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科版九年級物理11.2《滑輪》教案.doc
11.2滑 輪(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 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2. 知道簡單機械的一些作用。3. 會根據要求連接滑輪組,并理解滑輪組的省力原理。過程與方法1. 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構和特點。教學教具:滑輪、支架、鉤碼、彈簧測力計、線教學程序設計:一、新課引入思考: 如何把木材運上四樓?二、新課講授滑輪結構:滑輪主要部分是能繞軸轉動的輪子(一)、滑輪的分類定滑輪:使用時,滑輪的軸固定不動動滑輪:使用時,滑輪的軸隨物體一起運動演示定、動滑輪。二圖判別定、動滑輪。考考你:下列各圖中利用了動滑輪的是 ( )A B C D(二)、探究使用定滑輪的特點學生活動:1,安裝定滑輪,2.彈簧測力計倒著校準。3, 在繩子一端掛鉤碼,另一端用彈簧測力計拉動,使鉤碼勻速上升。記錄鉤碼重力和拉力。用刻度尺測出鉤碼上升的距離和繩自由端移動的距離。4, 改變鉤碼數量,再做2次。5, 分析數據。比較拉力和鉤碼重力的關系。6, 改變拉力的方向,比較拉力的大小變化。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并講解定滑輪的實質。結論:1、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但可以改變施力的方向2、表達式:F = G S = h V繩 = V物3、實質:等臂杠桿(三)、探究使用動滑輪的特點學生活動:1, 學生安裝動滑輪。2, 把2個鉤碼掛在滑輪的軸上,用彈簧測力計勻速向上拉。記錄鉤碼重和彈簧測力計的示數。3, 改變鉤碼重,重復實驗2次。4, 學生匯報數據總結規律。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拉力不等于二分之一物體重的原因。畫圖分析繩自由端移動的距離是物體上升高度的兩倍。結論:1、使用動滑輪可以省一半的力,但費一倍的距離,不改變力的方向2、表達式: F=(G+G動)/2 S = 2h 3、實質:動力臂是阻力臂兩倍的杠桿三、小結:、定滑輪特點:2、動滑輪特點: 四、練習:1. 如圖1,物體重10N,且處于靜止狀態。該滑輪是 滑輪,手拉彈簧測 力計在1位置時的示數為 N。若手拉彈簧測力計在1、2、3三個不同位置時的拉力分別是F1、F2、F3,則它們的大小關系是F1 F2 F3。這證明使用定滑輪不能改變力的 ,只能改變力的 。若繩子自由端以3米每秒的速度移動,則2秒后物體上升的高度為 米。2312.如圖2所示,物體所受重力為120N若滑輪重力和摩擦均不計,當用力勻速提升物體時,F為 N;若動滑輪重30N,且不計摩擦,拉力F為 N3.關于滑輪,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但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B.定滑輪的實質是個等臂杠桿 C.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的力,還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D.動滑輪實質是個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4.學校升國旗的旗桿頂上有一個滑輪,升旗時往下拉動繩子,國旗就會上升。對這個滑輪是_____(定滑輪、動滑輪),_____(可、不可以)省力.5如圖3所示,不考慮滑輪與輕繩之間的摩擦,米袋總重為800N,而繩上吊著的靜止的“紳士”重500N,則米袋對地面的壓力為( ) A500N B250N C300N D80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