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2章復習和總結 教案含教學反思.doc
本章復習和總結【教學目標】1.能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能對物體的運動狀態進行正確地分析與判斷.2.能通過日常生活經驗粗略估測物品長度,會選用適當的工具測量長度.3.能根據日常經驗和自然現象粗略估測時間,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4.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并進行簡單地計算.5.正確理解平均速度的含義,能用刻度尺、秒表測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教學方法】1.歸納法:通過對本章知識的歸納總結,體會知識內容之間的聯系,進而系統地復習本章知識.2.引導分析法:通過引導學生對典型事例的分析,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物理概念、規律,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課時】1課時【鞏固復習】教師引導學生復習上一節內容,并講解學生所做的課后作業,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本章總結】1.知識結構(用多媒體展示并總結)2.例題講解(用多媒體展示)動與靜例題1詩人曾寫下這樣的詩句:“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其中“橋流水不流”,詩人選擇的參照物是( )A.橋B.河岸C.水D.岸上的樹解析:“橋流水不流”是說橋在運動,而水是靜止的,從選項可以看出,橋相對水來說有位置的變化,所以“橋流”是以水為參照物的.答案:C.例題2兩列火車并排停在站臺上,小強坐在車廂中向另一列車廂觀望.突然,他覺得自己的列車開始緩緩地前進了,但是,“駛過”了旁邊列車的車尾才發現,實際上他乘坐的列車還停在站臺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小強感覺自己乘坐的列車前進了是以站臺為參照物B.小強發現自己乘坐的列車還停在站臺上是以坐在旁邊的小紅為參照物C.小強發現自己乘坐的列車還停在站臺上是以旁邊列車的車尾為參照物D.小明先后不同的感覺是因為他選擇的參照物不同而造成的解析:判斷物體的運動或靜止時,要首先選擇參照物,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不斷變化,物體是運動的;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保持不變,物體是靜止的.開始以對面列車為參照物,對面列車反方向運動時,覺得自己的列車開始緩慢前進,故A、B、C錯誤;后來以站臺為參照物,發現自己坐的列車沒動.先后不同的感覺是因為他選擇的參照物不同造成的,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故D正確.答案:D.例題3在某次火炬傳遞活動中,現場某記者同時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隨風飄動的旗幟和附近的甲、乙兩火炬照片,如圖所示.根據它們的飄動方向,可以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火炬一定靜止B.甲火炬一定向右運動C.乙火炬一定靜止D.乙火炬一定向左運動解析:從固定在地面上隨風飄動的旗幟可看出,風是向左吹的.再觀察甲、乙兩火炬的火焰飄動方向,可推知:甲火炬可能是靜止,可能是向右運動,也可能是向左運動,但運動的速度必須小于風速;乙火炬向左運動且運動速度必定大于風速.答案:D.【課堂訓練】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對應課堂作業部分練習.長度與時間的測量例題4如圖所示,用刻度尺測量鉛筆的長度,測量方法正確的是( )解析:在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時,刻度尺要正確放置:刻度尺邊緣對齊被測對象,必須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度面必須緊貼被測對象,不能“懸空”.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做有關“用刻度尺測量某物體的長度”的選擇題時,可以根據刻度尺的使用要求,利用“排除法”逐一排除錯誤選項,得到正確答案.“排除法”是一種解答選擇題的技巧方法,通過已知條件來確定結論(答案)的范圍,把不在結論(答案)范圍內的其他結論(答案)排除掉.鉛筆沒有緊靠刻度尺有刻線的一側,A方法錯誤;鉛筆左側與刻度尺0刻度線對齊,并且緊靠刻線,B方法正確;刻度尺刻度線一側沒有靠近鉛筆,C方法錯誤;鉛筆左側沒有與0刻度線或其他整格刻度線對齊,D方法錯誤.答案:B.例題5小明要模仿古人用水鐘來計時,他找來一個口帶水龍頭的水壺,一個量筒和適量的水.(1)幫小明設計一下,如何用這些器材來測定時間.(2)用這種方法測定時間產生誤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進?解析:讓水龍頭形成時間間隔穩定不變的水滴,通過計算所滴水滴的多少來度量時間的長短.答案:(1)在水壺中裝適量的水,稍微開啟水龍頭,形成穩定水滴,再用量筒接著水滴,測出滴入1mL水所用的時間t0,然后,可根據滴入量筒中水的體積V計算所用的時間t=Vt0.