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教學計劃含教學進度.doc
八年級地理教學計劃一、指導思想在新課標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參考,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加強備課質量,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二、 教學任務 本學期講授義務教育教材(人教版)中國地理(八年級上冊)。三、學生情況分析八年級三個班的學生總體上講,水平差不多,每班的大部分學生七年級地理掌握的都比較好,有少部分的學生稍差些。四、教材分析八年級地理上冊(人教版)教材內容是中國地理為主,分為從世界看中國、中國的自然環境、中國的自然資源和中國的經濟發展 四大部分。八年級地理上冊表現出對各種能力的培養,教材更多篇幅的圖片和活動的訓練。我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異,這就需要在教學上處理好整體與差異的關系。例如:我國的疆域面積居世界第三,但東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帶來了冬季氣候上的南北差異也帶來了東西的時間差異。例如:我國地形以山地為主,但地形復雜多樣。自然環境存在南北氣溫的差異、東西降水的差異。自然環境的差異帶來了各區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區的能源與工業,南方地區的商業與農業,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與畜牧業,青藏地區的高寒景觀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區差異。又例如:我國自然資源豐富,許多資源的總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東西差距較大,許多重要的資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過程中出現極大的浪費。以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如何因地制宜地開發可更新能源,保護好現有的能源是我們在這一章節不可忽略的主題思想。五、教學總目標:1、通過義務教育階段地理(八年級上冊)課程的學習,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得到發展。2、成績:努力提高學生的成績,在期中期末考試中爭取沒有不及格學生。3、期考目標:人平均分60以上。六、具體措施1. 教學中充分發揮雙主體的作用,采用各種形式,給學生一個學習探究、合作的空間,培學習地理的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加強“雙基”的基礎上,注重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與培養。2.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提高讀圖能力,并且要大力開發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3. 教學中做到精講,重知識體系、結構、聯系和思維方法及解題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帶水,要講究教學技巧和藝術,提高課時效益。訓練題要做到精選、精練,鼓勵微型試題。做到講練結合,努力提高復習效率。4. 重點熱點抓輻射 重點據生活實際中的具體問題,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學以致用、活學活用,切忌將教材內容重復復習一遍,應在所例舉的重點熱點專題復習中,運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學習方法,相互研討、歸納,讓學生從教材內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維深度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并做到“寬口徑、粗線條、廣輻射。”5、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搞好集體備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講究練習的實效性。6、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7、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8、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組,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9、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10、每次考試后,全面做好每個學生,每個班級的質量分析。注意發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總之,在本學期中,我會努力以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教學策略和方法去引導教育學生。從而切切實實地提高教育質量,取得新的成績。向學校、學生、家長交一份滿意的答卷。七、教學進度表周次教材內容課時主要知識或重點知識11-1疆域2地理優越、國土遼闊、34省級行政區名稱、位置、行政中心、簡稱21-2人口2人口特點、增長趨勢、人口國策;民族政策、民族分布特點31-3民族256個民族、民族的分布42-1地形和地勢2地勢地形、山區面積廣大5國慶放假26第一次月考2所教內容72-2氣候2我國南北溫差、東西干濕、季風氣候顯著82-3河流2眾多的河湖、長江的開發92-3河流2黃河的治理102-4自然災害我國自然災害常發113-1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2自然資源與我們總量豐富,人均不足12期中考試2復習考試133-2土地資源2土地資源的利用、分布、利用 143-3水資源2水是寶貴的資源、時空分布 、節約、保護水資源153-3水資源2164-1交通運輸2先行官 、交通運輸網16第二次月考段考后內容174-1交通運輸2選擇、轉換交通運輸方式 184-2農業2農業的重要性、農業的分布 194-2農業2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挑戰與對策 、科技興農204-3工業2工業的重要性、空間分布、高新技術21期末復習、考試2第一章第四章