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師大版七年級下冊數學10.5《圖形的全等》教案(陸老師四川縣級優課).doc
9 -華師版數學七(下)10.5圖形的全等的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通過具體圖案的完全重合,理解全等圖形、全等多邊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多邊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及判定方法;2、技能目標:經歷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提高觀察圖形的能力;能找到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對應頂點和對應角的方法;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圖形的欣賞與分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體會數學圖形的直觀美,會利用圖形全等解決問題。 4教學重、難點 重點:全等圖形的性質。 難點:經歷觀察、發現、實踐操作和交流等過程,探究全等圖形的性質。 關鍵:通過觀察、猜想、分析、交流等活動,從而探索出全等圖形的性質。 二、學情分析和學法指導 七年級學生對新事物比較敏感,通過軸對稱、平移、旋轉教學的實施,學生已具有一定探索學習與合作交流的習慣,但是一下子要學生從直觀的圖形去概括出抽象圖形全等的概念這是比較困難的。因此為了體現學科素養及教學目標符合課程標準,我指導學生:一要善于觀察發現、類比猜想,二要勇于探索、小組交流。 三、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在教師啟發引導下,根據本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認識規律,采用引導法,探究法,演示法,類比法,討論交流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2、教學手段: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為了更有效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利用多媒體(電子白板、PPT)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 四、教學過程:(一)、回憶鞏固、溫故知新:引導學生復習前面知識-三種基本變換及特征。1、我們學過哪三種基本變換(也叫做運動)?2以上三種基本變換有哪些共同的特征?3、如何判斷兩個圖形的形狀和大小是否完全相同?(二)、情境導入、觀察猜想:通過PPT動態圖直觀感受,得出全等圖形的定義。1、觀察-溫故知新:通過三組圖片的直觀演示、體會圖形的完全重合及初步感受對應關系。2、 觀察、類比、猜想:通過軸對稱、平移、旋轉的動態圖演示,理解全等圖形的定義。3、定義的強化:通過以下練習加深學生對全等圖形的定義的理解(1)課堂議練-把全等圖形進行對接連線(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用一張像紙沖洗出來的10張1寸像片是全等圖形;我國國旗上的4顆小五角星是全等圖形;所有的正方形是全等圖形;全等圖形的面積一定相等.A.1個 B.2個 C.3個 D.4個(3) 質疑探究、獲取新知:1、通過PPT對四邊形的平移、旋轉、翻折的動態演示以及定義的類比,得出全等多邊形、全等三角形定義。2、介紹全等多邊形、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的尋找辦法。(1)有公共邊的,公共邊是 對應邊;(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 對應角;(3)有對頂角的,對頂角是 對應角;(4)兩個全等三角形最大的邊是 對應邊,最小的邊是 對應邊;(5)兩個全等三角形最大的角是 對應角,最小的角是 對應角;3、解釋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4、通過圖形的直觀類比,得出全等多邊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及判定。(四)、熟悉新知、課堂示導。師生密切配合、共同探究、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強調書寫格式。如圖,ABC沿著BC的方向平移至DEF,A=80, B=60,求F的度數。(五)、應用新知、課堂議練。(師生共同進行)判斷題: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 ( ) 全等三角形的周長相等. ( )全等三角形的面積相等. ( ) 面積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 )(六)達標監測、查漏補缺。通過當堂檢測,了解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進行評講補救。1、連線,找出全等圖形2、判斷:(1)兩個全等圖形一定能夠完全重合。 ( )(2)兩個全等圖形,對應邊,對應角都相等。 ( )(3)兩個全等三角形,對應邊所夾的角一定是對應角,對應角所對的邊也一定是對應邊。( )3、請指出各圖中的全等三角形,并說出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4、已知ABCDEF,ABC的周長是40cm,AB=10cm,BC=16cm,求DF的長度。EA5、如圖, ABCAEC, B=30,ACB=85,求出AEC各角的度數。CB6、如圖,已知ABC沿BC翻折后,得到DBC。ABC和DBC有什么關系?若ACD=110,A=100,求ABC的度數?五、樹狀結構式的知識小結:師生互動、總結本課知識點。先小組內交流收獲和感想,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派代表進行總結,教師加以補充。六、課后作業、拓展提升1、如下左圖,已知ABDACE, 且1=45,ADB=95,則 AEC= - C= - .2、如下右圖,已知ABCDFE, 且AC與DE是對應邊,若BE=14CM, FC=4CM,則BC= - .3、如圖,ABCEBD,問1與2相等嗎?若相等請證明,若不相等說出為什么? 教學反思:本課內容符合現行課程標準,利用信息技術與學科知識的充分融合,這節課從引導學生觀察PPT動態圖入手,感知全等的圖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表象到內在,知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遞進展開,從而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并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師最精彩的表現應該是高明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