(2)這種測定時間的方法產生誤差的主要原因是隨著水壺內水位下降,水滴速度越來越慢.可采用補充水壺里的水的方法來減小誤差.【課堂訓練】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對應課堂作業部分練習.快與慢例題6(山東泰安中考)如圖,沿同一條直線向東運動的物體A、B,其運動相對同一參考點O的距離s隨時間t變化的圖象,以下說法正確的是()兩物體由同一位置O點開始運動,但物體A比B遲3s才開始運動;t=0時刻,A在O點,B在距離O點5m處;從第3s開始,vAvB,5s末A、B相遇;5s內,A、B的平均速度相等.A.只有正確B.只有正確C.只有正確D.只有正確解析:由圖象可知兩個物體不是從同一地點同時出發的,B是從距離O點5m處出發的;5s內,A、B運動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時間相同,根據v=st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只有正確.答案:D.例題7為了測量一枯井的深度,在枯井口向井底發射超聲波,并同時計時,0.4s后收到回波,如下圖.超聲波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求枯井的深度.解析:超聲波測距離:發射器向某一方向發射超聲波,在發射的同時開始計時,超聲波傳播時碰到障礙物會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計時.根據計時器記錄的時間,儀器自動計算出發射點到障礙物的距離.例如:超聲波在海水中的速度為v,在海中的發射器向障礙物發射超聲波到接受到超聲波計時為t,則障礙物離發射點的距離為L=s聲/2=vt/2.解:聲波由井口到井底往返用時0.4s,可知聲波0.4s傳播的距離等于井深的2倍,由s=2h=vt知,h=vt/2=(340m/s0.4s)/2=68m.例題8心電圖儀(如圖所示)通過一系列的傳感手段,可將與人心跳對應的生物電流情況記錄在勻速運動的坐標紙上.醫生通過心電圖,可以了解到被檢者心跳的情況.例如,測量相鄰兩波峰的時間間隔,便可計算出1min內心臟跳動的次數(即心率).同一臺心電圖儀正常工作時測得被檢者甲、乙的心電圖分別如圖甲、乙所示.若醫生測量時記下被檢者甲的心率為80次/min.則:(1)根據甲的心率為80次/min可知,甲每次心跳時間間隔(即甲心電圖紙帶相鄰波峰走紙所用時間)為______s;(2)這臺心電圖儀輸出坐標紙的走紙速度大小為多少毫米每秒?(3)乙的心率為多少次每分鐘?解析:(1)心臟每次跳動的時間間隔是;(2)由圖甲可知在0.75s時間內心電圖儀輸出坐標紙的路程是s=30mm,坐標紙的速度;(3)同一臺心電圖儀出紙速度v相同,由圖乙可知乙每次心跳時間間隔出紙的路程s=25mm,乙每次心跳的時間間隔,乙1min心跳次數為(次),即乙的心率為96次/min.答案:(1)0.75;(2)40mm/s;(3)96次.【課堂訓練】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對應課堂作業部分練習.速度的變化例題9(貴州畢節中考)某物理興趣小組利用帶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車和秒表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如圖所示,圖中顯示他們測量過程中的小車在甲、乙、丙三個位置及其對應時間的情形,顯示時間的格式是“時:分:秒”.(1)請根據圖示完成下表:(2)某同學計算甲至丙這個過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兩種方法計算:方法1:;方法2:.以上兩種方法正確的是_________:(選填“方法1”或“方法2”).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3)分析表中數據,小車全程_____(選填“是”或“不是”)做勻速直線運動.(4)要使小車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 (寫出一種即可).解析:(1)根據圖示和表中數據可知,表中第一行數據為路程,第二行數據為時間,并且s1=90cm-64cm=26cm,t2=10s-6s=4s;(2)方法1計算平均速度是用總路程除以總時間正確;方法2是將前后兩段路程的速度值加起來除以2,那叫速度的平均值,錯誤;甲至丙的路程s3=90cm=0.9m,時間t3=6s,所以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3)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在s1=26cm=0.26m,所用的時間t1=2s,所以此路程的平均速度,小車不是做勻速直線運動;(4)增大斜面角度,減少下滑時間,由速度公式v=st可知,在路程一定時,可以增大小車平均速度.答案:(1)26cm;4s;(2)方法1;0.15;(3)不是;(4)增大斜面角度.【課堂訓練】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對應課堂作業部分練習.【課后作業】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對應課后作業部分練習
- 關 鍵 詞:
-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2章復習和總結 教案含教學反思 滬科版八 年級 物理 復習 總結 教案 教學 反思

關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