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九年級物理12.4《升華與凝華》教案(郭老師山西部級優課).doc
課題:升華和凝華科目:物理年級: 九年級課時: 1課時講課教師:工作單位:1、 教材分析升華和凝華是前面汽化、液化、熔化和凝固的延續,由此讓學生完整地知道物質狀態之間的六種變化,又為下一節學習自然界中的水循環做好準備。教材從升華和凝華的現象出發,在讓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的基礎上,感知什么是升華,什么是凝華,在實驗中用對碘加熱來揭示固體升華是需要吸熱的,其逆過程凝華則可通過分析推斷其需要放熱。在前面學習四種物態變化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物態變化中的初狀態和末狀態中伴隨的吸放熱情況,更好得解釋各種現象中包含的物態變化。舉出生產、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分析解釋,這些現象與生活息息相關,充分體現了新的課程標準“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發展理念,并通過“水的循環”分析,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的特點。二、學情分析盡管升華和凝華現象并不罕見,學生對此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學生對這種轉變的過程認識比較模糊,因此需要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理解。其次,學生具備基本觀察實驗的能力,但是本節的側重觀察點還需教師提出具體問題引導明確的觀察內容。三、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什么是升華和凝華,了解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2、知道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觀察和分析,認識升華和凝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樂于探究生活中有關升華和凝華現象,領略物態變化的美妙。四、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實驗感知升華和凝華兩種物態變化,并能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五、教學難點了解升華和凝華現象。六、教學準備學生:搜集有關本節課的實物、照片、圖片、視頻、文字教師:相關素材,酒精燈、碘錘、火柴、小燒杯七、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情景導入最近幾天有霜出現,出示車上、樹葉上的霜。判斷“白色物質”是霜。說出在生活中見到而且感受過霜。疑問霜是怎樣形成的。從貼近學生的現象出發,拉近了物理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對物理產生親近感,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二、快樂學習(一)明確目標,落實責任出示目標。(二)溫故知新,大膽猜想引導學生根據框架圖,提出可探究的問題。(三)小組合作,探究實驗1、認識儀器酒精燈的使用提問酒精燈的使用方法。碘錘的使用指導學生閱讀碘錘使用說明書。2、分組實驗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驗。強調注意實驗安全。巡回指導學生實驗,及時解決學生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3、驗證猜想合理評價并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4、總結概括總結6種物態變化。(四)小組交流,解釋現象組織好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和展示。提示學生按步驟解釋現象。朗讀目標。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回答酒精燈的使用方法。小組合作,通過閱讀和觀察學習碘錘的使用方法。閱讀5個問題并帶著問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完成實驗。實驗完畢,解答問題。齊聲朗讀,驗證猜想。小組內部交流“自然和生活中常見的升華和凝華現象”。組間交流展示。明確目標。使學生把握本章的整體框架,并明確本節與前后內容的聯系。熟悉酒精燈的使用方法。養成嚴謹認真閱讀儀器使用說明書的好習慣。問題導學,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驚訝之余真切感受到“直接”二字的內涵。初步形成知識框架結構。豐富學生對升華和凝華的認識。培養學生樂于探究生活中升華、凝華現象的興趣。(五)師生交流,愛國教育播放視頻和照片。觀看視頻和照片。領略升華、凝華的美妙;對學生的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六)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進行“學好科學,用好科學”教育。閱讀STS,了解人工降雨。體會科學及技術對社會、自然、人類的影響。三、當堂訓練1、指導學生完成學案上當堂訓練部分的習題。2、組內討論。3、組織學生展示結果,并做好評價和補充。獨立完成學案“當堂訓練”。組內討論。展示,修正與完善。檢測學生學習效果。四、小結收獲1、總結本節課學習內容。2、布置作業。3、組織學生談本節課的感受。對照目標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談本節課的學習收獲。總結收獲。板書設計固氣吸熱直接升華和凝華升華氣固放熱直接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