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23《馬說》教案.doc
24馬說教學設計【教材分析】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一篇文言文。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寫法,通篇寫馬,實則寫人。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希望 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文章對自己不著一字,憤懣不平之情和窮困潦倒之感卻充溢其中。 【學情分析】初二學生已有了相當的文言基礎,所以疏通文意可以放在課前進行。學生更關注的可能是千里馬與伯樂二者,以及韓愈對于此問題的境遇與思考,所以分析、思考千里馬與伯樂的辯證關系與對此問題的進一步思考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本文論點鮮明、論證有序,學生能夠輕松把握文體方面的知識,但由于學生年齡經歷的有限,情感上的共鳴可能稍加欠缺,因此教師引導學生突破這個問題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窘虒W目標】(1) 知識和技能:1、 掌握字詞的讀音和含義,理解課文大意,把握文章中心意思。2、 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及句式結構。如通假字“食”、“材”,古今異義詞“或”、“策”,定語后置句“馬之千里者”等。(二)過程和方法:通過范讀、指讀,正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利用白板圈點勾畫解決文言知識;梳理課文大意,把握中心,知人論世。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結合文章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理解文章蘊含的寓意,體會作者針砭時弊的精神和積極用世的情懷?!局攸c難點】教學重點:掌握字詞的讀音和含義,理解課文大意,把握文章中心意思。 教學難點: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寫法來表述觀點,生動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菊n時安排】2課時【教學流程】第 一 課 時一、情境導入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姓孫名陽。據說,有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它用力掙扎,汗水淋漓,還是拉不上車去。伯樂見了,就趕緊挽住千里馬,淚流滿面,并脫下自己的衣服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低下頭吐氣,又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今天,我們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馬說是通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議論文體?!罢f”是“談論”的意思。二、走近作者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榜R說”這個標題,是后人加的?!罢f”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教師補充:“說”是古代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說理透徹。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講究文采,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等。)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現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作實踐也體現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字詞積累1、讀準字音。祇辱于( zh ) 駢死于( pin ) 槽櫪 ( co )( l ) 一食( sh)或盡粟( s )一石( dn ) 食馬者( s ) 才美不外見( xin ) 食之不能盡其材( s ) 其真無馬邪( y ) 2、重點字詞故雖有名馬:即使 祇辱于:只是 駢死于槽櫪之間:并列而死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一頓 食馬者:通“飼”,喂 是馬也:這 才美不外見:才能;見,表現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尚且;等同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 策之不以其道:正確的方法 執策而臨之:面對 盡其材:通“才”,才能 其真無馬邪:通“耶”,表疑問,相當于“嗎”3、一詞多義其:不知其能千里(代詞,千里馬)其真無馬邪(反問詞,難道)其真不知馬也(副詞,恐怕) 之只于奴隸人之手(的)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詞,無意義) 策策之不以其道(動詞,驅使)執策而臨之(名詞,鞭子) 4、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喂 才美不外見:通“現”,表現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無馬邪:邪通“耶”,示疑問,相當“嗎” 5、重點句子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而著稱。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馬,有時一頓能吃完一石糧食。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馬的人不懂得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才能來喂養它。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吃不飽,力氣不夠,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不能表現出來。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讓它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鞭策它不能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鳴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識千里馬吧。四、整體感知:1、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明確: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寄托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本文運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3、說說下列各條的寓意:千里馬:人才 伯樂:能識別、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馬不遇伯樂:賢才難遇明主 食馬者: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4、讀完全文,你認為要成為千里馬須具備哪些必要條件?明確:要具備千里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機會;要有識別人才、賞識人才的伯樂;要把握住機遇;要有適合成長的環境。5、思考:作者流露出對“千里馬”和“食馬者”怎樣的感情?明確:作者為千里馬被埋沒鳴不平,為千里馬得不到應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惋惜。同時表現了對愚蠢淺薄的“食馬者”的憤懣和控訴。五、課堂小結六、作業布置第 二 課 時一、復習導入:二、課文精讀(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概括本段內容并思考討論問題 :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明確: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概括本段內容并思考討論問題 :千里馬和常馬一樣都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明確 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通常數量的喂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千里馬喂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概括本段內容并思考討論問題 : (1)“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2)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3)你是怎么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明確:段意: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1)排比句式??偫ú蛔R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2)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里“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于變化。 (3)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三、合作探究1、表現食馬者淺薄愚妄的句子?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當立論依據)3、文章用了什么寫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4、對此韓愈表達了他強烈的遣責,是哪一句呢?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么?哪句話體現了他的意圖可充當主旨句?(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現象,表明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捌湔娌恢R也”。)6、“也”的用法“也”是個常見的文言虛詞,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說話人的語氣,有時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暫的停頓,用來提醒讀者注意下面將要說到的內容。這些用法看起來很平常,但運用恰當,也能表達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讀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個“也”字就是如此。試找出并體會其作用。(1)、示例:不以千里稱也。這個“也”字,更流露出無限痛惜的感情。(2)、學生合作交流。學生可能會找到以下句子。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這是作者故作頓筆,有暫時了結,不再說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卻一些無用的話。是馬也,雖有。這個“也”是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所造成的難堪的后果。安求其能千里也?這是一個反問句,把作者憤怒遣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也”字,不僅凝聚著作者這種強烈的感情,而且包含著訴諸讀者的正義感的意圖。其真不知馬也。用“也”字收住,其間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對“食馬者”的深刻嘲諷也躍然紙上了。四、課文總結1、讀了本文請你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明確:1、本文圍繞著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復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并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2、閱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五、拓展遷移: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蓖跻院蜑檎N,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蓖跄耸褂袢死砥滂倍脤氀?,遂命曰:和氏之璧。【注釋】:誑:欺騙。刖:古代一種斷腳的刑罰。薨:周代諸侯死叫薨。泣:這里指眼淚。奚:為什么。題:品評,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貞士:堅貞之士。理:治理,對璞進行整治。1、通過“識馬”、“相玉”,兩文表達的共同意思是什么?明確:馬說通過千里馬被埋沒的普遍現實,卞和泣玉通過和氏璞兩度被指斥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論述的都是統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英才志士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現實。2、馬說以“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感嘆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為和氏獻璞的結局。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明確:馬說中,面對“天下無馬”這種壓制人才的謬論,文章只能發出“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感嘆;而在卞和泣玉中,玉璞雖然兩度被斥為普通的石頭,但終遇文王,經雕刻加工后方顯示出天下至寶的本色。馬說更多的是讓人感到憤懣不平與無奈,而卞和泣玉卻能讓人看到希望。六、作業布置:1、背誦默寫課文;背誦筆記;2、完成練習冊七、板書設計馬說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 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常有,而伯樂有常有。 食之不能盡其材 表達:懷才不遇;事例進行論證: 鳴之不能通其意 埋沒人才 控訴:埋沒人才天下無馬 希望:重用人才【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