砸燒搶事件,“藏獨”分子想制造分裂,把西藏從我國分裂出去。同學們同意嗎?為什么?,閻立本步輦圖,元朝宣政院印,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將西藏劃為單獨的行政區,屬宣政院管轄,?,西藏地區地廣人稀,氣候惡劣,交通不便。為了使到西藏地區的人員“止則有館舍,屯則有供帳,饑渴則有飲食”,1260年,元朝派員進藏選擇地點建驛站。從青海通往西藏的大道上設立了二十七處驛站。后來,又增設軍站,專為軍事行動提供便利。,元朝,清朝,因地制宜,?,順治帝,康熙帝,班禪金印,達賴金印,冊封,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清文獻通考,因俗而治(繼承),(創新)?,1793年頒布,29條內容:駐藏大臣督辦西藏事務,地位與達賴、班禪平等;達賴喇嘛的轉世必須由駐藏大臣監督,用清朝頒發的金奔巴瓶抽簽決定;達賴、班禪的坐床典禮,也由駐藏大臣主持等。,1727年,欽定藏內善后章程,“駐藏大臣”和“金瓶掣簽制度”對清朝統治西藏起到了什么作用?,今天我們看到的長城大多是什么時候修建的?,這說明明朝時對北方民族采取的政策是什么?,比較被動的防御政策。,明朝,明朝為什么要大修長城?(目的),加固邊防,抵御長城以北少數民族的侵擾。,三、平叛亂順民心,內地邊疆一整體,小試牛刀,1.噶爾丹是哪個民族的首領? A維吾爾族 B回族 C蒙古族 D.契丹族 2. 平定噶爾丹叛亂的哪位皇帝? A. 順治時期 B. 乾隆時期 C. 雍正時期 D. 康熙時期 3.回部貴族大小和卓兄弟屬于( ) A維吾爾族 B回族 C蒙古族 D契丹族 4. 回部貴族叛亂發生于( ) A. 順治時期 B. 乾隆時期 C. 雍正時期 D. 康熙時期,材料一: 大小和卓殘酷地壓迫維吾爾族人民,“兵餉、徭役繁興,供給稍遲,家立破;及出亡(兵敗逃亡),又盡其貲以行,民脂殆竭。” 平定準噶爾方略前編卷15 材料二: 乾隆皇帝下令調兵討伐,并宣布“只擒拿大、小和卓,各族人民皆為無罪之人,不會株連。”,清軍為什么能夠取得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勝利?,清朝康熙帝曾寫了一首詩來評價長城 “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